​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共创智造黄金时代


 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共创智造黄金时代

数字化浪潮背景下,新时代的制造企业正经历着“痛并快乐”的蜕变。

过去,企业做到信息化已经足够,但如今时代已经大不同了,企业还要学会如何实现数字化。数字化升级要如何做?怎么做才能够真正达到降本增效的理想效果?很多企业还深陷于这些问题中,迟迟不能实现“数字化自由”

 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共创智造黄金时代

而已经成功进入赛道的企业也切实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某家冷轧公司的工厂在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后,当年运营成本降低了28%,报表统计效率提高了35%,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决策效率加倍提升。可以说,整体制造及管理水平突飞猛进,得到了质的飞跃。

通过使用科学的数字软件工具,将底层物理设备与上层应用串联在一起,打通数据壁垒,提高运营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可持续性。有了这些工具的加持,企业就有了降本增效的实力,就能实现人、机器、设备和网络的互联,在时代的洪流下逆流发展。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力量。


传统工业主动拥抱软件业


在传统工业思维中,生产效率是第一目标,因此“ 重硬件、轻软件”“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普遍存在。软件更多的是被当作硬件设备提升效能的辅助工具,在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虽然“有用”,但作用有限。

传统的工业产业链是从设计、原材料、生产、检测、运输、物流,销售到最终用户,而工业软件的介入让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加速走向了数字化。这也意味着数字化程度高的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越高,越有可能改变工业生态的整体格局,在行业智能制造生态链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共创智造黄金时代

“软件”, 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数据流通与作用的关键,它对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产生决定性作用。

也正因如此,有强大技术团队的传统制造商,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实现工业技术和工业知识的价值转化,支撑未来发展战略,将与软件厂商在工业软件这条赛道上正面相遇。国外的西门子、波音、特斯拉等以及国内的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三一重工、格力、美的等大型制造商均涉足了工业软件的研发。

公开资料显示,研制波音787的这个过程中共使用了8000多种工业软件,其中只有不到1000种是商业化软件,剩下的7000多种都是波音多年积累的私有软件。美的继续沿用的软件只有ERP的财务模块,其他所有软件都被自研模块代替。


工业软件重新定义制造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软件从工业3.0时代的流程软件和工具类软件,发展到工业4.0时代的数据驱动类软件,实现数字化生产要素,并基于数据分析、数据建模以及人工智能来辅助生产决策。

通过深入了解工业思维,积累工业知识,软件业将其这些工业经验与软件思维相结合,赋能软件,弥补自身在工业技术方面的短板,充实软件的实质内容与使用价值,以期得到制造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在产业链上站稳脚跟。这些努力都是软件业奔赴制造业的重要体现。

而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更关键的一步是软件重新定义制造。软件思维支撑和定义智能制造,它定义产品,定义企业的流程,定义生产方式,也定义企业的智造能力。与此同时,“重新定义”带来的更是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生态体系的构建,以及企业管理思维的改变。

 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共创智造黄金时代

软件是对信息组织、传递、加工。信息系统不断地优化处理信息的手段,让所有的设备和装置以及操纵和使用系统的人员互联互通,成为智能制造的“大脑”“灵魂”。协同管理作为全新理念进入企业管理思维,开启以人为中心的协同管理,能够将人从繁重的信息中解放出来。

在软件定义趋势下,传统制造业和软件企业绑定的更加紧密,特别是开启智能制造后,出现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无论是传统制造企业通过不断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积累了经验后,将自身数字化业务剥离出来形成是工业互联网企业,还是软件企业在工业领域不断的积累形成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总之,生态体系正逐步构建与完善。


如今,是软件业与制造业双向奔赴的黄金时代,软件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技术融合是大趋势,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传统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以我之奋斗,答制造之问,赴智造之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软件业   波音   制造业   黄金时代   双向   思维   定义   传统   工业   数据   企业   软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