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里有一个特色团队,它就是刘华清教授带领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专家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着一群爱人如己的医生,他们坚持不懈地帮助着一个又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安全港,家庭关系中哪种关系最为重要,家人间相处的模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这些是成长中的父母越来越关心的话题。我们和团队专家们就这些话题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1

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

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刘彦茹 医生:

对于很多中国的家庭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其实在家庭核心关系中,最核心的并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

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针。”美国的联合家庭治疗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她认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夫妻间有一段好的婚姻。”

为什么说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因为一旦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一定会伤及亲子关系。

我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孩子在面对父母的冲突时,往往会归因到自己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听话,导致父母吵架,内心总是自责。

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对爱的渴望。

这样的孩子会表现得比较敏感,对他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想得比较多,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

同时,夫妻关系不和谐,哪怕是冷战或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也是能够感受到的。甚至有些孩子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帮父母“和解”,把父母留在家庭里。

如果孩子将更多的心力投注到帮父母维护夫妻关系上,那么他可能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正常地发展自我了。

李玖菊 治疗师:

从社会学层面上来说,家庭本身就是由夫妻关系而诞生的——男女先结婚,后有孩子,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应当先关注夫妻关系,再谈亲子关系。

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孩子,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角色都有其功能。

如果丈夫或妻子的位置乱了,功能也会紊乱,夫妻关系不稳固,孩子也会脱离自我发展的轨道,去更多地关注父母的关系,家庭关系就会失衡。因此我认为,没有稳固的夫妻关系,就谈不上有好的亲子关系。

刘华清 医生:

我非常同意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这个观点,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我想再补充一点,夫妻相处的模式,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互动方式,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如果夫妻和睦、善于沟通、相互尊重,即便是有矛盾、有争吵,但还是以解决问题、让家庭更好为核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好的。

夫妻关系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父母关系好,这样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孩子的安全感也来源于此。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2

如何解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

刘彦茹 医生: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父母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三字经》里讲,“养不教,父之过。”这里的父,指的是父母。如果我们生了孩子,只顾着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要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些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从家庭出发的。从长远看,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其父母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提到“时时陪伴不如高质量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是指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全心地陪伴和爱着他的。这种陪伴会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如果孩子能够被父母温柔地对待,他也会有有爱的力量去跟别人更好的相处。

在临床中,我经常碰到这样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自己却做不到。比如要求孩子看书,自己却在旁边刷着手机看短视频;让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却边吃饭边打游戏等等。

所以我觉得“第一任老师”的意义,其实是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提供榜样的力量比讲大道理更重要。

李玖菊 治疗师:

我理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应该是父母去更多地思考该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如果你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他自然能像成长为参天大树那样成长为健康的人、成熟的人。”

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我们能够给它提供充足的空气、营养、阳光和水等各种成长所需的条件,小树苗不需要你教它怎么长、往哪儿长,自然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纵然在成长的过程里有风吹雨打,都不会妨碍它的生长,因为它内在就有着向上生长的倾向性,只要条件足够,就能长成大树。

同理,如果我们的家庭环境比较稳固,父母的心理结构都相对成熟,能够感受孩子、倾听孩子,其实每个孩子内在也是具备向上、向好的倾向性的,自然会发展得很好。

父母什么时候需要教孩子,需要怎样引导孩子呢?其实答案我们是可以捕捉到的,孩子一定会在成长中发出各种求助信号,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捕捉到这个信号,然后给予及时、正确的回应。

刘华清 医生:

我们经常听到“踢猫效应”这个词,意思是父母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批评,回家和伴侣生气、打骂孩子,孩子受了气之后也要把坏情绪发泄出来,就去踢猫。

其实这就是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在将焦虑、暴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教”给孩子。如果父母经常恐吓、批评、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指责别人,孩子可能也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情绪方面的影响非常重要,父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消化掉,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家庭才能成为让孩子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的第一课堂。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3

家庭关系和谐,

对于“小家”和“大家”各有什么意义?

刘彦茹 医生:

我是精神科医生,所以就难免要提到一些疾病。这里有一组临床数据可以和大家分享:国内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抑郁发病率为42.3%,其中轻度抑郁为14.6%,中、重度抑郁分别占15.3%和12.4%,重点中学学生抑郁症流行率为40.4%,普通中学为39.5%。

这些数据能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病情况不容忽视,这会给孩子和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和负担,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跟家庭不和谐存在关联,很多孩子来医院就诊后,我们再反回去看他的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一些家庭不和谐的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李玖菊 治疗师:

家庭和谐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一方面,夫妻关系好,家庭稳固,父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贡献价值;另一方面,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心健康,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夫妻关系稳固,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不仅是父母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这对国家未来人才的储备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刘华清 医生:

我们推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爱过、被温柔以待,长大后就能用爱和温柔的方式对待社会。如果被暴力对待、被贬低,或者在家庭不和谐的氛围下成长,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一些人格阴暗面可能就会用各种方式显现出来,给社会造成破坏。

其实现在不仅需要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更需要和谐的环境,这就需要孩子首先有美好的童年,各种需求都得以满足,在被肯定、被欣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用破坏性的方式来对待世界。

家庭和谐美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就能很美好,长大后心灵也会美好,这会对社会和谐、人类和谐益处更多。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只利于小家,它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4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严重问题,

可否全部归因到原生家庭的不和谐?

李玖菊 治疗师:

父母是我们没办法选择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在很多时候,这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会引入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当遇到一些紧急事件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它。比如从小经常被指责长大的孩子,可能在意识层面特别讨厌指责,经常告诫自己“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指责他”。但是,当他真的看到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的时候,在无意识层面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

在童年早期,我们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可能会造成我们很多情结。

但是,当我们长大后,这些是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去改变的。如果你一直允许自己活在那样的无意识里,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因到原生家庭,是缺少自我觉醒和反思的结果,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成长不负责任的表现。

刘彦茹 医生:

其实这个命题我们可以试着倒推一下:如果说一个人做错事的原因都是因为原生家庭,那么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不同的孩子,却经常会有不同的命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一对兄弟都是在被经常喝醉酒的父亲的打骂中长大的,一个人长大后也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另外一个人对此就有反思和觉醒,并且一直在调校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不让这样的情况再出现在自己的小家庭里。

所以这要更多地看个体的成长,他到底是怎么来看待自己曾经的经历的。这其实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点——哪怕过去的痛苦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还有可能改变我们对痛苦的看法,改变现在和未来。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刘华清 医生:

如果觉得自己童年的不幸和创伤比较多,有两种方式可以疏解:

一是找心理医生求助,这并不是羞耻的事情,主动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在这个时代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二是自己多了解些心理学知识,有清醒的头脑来认识原生家庭到底带给自己什么,而自己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保持更多的觉察和警醒,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好,让自己的小家庭关系更好。

没有人可以将所有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父母应该学会反思。如果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家庭文化带给我们的,我们小时候也有过这样不愉快的经历,经受过这样的心理伤害,意识到这样做不对,那就应该更有意识地对这种不良家庭文化停止继承和终止向我们下一代传递。

父母确实为孩子的人格底色打下了基础,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但是,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可以终其一生去学习和成长,在发展的过程中去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自己的幸福和心理健康承担责任,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北京回龙观医院

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

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门诊于2000年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病房(儿科心理病房)于2003年成立,在2012年单独设立。

现设床位15张,每年我们都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儿童少年精神病学家与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前来带教查房。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孩子住院,家属可以陪床吗?

儿童开放心理病房能为患者提供较为宽松的活动空间及接近现实生活的环境与条件,患者将享有更多的自由与尊重,同时家属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国内首家开放式儿童心理病房,父母等家属(目前要求一个家属陪床)可以全天候陪护,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经常有重点高校志愿者来病区帮助孩子学习文化课程、并有戏剧等表演。

哪些孩子适合住开放式病房?

儿科病房是我院为满足患者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专门设置的病房。病房的服务对象是患有网络游戏障碍(网络成瘾)、学校恐怖症、儿童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童年情绪障碍、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等各类患者,病情适合住开放病房,并对病室和服务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具体病种如下:

1 行为问题(厌学、对抗行为、游戏成瘾行为)

2 情绪障碍(离别焦虑症、学校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

3 发育性障碍(抽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和治疗

住院以后孩子享有什么服务?

回医人物 |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相对独享的病房:设有陪护床、电视、空调、独立的卫生间等设施。

亲友的陪护:所有患者均可由亲友全程陪护。

开放的管理:目前疫情防控期间,开放病房是封闭管理,患儿可以带自己的电子设备等。

优质的医疗服务:该病房拥有卓越的医疗护理团队,医师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临床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两名医生担任过多年病房主任和心理科主任,具有非常丰富的医疗工作经验,护士人员配置充足,护理经验丰富,护士长2014年当选北京回龙观医院金牌护士,2015年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住院后有二、三级查房,并且病房在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心理治疗,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师与患者进行定期谈话,另外还有每天一到二次团体治疗、家属读书会等,为患者提供多种模式的心理治疗服务的同时,也能帮助家属改变亲子关系以更好地陪伴患者。

便捷的随访:病房将保证为出院患者提供门诊预约及电话咨询服务。

如何办理挂号、住院?

我院目前京医通平台预约放号时间为每日下午6:00(放第8天号源),注意该时段为信息系统使用高峰期,容易出现部分患者系统使用缓慢,甚至短时间内无法预约的情况。 门诊预约相关问题可咨询电话:010-83024383。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儿童心理病房的情况,可拨打电话:010-83024227(医生办公室)/83024226(值班护士办公室)垂询。

- -THE END- -

文章 | 《父母必读》杂志2022年5月刊 (略有删减)

排版 | 赵晨

图片 | 李东柳、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医生   关系   孩子   家庭   基石   病房   心理健康   夫妻关系   患者   障碍   团队   父母   人物   儿童   刘华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