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沿途不同的地质结构造就出一系列别样美景,让我们从黄河源头出发,顺流而下,看美景、探玄密,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1、水泊多如繁星的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黄河的河源区,面积2.28万平方公里,海拔在4200米以上,地貌景观上属湖盆宽谷带,盆地四周,山势雄浑。黄河源区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黄河源头就位于位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一般认为黄河有三个源头,分别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源区河流分布示意图

扎曲位于最北部的查哈西拉山南麓,长70千米,河道较窄,水量小,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涸;约古宗列曲在三条河源中位于中部,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卡日扎穷山麓,海拔4640米处,有一个泉眼,泉大小若脸盆、深浅约竖掌,泉眼下游为草甸沼泽地,众多大小泉逐步汇流成溪,向北偏西流淌。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卡日曲源位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30米处,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约古宗列盆地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源标志碑

纵观上述3条河源,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按照“源远流长”等理念,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因此,海拔4800米各姿各雅山山脚下这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的黄河最初水流。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整体海拔较高,但区域内地形坡度较缓,其中海拔4500-5000m的区域为黄河源盆地汇水区域,大于4500m的区域为黄河源盆地的集水区域。

地质构造上黄河源区处于柴达木构造域与羌塘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即松潘一甘孜造山带西北部。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仅有中二叠统、三叠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等,以三叠系沉积地层为主。

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厚度达万米,为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和类似复理石泥质碎屑岩建造。岩石组合以砂岩、板岩为主,局部有少量薄层灰岩及砾岩。受高原隆升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内地层中发育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逆断层也即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带,间有早期近直立的韧性剪切带。

受上述地层结构和构造的控制,在黄河源地区形成北西-南东向带状盆地地貌,地面流水和风的剥蚀作用强烈,冻融作用盛行,盆地内形成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宽谷与河湖相间分布,沼泽发育,盆缘山势险峻。这种地貌结构控制了河源盆地内部的地势起伏变化和黄河源区水系的北西-南东向整体展布。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扎陵湖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鄂陵湖

从地貌景观上,黄河源区属高海拔盆地,盆内地势平坦,晚新生代时期因断层的逆冲曾发育一系列的古大湖,渐渐地古大湖被沉积物淤积形成平地,黄河之水行进其中,因地势平缓,流速缓慢,常形成四处流淌的网状河,并形成大片沼泽和众多的大小不一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数以百计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的仅几平方米,登高远眺,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孔雀蓝色,犹如开屏的孔雀,又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难怪当地藏族同胞给它们起了玛曲、星宿海这样吉祥的名字。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星宿海

2、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

黄河上游行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受昆仑山造山带构造及岩浆岩带的阻挡,上游河段先在昆仑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由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向低缓的谷底中缓缓行进,在昆仑山的东部末端,一个岩浆岩不太发育的地带,仍然沿着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完成了黄河在青藏高原腹地的第一次大的转弯。

黄河第一弯使得黄河终于摆脱了自形成后受昆仑山造山带南部边缘断裂及坚硬岩层的阻挡(中央造山带内的一条巨型陆内俯冲-消减推覆带),此后,一路沿着断裂带、中新生代时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及相对软弱的岩层行进,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在昆仑山与秦岭,祁连山与六盘山的过渡地带飞奔而下,穿越兰州市,绕过白银市,穿越贺兰山东南端的青铜峡后进入贺兰山东侧的银川平原,地形切割强烈,河流落差巨大,形成了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著名的峡谷。

黄河上游河段是黄河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带,龙羊峡以上和青铜峡以上流域面积分别为131420平方公里和2705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龙羊峡断面为650立方米/秒,青铜峡断面为1050立方米/秒,水能资源蕴藏量1133万kW。地形地貌上从龙羊峡到青铜峡1023公里,地形落差达1118米,已建设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小峡、大峡、乌金峡、沙坡头、青铜峡等水电站,彰显出活力四射的上游河段。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上游河段风光

贵德是黄河流出源区后所经过的第一个大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盆地四周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溶蚀地貌和丹霞地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在贵德黄河水因有源区龙羊峡水库的沉淀,原本含沙量就很低的黄河水更是清澈透明,据说可以直接饮用,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贵德视察时,曾题词赞誉“天下黄河贵德清”。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青海贵德黄河清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贵德黄河清水映丹霞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贵德黄河清水映丹霞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青海黄河李家峡峡谷

黄河上游黄河水强大的下切动力,不仅缔造出一系列峡谷地貌,而且缔造出峡谷周边一处处别样的丹霞地貌景观。

纵观黄河上游流路的变迁,似乎黄河水特别钟情于中、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作为河流穿越的通道,特别是三叠纪时期形成的砂砾岩、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紫红色砂砾岩以及新近纪时期形成的紫红色砂砾岩,由于这些地层厚度巨大,胶结都比较疏松,成为黄河扩展自己领地的首选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形成黄河谷地。

在这些黄河谷地周边形成了沿黄河流路分布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丹霞地貌景观区,代表性的如龙羊峡水库两岸、贵德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两岸、尖扎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两岸、刘家峡水库两岸及炳灵国家地质公园等。其它的区域主要地层为太古宙的变质岩、以及中新生代的花岗岩侵入岩类,这些岩石因为比较坚硬,黄河在这些岩石分布区经过时,大多沿着其中的断裂带行进,形成陡峻的峡谷地貌。形成了黄河上游地带独特的丹霞地貌与峡谷地貌相间分布的地貌景观格局。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李家峡水库岸边的丹霞地貌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小瑶池丹霞地貌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青铜峡

3、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

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河流落差较小,形成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河套是指黄河“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一般指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北这一区域,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东部平原,受北部阴山的阻挡,再沿阴山南部平原转向东流,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流至东部的吕梁山西侧,受吕梁山的阻挡后,沿着吕梁山向南,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常言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的就是河套平原,整个河套平原是由几百万年之久的黄河水冲刷而成,平整无山,水源充足。

黄河进入河套平原的入口处,黄河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滴翠流红的古朴园林。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的沙坡头

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河套平原,在黄河水自流灌溉的滋润下,旱涝保丰收,成为著名的塞外米粮川。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塞外米粮川

4、勇往直前的陕晋大峡谷

黄河进入中游以后,受吕梁山的阻挡,沿吕梁山西麓,从蒙古高原转向黄土高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峡谷之中,在黄河中游河段形成勇往直前的陕晋大峡谷。

陕晋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南至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门口,全长726公里,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米以下,落差达607米,河床宽为200—400米,最窄处如壶口瀑布一带,仅30至50米,河谷深切300—500米,两岸形成悬崖绝壁,黄河奔涌其中,缔造出黄河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尽管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流域面积仅占黄河全流域的15%,但其来沙量竟占全黄河的56%,可以说黄河真正的“黄”是在这里成就的,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在这里竟显风骚。

乾坤湾宛如一幅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在秦晋大峡谷上缔造的一大天然景观。当黄河进入中游以后,黄河河道沿着吕梁山东部山前由北向南行进。在中、新生代时期,黄河上中游的过渡地带,也即现在的陕甘宁蒙的结合部,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湖盆地,地质学上称为鄂尔多斯盆地,这个盆地中沉积了自三叠纪到新近纪不同时期的红色碎屑岩,黄河就沿着这个盆地的边缘流淌,这些岩层中的节理与断裂构造,控制着黄河的每一处流向。

在陕晋大峡谷段,受原始高原地表曲流河道的限制,在喜马拉雅运动造成整个黄土高原抬升后,黄河追踪原有的曲流河道,在陕晋大峡谷中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状曲流峡谷,其中,延川境内的黄河蛇曲最为特征,这里自北而南长约 50 余公里,形成了五个S形大转弯,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这是黄河干流河道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尤以乾坤湾就为著名,有天下黄河第一湾之美誉。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乾坤湾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蛇曲峡谷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有“万里黄河一壶收”的美名。黄沙翻涌的黄河水一路奔腾,从晋陕大峡谷中曲折向南奔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在坚硬的河床底部冲出了一个深约三十米,宽约五十米的峡谷,形成奇特的河中河,河中峡,河中瀑。河水奔腾怒啸,山呜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谷,形成落差达50多米的壶口大瀑布。一壶激流擎天而注,涛声轰鸣,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溅起巨大水花,飘飘洒洒形成一层层厚厚的水雾,笼罩在瀑布之间。伫立岸边,水珠洒落身上,仿佛可以微微地闻到黄土的芳香。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万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黄河穿越晋陕峡谷后,破“龙门”而出,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鲤鱼跃龙门-黄河晋陕峡谷出口处

5、万里黄河上的最后一段峡谷三门峡-小浪底段

黄河冲出陕晋大峡谷后,继续南下进入关中平原,到秦岭山脚下,受秦岭山脉的阻挡,黄河沿着中条山与秦岭之间的谷地转向东流,受三门峡东部崤山山脉的阻挡,黄河在三门峡与宝鸡之间形成过一个巨大的古三门湖,这里是黄河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驿站。

据地学研究证实,在大约距今15万年前后黄河还是一条尚没有东流入海的内陆河,尽管这个时候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已经全线贯通,但是,却被三门峡东部的崤山阻挡而无法继续东流。直到距今大约15万年前后,黄河水才切穿三门峡东部这最后一段基岩山区,成为真正东流入海的黄河。

黄河“三门峡”位于现今三门峡市区东北部约15公里的三门峡水库大坝处,这里原本有一系列小型花岗岩体成为阻挡黄河水东流的天然屏障,三门峡大坝修建前黄河水在这个花岗岩体上冲刷出两座大的石岛,将黄河水分为三股激流,民间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凿成的,北叫人门,中叫神门, 南叫鬼门,这三门合称为“三门峡”。其下400米,另有三座石岛挺立河中,左为中流砥柱,中为张公岛,右为梳妆台,洪水之际,浊浪排空,惊心动魄,大坝修建前这里是黄河潼关以下最险要的地方,素有“三门天险”之称。

据说每次舟船从“人门”过峡,必须对准下游的中流砥柱石直冲过去,方能脱险,否则必然造成船翻人亡之祸灾。大坝修建时“三门”被炸掉了,现在的大坝位置就是当时的三门位置,其下游的中流砥柱石、张公岛、梳妆台仍然保留在原地供游人参观。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大坝修建前的三门峡

三门峡以东的峡谷形成后黄河之水才沿着下游的八里峡、小浪底等早先形成的峡谷河道滔滔东去。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三门峡水库大坝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崤山脚下黄河流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整个工程共创三项世界纪录,六项中国纪录。

整个工程雄伟壮观尤其是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其高峡平湖,港湾交错,山水交融,风光旖旎的景观,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大浪滔天、巨瀑飞泻,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所形成的飞瀑堪称“世界最壮观的泥沙瀑布”。三个泄水口同时放水,一泻而出的高压水流从大坝的闸口喷射而出,形成高80余米、长200余米的巨大水体抛物线。那黄河之水如脱缰野马,奔泻而出,如黄龙腾空而起,如玉龙从天而降,凌空腾跃,形影翻舞,变幻万千,带着呼啸的风声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掀起排排巨浪,咆哮着直向黄河下游冲去……观瀑者沐浴着绵绵水雾,沉迷在这无比壮观的景色中。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小浪底水库排沙

6、邙山是黄河岸边的一座中国文化山

黄河经过小浪底水库后进入华北平原,在出山口的黄河南岸始终有一条山在伴行,这就是布满厚厚黄土的邙山,邙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塬,东西绵延于洛阳与郑州的北部,在郑州的西北角嘎然而止。

位于邙山臂弯中的洛阳,为我国著名的十三朝古都,自夏朝起就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邙山毗邻黄河的北坡山势陡峻,山顶为平坦的黄土塬面、地表马兰黄土层厚,地下水位埋藏深,被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自古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古墓葬,估计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

据考证,邙山已出土墓志达6000余方,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过去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此外,邙山还是守卫洛阳与郑州两座古都免遭黄河侵害的天然屏障山,相反,开封因没有邙山的庇护,曾经遭受了一次次黄河带来的灭顶之灾。邙山上的古战争文化遗存也是比比皆是,汉函谷关、虎牢关、汉霸二王城、鸿沟等,邙山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中国文化故事。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邙山与黄河伴行

7、两岸堤防约束下的下游悬河河段

黄河经过邙山以后,由于没有大山的束缚,坡度变缓,大量泥沙开始淤积,黄河由上、中游动力十足的开沟凿谷之势,转为平缓的沉沙造陆之功,黄河水流过的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无数次的决堤改道,北侵海河,南夺淮河,在黄淮海大平原上肆意游荡,最终缔造出中国的粮仓华北大平原。

纵观历史上这些黄河河道的南北变迁,无不是以桃花峪为顶点,因此桃花峪也就成了华北大平原这个全球最大的陆上三角洲的顶点。邙山以东河段在人为的干预下,黄河被压缩在两岸堤防工程之间,形成线状流域。黄河千里南岸大堤始于邙山脚下。黄河大堤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南岸大堤始于邙山脚下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堤防工程

8、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湾

河南兰考黄河湾是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前的最后一处大的河道拐弯处,形成了最能代表黄河大河风光的河流地貌景观,这里的东坝头成为最佳观景台;黄河演化历史中有7次大的改道,这里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第7次大改道的决堤处,是明清河道与现行河道的转折点。

1855年6月19日,黄河在铜瓦厢北大堤决口,形成了一道200多米的大口子,一瞬间,整个铜瓦厢坍塌在河内。铜瓦厢决口之初,当时的清朝政府对堵口问题多次商议都没有决定下来,当时的朝廷内部对改道与复道之争此起彼伏,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原有河道最终未能实现,成为永久的历史遗憾。黄河决堤改道后自由浸流近20年后才逐渐稳定下来,最终形成现行河道。

黄河为什么会在这里决堤改道,与这里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该处地下是多组断裂交汇地,也是东濮断陷盆地、济源开封断陷盆地、鲁西隆起代的交汇处,特殊的地质背景使这里成为黄河下游典型的“豆腐腰”河段,也是黄河下游河段发育最典型的地上悬河段。时至今日,这里的黄河主河道仍然直接冲刷着东坝头这块大堤,尽管防洪等级已经提升得很高,基底断裂构造的发育,造成地表工程结构的薄弱,威胁始终存在,是近代黄河河防险工要地,防洪一刻也不能放松。

黄河的侧向侵蚀作用,仍然在进行中,是正在发生着的地质作用。许多领导人都先后在这里留下考察的足迹。

此外,由于黄河的决堤改道,历史上这里盐碱、风沙和内涝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三害”。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三害,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并由此诞生了焦裕禄精神。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兰考黄河湾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兰考铜瓦厢决口形成的黄河最后一道湾

9、黄河入海口一个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九曲黄河在内陆跋涉数千公里后的入海口,为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后形成,黄河在入海三角洲上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形成祖国最年轻的土地,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黄河东流 别样的美景——讲述“母亲河”不一样的“地学故事”

黄河入海口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一路浩浩荡荡地流淌,滋养着沿岸的人们,也形成了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母亲河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完---

作者简介:章秉辰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九三社员,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持完成了60余项中央与省级财政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主编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云台山科学导游指南》,参与出版《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中国王屋山及临区元古宙地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东流   黄河   贵德   青铜峡   河源   河段   地学   盆地   地貌   河道   峡谷   美景   母亲河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