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吴立明和陈玲课题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压力诱导Ag迁移导致Ag9GaSe6热电性能不稳定的内在机制及其消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珠海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为该工作完成单位通讯作者为吴立明教授和陈玲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刘静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师大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化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自然高等研究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金的资助。

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类液态化合物由于既包含阴离子刚性亚晶格,又包含可自由移动的阳离子类液态亚晶格,因此具有“电子晶体-声子液体”的结构特点,如Cu2Q、Ag2Q(Q = S, Se, Te)、硫银锗矿等。该类材料晶格热导率低于玻璃态极限值,ZT值最高可达2.5以上,是热电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体系之一。然而,类液态的结构特征虽带来优异的热电性能,却导致服役稳定性较差,也即:在外加电场和温度差的工况下,材料内部的阳离子容易发生迁移、富集、或析出单质;降低了材料的稳定性和器件的使用寿命,严重限制该类材料的实际应用。近期研究认为:类液态材料的不稳定性来源于材料的本征不稳定性,然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尚无研究。因此,探索类液态材料不稳定性的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推进该类材料迈入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吴立明教授和陈玲教授课题组选取典型的类液态化合物(硫银锗矿Ag9GaSe6)为研究对象,首次在微观原子层面上发现压力诱导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材料性能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借助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和X-射线光电子价带谱分析技术,他们发现在多晶样品成型必经的热压烧结工艺过程中,在压力作用下Ag原子与配位Se原子间的势能发生改变,使得Ag原子从小空隙三配位位点迁移至大空隙四配位位点;这种迁移导致Ag 4d轨道的EVBM(edge of the valence band maximum)升高,进而升高化合物的化学势,加剧Ag9GaSe6的不稳定性;并导致热电性能不可重复测试。

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基于这些认识,他们提出:多晶样品经热压成型后,再经过简单的24小时惰性气氛下退火处理,Ag原子便可迁回热压处理前的晶体学位置,化合物的化学势也恢复至原有水平。该方法使得化合物得以保持本征的稳定性,并实现热电性能的可重复测试。他们还发现Cu/Te掺杂的样品亦符合上述机制。他们获得的Cu/Te掺杂Ag9GaSe6,经过反复6次测试,性能仍能保持ZT值1.4不变(800 K)。这种高稳定性、高ZT值,对该类材料而言,尚属首次实现。上述机制的发现为类液态材料的稳定性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也将进一步推进该类材料的实际应用。

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全球首次!北京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全部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世界银行、“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重点建设单位。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院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超过6千余万元,每年都有一批高质量论文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化学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晶格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不稳定性   液态   化合物   研究成果   团队   化学   材料   学院   全球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