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明清两朝帝王参政议政、举行盛典仪式以及日常居住的宫殿建筑群,民国时期改建为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是国内收藏与展示中华文明艺术品、装饰品和图书文献的最高博物馆。之后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形成了如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存于海峡两岸的局面。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东西宽760米,南北长960米,四周由城墙和护城河环护,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殿,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于1965年开馆,馆藏着大量原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包含较多代表中华文明最高水准的稀世真品,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一说。

北京故宫博物馆在收藏品的数量和多样性方面占据优势,特别是故宫建筑物本身也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政府与众多民间爱国人士的努力,流失在海外的一大批精品文物得以重归故里,形成了文物回流的趋势,馆藏的精品文物持续增多起来。

壹 背景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变迁示意图

北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虎踞龙盘,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东拥渤海,西邻太行,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交界处,处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带上。

西周初年,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开始推行分封制,封召公奭于燕,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燕国壮大之后,向外扩张吞并了临国蓟,并迁都于此,大致位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最终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隋唐之前,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大都位于关中平原、中原地区等黄河中下游流域, 北京一直是防御与进攻北方游牧民族的边疆军事重镇,秦时被称为蓟县,汉时则改称为幽州。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隋唐时期大运河网络示意图

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为进攻东北高句丽,开凿了南自洛阳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成为全国水运交通大动脉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北京打造成为进攻东北方向高句丽的前沿基地,进一步加强了其军事地位,并逐渐成为与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交流的枢纽。安史之乱之后,北京一直为藩镇军阀所割据,直至五代十国大分裂结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府,史称“北宋”。为避免唐末出现的地方藩镇拥兵自重的乱象,北宋政府推行“分化事权”和“重文轻武”的策略,建立了庞大而冗余的官僚机构,客观上造成了“积贫积弱”、效率低下以及军事能力孱弱的局面,在对外的军事作战中频频失利,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这两块战略要地,特别是以北京和大同为核心的燕云十六州为契丹辽国所占据,给北宋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威胁。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辽南京与金中都对比示意图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今北京】为南京幽都府,又称为燕京,成为“辽五京”之一。昔日作为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重镇北京,在辽国则成为既能抵御中原北伐,又便于南侵的军事重镇与政治中心。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王朝,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随即展开了对辽国的连年征战,并与北宋政府结盟南北夹击,历时十余年灭亡大辽,全盘继承了辽国疆土。随后不久,金国便以北宋政府破坏盟约为由,发兵南下攻陷开封城,俘虏宋徽宗与宋钦宗,导致北宋灭亡,并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的疆土,史称靖康之变。

公元1149年,大金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篡位后,为巩固其皇位,欲实现吞并南宋一统天下的愿望,以上京“偏在一隅,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诉”为由,下令仿照原北宋首府汴梁城,在辽国燕京【今北京】的基础上开始兴建新都城,于公元1153年完工后,正式迁都于此,并更名为中都大兴府,迎来了大金王朝政治、文化鼎盛的六十余年,开启了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历史。

依据现存城墙遗迹测算,金中都在辽国南京城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总体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由大致呈“回”字形的外城、皇城和宫城构成:外城为百姓居住,呈正方形,外围周长约18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共有62坊,13座城门;皇城为皇族居住,位于外城中心位置,大致在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长约1.5公里,有4座城门,分别为宣化门、玉华门、宣阳门和拱辰门;宫城专属皇室居住,共有36座宫殿,以大安殿和仁政殿为中心南北分布,宫城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机关,同时城内增建了众多祭祀天地等礼制建筑,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都城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金中都与元大都示意图

公元1206年,蒙古族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尔浑河】召开大会,建立大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随即开展了不断地对外扩张战争。面对蒙古军队的猛烈攻势,大金王朝被迫放弃首府金中都【今北京】,南迁至开封府。金中都【今北京】被蒙古军队攻陷后,城内的宫殿建筑遭受到严重的焚毁,沦为废墟。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最初定都于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正蓝旗】,随后任命刘秉忠负责在金中都附近兴建新都城。由于在战乱中受损严重并已荒废,刘秉忠不得不放弃金中都旧址,选择以其东北方向白莲潭自然湖泊为核心而修建新的都城。

白莲潭在蒙元时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被称为积水潭,俗称海子;南部则被称为太液池。两者位置上十分接近,但水源完全不同:积水潭水源自瓮山泊,经高粱河注入积水潭,供百姓和漕运所用;太液池水源自西郊玉泉山,水质极佳,经由金水河注入太液池,专供皇家所用。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故宫博物院(一)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以积水潭为核心,蒙元政府在其东北方向开凿了坝河,作为北京与通州之间的漕运河道,之后由于灌溉分支增多,水量急剧减少,逐渐失去了漕运功能。随后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并修建了通惠河,解决了北京与通州之间的漕运问题,并与京杭大运河这条全国南北交通干道连通,使得杭州漕船可一路北上直抵北京积水潭,促进了积水潭商业中心和漕运中心的形成。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将金中都更名为大都,又称为汉八里,宣布迁都至此,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的首府。。

元大都,以白莲潭为中心分布,大致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效仿金中都的三重结构,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外城为百姓所居住,面积约50平方公里,城内共规划了50坊,胡同对称整齐,城墙周长约30公里,有健德门、安贞门、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顺承门、丽正门和文明门共11座城门;皇城为皇族所居住,以太液池和琼华岛为中心,宫殿依水而建,东面分布着御苑和宫城,西面分布着兴圣宫、隆福宫和太子宫等宫殿;宫城为皇帝专属区域,采用“前殿后廷”的布局,南部以朝会和典礼的大明殿为中心,北部以日常起居的延春阁为中心。

南起外城正门丽正门,向北穿越皇城正门灵星门、宫城正门崇天门和厚载红门,经海子桥,直达全城几何中心中心台,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中轴线,整个城市的宫殿及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体现出“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的建城思想,突出了帝王无力伦比的中心地位。

随着蒙元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张,以及国内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国际丝绸之路的繁荣,北京逐步取代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等传统政治中心,成为新的全国性政治、商贸和文化中心,以及国际性大都市,奠定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的正式北移。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积水潭   都城   皇城   漕运   王朝   北宋   中国古代   宫殿   北京   公元   工程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