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同龄人更自信的孩子,父母是什么样的?

全文3096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我们经常说孩子要有自信,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

可是我们真的理解了什么是自信吗?

一期《少年说》的天台告白环节,女孩对着妈妈、对着同学和老师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

“拿再多的二等奖,都不如一个一等奖。”

“辜负了大家的期待,也对不起自己的努力,下一次争取拿一等奖。”

陈铭老师看出了女孩的焦虑,他告诉女孩:

“自信和优越感的区别是什么?自信是我觉得我很好,优越感是我觉得我比你好。”

“一个真正骨子里自信的人,当他在跟自己说我很好的时候,我是一等奖,我是二等奖,我是第一名、第二名,亦或是第五名,其实没有影响到他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和认可。”

“优越感体现出来的是,我一定要比你好才能证明我很好。”

“追求优越感最大的悲哀,永远没有头。”

“你以为你拿一等奖你就开心了吗?你还想拿全国一等奖,还有国际一等奖。国际一等奖拿了,还有特等奖,特等奖里边还有三个人,我是不是第一呢?你永远在跟别人比。”

“你失去了享受美本身的快乐。”

“最美的不是一等奖。你一路拍的片子,写的文章,唱过的歌,看过的风景,这是最美的部分。”

人群中的妈妈眼含热泪,对着女儿点点头。我想那一刻她一定有所反思,第二名已经很棒,女儿拿不拿第一,没那么重要。

自信是什么?自信是不活在他人的标准与比较之中,自信是接纳“第二名的自己”,对自我的肯定是最大的自信。

比同龄人更自信的孩子,父母是什么样的?

01

父母爱比较,孩子不自信

世界上的客观竞争是固然存在的,如果我们总是和别人比,只看到最后的分数、名次,往往活得又累又没自信。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如果爱比较,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较,比得过,就亲亲抱抱举高高,比不过,就大骂孩子笨、没用;

或者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较,一厢情愿地以为会刺激孩子变得更好,其实不然。

同龄孩子之间本身就存在比较心理,攻击性强的孩子会产生逆反,攻击性弱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丧失自信。

在这种不恰当的比较下,孩子会形成两个错误的认知:一是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二是我永远比不过别人。

一等奖只有一个,不能只有第一名享受荣誉的快乐,其他人闷闷不乐。

父母与其焦虑、责骂孩子比不过别人,不如转变心态让自己变得释然,这种释然不是说让孩子放弃努力,而是拥抱已经尽力的孩子,肯定他取得的成绩。

比同龄人更自信的孩子,父母是什么样的?

02

孩子内在的自信,源自父母从小的肯定

肯定包括夸奖与鼓励。

首先来谈一下“夸奖”。

当我们在脑海搜罗有关夸奖的语句时,我们是不是很容易想到“你好聪明”“你真棒”“是个乖孩子”?

其实这类评价的夸奖,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因为它本质上依赖于他人的标准。

父母“有权”评价孩子,就是没有把二者放在同一平等的位置。那么无论是怎样的夸奖,都是在暗示父母的权威,增强父母的自信。

于是孩子活在了父母的评价之中,每走一步都在等待父母的评价,仿佛得到了夸奖,成绩才被认可,否则便怀疑自己、止步不前,没有足够的信心,尝试独立完成。

真正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夸奖,是关注孩子尝试的过程并描述给他听,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和她的团队花了10年时间,一直研究不同的夸奖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评语。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评价类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夸奖孩子努力,是在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成功与否,他们都不会气馁,反而迎头向上。夸奖孩子聪明,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一旦失败,他们首先否定的是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自信来得快去得也快。

另外一点是鼓励。

鼓励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懒”,而要说“你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捣蛋”,而要说“你的聪明可以用在恰当的地方”;

不要说“受不了你的臭脾气”,而要说“你可以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说“你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而要说“谢谢你努力帮忙”;

不要说“你是个胆小鬼”,而要说“勇气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不要说“你太自私了”,而要说“我们可以试着为别人想一想,如果你是他的话……”

希望每位家长多多习惯这样的说话交流方式,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关心事情的过程,不对结果的失败耿耿于怀。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又叫“丑小鸭”实验。

鼓励是相信孩子并且告诉他可以做到,鼓励孩子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你的孩子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呢?如果你相信他是白天鹅,他就有可能是。即使他不是,你的鼓励也能帮他飞得更高,拥有“不羡慕白天鹅”的自信。

比同龄人更自信的孩子,父母是什么样的?

03

自信最重要的是,有“内心归属”

“我们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影响,家长的声音、社交网络的声音、朋友的声音,但我想问大家的是,你的声音是什么?”

自信女孩代表谷爱凌即兴演讲《自信的青春》。

“对,你没听错,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滑雪是我最大的自信来源。”

“通过运动去找到自信,去打破自己的界限,并变成最好的自己。”

“从小我妈妈特别尊重我的自由,她会让我有自己的选择,她不想控制我的生活,而是想陪伴我一起成长。”

“当我成功做了这个1620动作的时候,是我人生感觉最美、最自信的一刻。”

很多人说胜利成功会让一个人更自信。我们在谷爱凌的身上感受到的是:她在做一件事情时,只是自己想做,自己喜欢做,然后就去做。结果是她赢了,可是对谷爱凌来说赢是结果,她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想要,自己是否快乐,自己是否享受!

和谷爱凌真正的差距不在能力,而在热爱。因为热爱,孩子就会“想要做”,不热爱,孩子就是“应该做”。

真正的自信,是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且持续地专注自己的热爱,不断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成果,这种思维模式延伸到孩子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外部的输赢都不足以定义他们,这个时候,孩子是自信的,美好的,成功的。

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自己可以归属的东西,不被外界改变的东西。

请大声告诉孩子,你所热爱的,将成为你自信的来源。

内容来源 钱志亮工作室

责任编辑 | 孔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自信   父母   孩子   白天鹅   优越感   同龄人   拼图   要说   聪明   努力   测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