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绿心动植物宝库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绿心动植物宝库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900多年前的宋代,年近花甲之年的苏轼曾被贬谪到海南,被这片岛屿的特异风光所震撼而发此感慨。

我国南部大海上的一颗明珠——海南省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其之上有一束光将海南的风景描绘到极致,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到最佳,这就是去年10月正式设立的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区,东起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西至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自保亭县毛感乡,北至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26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56%,拥有植物资源220科1142属3577种,动物资源有脊椎动物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全世界、中国和海南独有的动植物种类及种质基因库,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33种,园区内特有植物86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达6.28,与巴西亚马逊雨林相当。它被称为“海南屋脊”,也被称为“海南水塔”。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立是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径,更是拯救中国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迫切需要,最为重要的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具体实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绿心动植物宝库

迎客松


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显著

在这片中国独有的岛屿型热带雨林宝藏中,有着一个个野生生物保护的奇迹故事。比如,世界上最孤独的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

2022年初的某一天,海南国家公园的监测队员如往常一样在森林里开展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工作,他们随着清亮如口哨般的猿啼声找寻长臂猿的足迹。突然,他们发现一棵笔管榕树上,有一只母猿蹲坐,怀里鼓鼓囊囊。“是婴猿!是从未见过的新婴猿!”他们内心激动万分,却轻轻地端起相机,拍下这可喜的一幕。为什么遇见一只婴猿就可以让监测人员如此开心呢?

原来,海南长臂猿作为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仅存活在中国海南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同时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重要的对象,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国宝”大熊猫。它们天性机警、行动敏捷,且居无定所,人类难以观测到它们日常活动状态。这种灵长动物,曾在2002年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上被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灵长类第一位。

海南长臂猿身形敏捷,体格矫健,一般体重在5.8~10千克,体长40~50厘米,双目间距10.4~10.7毫米。它们的前肢长于后肢,无尾,无颊囊,毛发短而蓬松,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型黑色的冠斑,约为10x3厘米,如同戴了一顶小黑帽。公猿通体黑色,体型比母猿略小;母猿全身金黄,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臂猿的四肢会出现黑色毛发,脸颊上有个典型的白色脸环。海南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刚出生的小猿是金黄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成长到6个月左右时,它的毛色从肩背,手臂和臀部开始变成黑色,逐渐扩大到身体的其他部分,最后是腹部;6~7岁性成熟时,它的毛色才开始分出公母。

海南长臂猿作为海南岛最重要的旗舰物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曾一度濒临灭绝,数量一度骤降到约7只。随着国家对海南长臂猿保护措施的增加,如今,这个种群的数量已增长至5群36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计划在未来的2~3年内,产出大量科研成果,助力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科学发展,预计到2035年,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增长到60~70只。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还有这样一群精灵,当它们用秋水般澄澈的眸子与人对望时,人们都会被那一双双大眼睛所俘获。这群可爱的生灵就是海南坡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绿心动植物宝库

坡鹿


海南坡鹿仅在海南有野生种群分布,是我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珍贵的一种。海南坡鹿为中型鹿类。成年公鹿体长90~110厘米,体重在70~100千克;成年母鹿体长60~80厘米,体重在50~70千克。它们的体型狭长,颈和四肢细长。母鹿头上无角,公鹿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

海南坡鹿体型似梅花鹿,但身上没有“梅花”图案,只有脊旁和臀部有花形白斑。在海南当地方言中“坡”意为“平”,而“坡鹿”的意思就是“平地上的鹿”。海南坡鹿从不进山区活动,大多栖息在海拔两百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

因海南坡鹿肉质鲜美,且有保健、药用之功效,随着移民开发,海南岛人口数量增加,滥捕乱杀野生动物之风蔓延,使海南坡鹿数量急剧减少,栖息地不断丧失,到1976年,仅剩44头。

海南坡鹿危在旦夕的时刻,一位林草人挺身而出,他就是被誉为“坡鹿之父”的袁喜才。1984年,袁喜才以“海南坡鹿生态驯化和保护利用”项目专家负责人的身份到大田保护区,着手海南坡鹿种群的拯救工作,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坡鹿幼崽人工驯化”。他利用山羊奶救助小鹿,成活率高达100%。1997年袁喜才退休时,大田保护区坡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400余头。

随着人工驯化和政策调整,保护区对坡鹿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半野放模式,而到2020年7月至8月间开展的最新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境内的海南坡鹿数量已达数千头。


热带雨林植物宝库

海南热带雨林是全球热带最北缘、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95.85%,涵盖了海南岛95%以上的原始林和55%以上的天然林,因此又被称为海南的“生态绿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保护我国弥足珍贵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特有物种,维护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绿心动植物宝库

美花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受海南岛中部高、四周低的环形阶梯状地形结构影响,其植被分布不尽相同。中部山区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平地带性上有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在垂直地带性上,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依次形成了低地雨林、山地雨林、高山云雾林和小面积针叶林等多样化的植被类型,拥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

首先为热带低地雨林,这种类型雨林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海拔800米以下,是国家公园植被中湿润性和常绿性最强、雨林的各种特征最明显的一种森林群落,是热带雨林中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代表种有青梅、坡垒、荔枝、母生等。在低地雨林中最容易观察到板根、老茎生花、木质藤本等雨林奇观。

其次为热带山地雨林,这是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中面积最大、分布较集中的垂直自然性植被类型,分布海拔为700~1300米。群落外貌基本全年常绿,群落组成以热带山地常绿性阔叶树为主。主要代表种有陆均松、鸡毛松、海南紫金木、荷木等,而随着海拔升高,植被逐渐向高山针叶林过度,形成针阔叶混交林。

其三为热带针叶林,其目前较为稀少,多散生于阔叶林,很少构成纯林,主要分布在佳西、鹦哥岭、五指山和霸王岭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中以佳西的华南五针松林最为连片和典型。在霸王岭中低海拔地带还有颇为特别的南亚松林。

最后为高山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峰顶,以五指山、鹦哥岭和霸王岭的面积较大。多出现于孤峰和山脊地形,生境开朗,风大且蒸发强,温度低而温差大,云雾多而湿度大。植物群落矮小弯曲,林冠稀疏。代表种有五列木、杜鹃花科及壳斗科树木。由于林内湿度大,附生的苔藓、地衣极其丰富,布满地面,还会顺着树干蔓延到枝叶。这个生境中很难看到裸露的地表,人类置身其中宛如漫游仙境。云雾林生长的地方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可谓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少的森林”,是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最后的庇护所,如海南瑶螈和鹦哥岭树蛙都生活在这里。

当林深河清呈现在人们眼中,当猿啼鹿鸣响彻平原山谷时,如此独特、多样化的宝贵景观资源便天然形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保护了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还提高了当地的民生质量,促进消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半年来,合理规划,加大投入,科学建设,遵循生态经济双赢的原则,给人惊喜,令人赞叹。(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于鑫淼 师晓迪 《绿色中国》2022.5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海南   热带雨林   海南岛   国家公园   长臂猿   植被   雨林   海拔   中国   宝库   热带   心动   生态   植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