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樟树“见证”苏东坡此行

千年古樟树“见证”苏东坡此行

千年古樟树“见证”苏东坡此行

记者 许媛娇 骆晓飞 实习生 冉燚 通讯员 江栗峰

  重走东坡古道,最直接的依据和最绕不开的,便是《新城道中》这首诗。苏东坡的诗,如同他的日记,在他的诗中,我们还有机会追溯900多年前的那些风景、那些人间烟火。这次踏上苏东坡曾走过的路,对他的了解更深了一些,他的形象也逐渐立体丰满起来。对于喜欢的东西,他是藏不住的,一定要写下来,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因为连日的雨,他在新登古城逗留多日,放晴后,才踏上回杭城的路。雨过天晴,春意盎然,他被沿途的风景吸引,有感而发,写下“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新城道中”到底在哪里?富阳乡土文化研究专家张宝昌给我们指明了大体方向:塔山是起点,沿着葛溪一路走到潭山头,潭山头是如今元村村的所在地,这里也是葛溪和湘溪的交汇处,然后沿着湘溪往前走,路过如今的潘堰村、湘溪村、湘河村,走到湘溪尽头,“新城道中”就结束了。结束后,苏东坡翻过一座山,就到了“南新道中”,这又是东坡古道的另一段故事了。

  沿着“新城道中”的线路,开启“重走东坡古道”第三站。

  元村村:窖山坞的酒

  在“塔山对雨”后,看到天空放晴,苏东坡就要与新登告别了,这一路有“忘年交”晁补之相送,归途也愉悦不少。潭山头是苏东坡经过的第一个点。元村乡贤陈勇堂告诉记者,潭山头原来也是一个村,后来才并到元村村。“早些年,葛溪河道中里有一个很深的潭,旁边是山头,潭山头的地名就由此而来。”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农业改造,葛溪改道,河道变窄了,村里的葛溪主干道变成了支流。

  苏东坡是出了名的爱喝酒,还喜欢研究酿酒技术。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在塔山吟诗作画过程中,少不了饮上几杯小酒,在距离塔山不远的元村窖山坞,就有远近闻名的米白酒,苏东坡当年喝的也很有可能是窖山坞的酒。

  “窖山坞,这个‘窖’字,就藏着浓厚的酒文化。”陈勇堂说,窖山坞的村民几乎人人都爱喝酒,家家都会酿酒,酿的米白酒可不一般,喝多了也不会难受。跟着陈勇堂的脚步,我们前往窖山坞自然村,路上他便说,这个地方很美,你来了就不想走了。

  窖山坞就如名字一般,是一个山坞,前后都是延绵起伏的山脉,中间是一个大水库,站在这里,感受山风吹乱发丝,心情瞬间就舒畅起来。“这番美景,不知东坡先生是否也曾看过?”陈勇堂说,窖山坞水库就像是一缸米白酒,让整个村子都沉醉其中。

  站在水库的堤坝上,陈勇堂指着远处的大雷山,他说,关于这座山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大雷山上原先是有寺庙的,传说寺庙里有一口铜钟,只要敲一下,新登城里就会着火。后来为了破解这一灾难,在村里不同的位置,挖了三口池塘,注满水,在这之后,敲几次钟,都不会发生火灾了。

  潘堰村:村口的千年古樟

  葛溪和湘溪在潭山头附近交汇,苏东坡在经过潭山头后,就转而沿着湘溪行进了。仍然是沿着官道,穿村而过。“当年的官道一定是穿村走的,也是沿着山的。”张宝昌说,古代村庄所在位置一般依山傍水,村民要到山上找食材,要能方便取用到水。

  在潘堰村的一个“丁”字路口,屹立着一棵大樟树,这棵樟树不得了,据推算,已经有近1000岁了。“这里是苏东坡的必经之路,这棵树就是苏东坡此行的见证者。”张宝昌说,苏东坡赶路辛苦,途中想要休息一下,喝口水,一般也会选择在大树下。在这棵大樟树下,苏东坡是否就在构思《新城道中》了呢?

  苏东坡走到此处,或许会多留一会儿,因为这里曾经有他十分敬仰的人物凌准。“凌准是唐代人物,是改革家,还是柳宗元变法时结交的好友。”张宝昌介绍,凌准是一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人物,有气节,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一起提出改革变法,后因变法失败被贬。苏东坡当年在这里,回想起凌准的故事,会不会也联想到自己?他的正义感,也困扰着他。

  凌准当年居住的地方叫“凌村”,后来沈氏一族迁入,家族发展越来越庞大,在“凌村”原有的基础上,开辟出了更多农田,后来还把“凌村”改成了“林村”。如今,这些村名都已不再使用,现如今,潘堰村内的自然村村名,有畈里凌家、沈家,似乎调和了曾经两家的“纷争”。

  从千年前至今,潘堰村范围内发生的故事就多了。潘堰村有一个自然村叫“炉头”,据说,北宋时期,方腊起义曾在这里冶炼过兵器,“炉头”一名也由此而来。明代时,这里还有“上海建城第一人”方廉。

  千年之后,在村庄的某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着一种奇妙的“对接”。村里一家开了20多年的木栖坊家具,在2018年时转型做新中式,宋韵家具是他们的主打内容。“我们跟着市场走,宋韵家具设计出来后,市场欢迎度很高。”家具企业负责人钟瑞东是本村人,他也是这两年才知道原来潘堰村和宋韵文化有这么深厚的渊源。“我打算拿出一层楼来做宋韵文化的体验馆,让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到。”他说。

  湘溪村:复原的东坡古道

  苏东坡当年走过的路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过在900多年后的今天,湘溪村将一段古道复原了。走在这段真真切切的东坡古道上,闭上眼睛,可以听见风声,听见农家厨房发出的烧菜的声音,“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的画面感就浮现在眼前了。

  在湘溪村,处处烙印着苏东坡的痕迹,除了长约200米的东坡古道,在村中的白墙上,还能遇见《新城道中》这首诗,似乎这首诗就是专门为湘溪村而写。在距离东坡古道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姚公祠”,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姚兴,姚兴的家就在湘溪村王家自然村。

  北宋有苏东坡的到访,南宋有姚兴,一北一南,一文一武,两位历史人物,给了湘溪村很多思路。“我们正在打造‘宋韵湘溪’品牌,目前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湘溪村党委书记俞小军说,以后游客到村里,不仅能走东坡古道,寻觅苏东坡在新登的故事,还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听一听姚兴当年的英勇事迹。此外,湘溪村还有长远计划,俞小军说,依托引进的项目,打算建设苏东坡博物馆、宋文化体验馆,让宋韵文化成为湘溪村的最大亮点。

  湘河村:“湘溪廊桥”故事多

  新城道中在新登的“尾声”,发生在湘河村。湘河村有一组廊桥,叫“湘溪廊桥”,顾名思义,桥下就是湘溪。村里的老会计郎酉根说,这座廊桥是通往洞桥、万市的必经之路。我们问他,苏东坡当年到湘河村,要继续往前走,去洞桥、万市,是不是也走过这座廊桥?郎酉根摇摇头,他说,这座廊桥是明代修建的。

  这座廊桥是湘河村的乡贤郎益募资修建的,赶路人累了就能在这里休息,行善事之人还会在桥上为长途跋涉的路人免费提供茶水、草鞋等物品。当地村民有一种说法,苏东坡当年到达这里时,并没有桥,应该是乘坐竹排渡过湘溪到对岸的。

  这一说法很快被张宝昌否定了。他说,苏东坡当年是沿着湘溪走的,一直到湘溪的尽头,再往里走便是洞桥辖区了,过了湘溪尽头,有一个地名叫“马至坎”,就与苏东坡有关。再者,当年苏东坡骑马走的是官道,官道就是沿着湘溪、沿着山的,当年的湘溪比现在看到的要宽很多,水也更深,走水路是有风险的,一般都不会选择。

  “沿着湘溪走,湘溪廊桥所在位置,苏东坡一定是经过的,但他并不是横渡湘溪的。”张宝昌说,如果横渡湘溪之后,要到马至坎方向去,还得继续沿着湘溪走,那不是既冒着风险,又多此一举吗?

  当年,苏东坡到底如何行走,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大致推断。不过,张宝昌也说,苏东坡当年多次走访“新城道中”,或许也会偏离官道,走一走新登的其他地方呢?

来源:富阳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樟树   山坞   东坡   韵文   官道   山头   古道   村里   新城   见证   当年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