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之行(三)

2017年6月30日,到达美国的第二天,从昏天黑地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美国天空下的一套一室一厅的屋子里,双人床上是颇为简单的被褥,狭窄的卧室墙壁上点缀着一些陈旧的污渍。女儿为我们租了一处台湾人的房子,是挤在楼房间的一栋小二楼,二楼的两套房间除我们以外还有一个日本女孩已经在这里租住了十年之久;门外一道狭长的楼梯通向大门,大门是暗锁随手关闭,我们都有一把钥匙,出入还算方便。一楼是一家天津人开的饭馆,不过在我们居住的半个月时间里从没有光顾过。今天一家人在出租屋里吃了一顿团圆饭,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休息,准确地说是倒时差,我偶尔好奇地爬在窗户上看看下面的街道和对面的楼房,仅此而已。

我的美国之行(三)

倒时差与高原反应

倒时差是人们在地球经线上大跨度地移动所带来的大脑对昼夜变化的颠倒反应。之所以将与本次旅行没有关系的高原反应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与倒时差同样属于地球人因短时间内快速位移而产生的不适状态。

当我们在北京时间的中午起飞而在后半夜到达纽约时,尽管纽约是光天化日的白天,但我们的生物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以适应这一变化,此时的大脑按惯例要求睡眠,在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就产生疲劳感甚至严重的不适,有时甚至接近于病态,这种由于生物钟紊乱而导致的不适状况就是倒时差。

倒时差的反应程度因人而异,轻重不一,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反应就小一些,一般年轻人适应也比较快,一、两天即能调整过来;而我则不同,不仅有感冒症状,原本不怎么灵敏的思维也变得更迟钝了,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神思恍惚,常常在午夜爬起来,伏在窗台上观一方夜景:只见一个年轻的华人匆匆走过十字路口,同时警觉地左右环顾,手中还提着一个快餐盒似的东西。由此联想到以前看到的关于美国的介绍:华人是勤劳的,这一点西方人有目共睹,且十分佩服!不一会儿又见一个十三、四岁的貌似拉丁裔的女孩骑着自行车飞快地驶过,我禁不住发问:她干什么去了?这么晚还在外面独行?而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就见送货的箱式车一辆接着一辆,给对面的街边店铺卸下不同的货物,然后驶向下一家·····这种景象让曾经作为生意人的我由衷地感叹: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生意人都很辛苦!就这样白日呆板冷漠,晚上兴奋操心,持续了一星期之久。

我的美国之行(三)


那么我们对于白天黑夜的突然变化是这么一种状况,古人在迁徙中有这种感觉吗?想当年那些蒙古种人(即后来统称的印第安人)从亚洲北部经由冰冻的白令海峡迁徙美洲大陆时,他们逐水草而居,一个季度或一年也只行走几十或上百公里,有时在一处生态适宜的地方就停下来,生活几年甚至一、两代人,待人口繁衍面临食物危机时一部分人再向未知的世界拓展;整个迁徙过程是在动态的几代人甚至成百上千年间完成,这样时差对于他们而言,在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变换了,甚至意识不到美洲与亚洲大陆有什么不同。

在飞行普及之前的千百年间,人类远距离旅行除了陆地上的徒步跋涉和骑马之外,就是乘轮船漂洋过海。如解放前华人去美国的西海岸谋生,横跨太平洋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太阳东升西落的早一点晚一点是渐变的,平均每天相差也就几十分钟,人的生物钟也随着每天变化一点,待抵达彼岸也就适应了,所以古人不存在倒时差反应。

再说高原反应,与倒时差的共同点虽然都由快速移动而引发,但内涵截然不同。高原反应由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而引起,海拔高的地区含氧量低,由低海拔地区在短时间内到达高海拔地区,稀薄的氧气不能满足其惯常的需要,产生的诸如头晕、气短等缺氧症状,就是高原反应。

与倒时差可以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不同的是:高原反应大面积的发生地一般只在青藏高原,(其它地方登山时发生的反应下山后即可缓解)。青藏高原因其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且面积广阔,这样独特的地理结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之环绕地球的包含氧气的大气层随海拔的增加而越来越稀薄,即使空气流动如刮风也不能改变氧气稀薄的状态。

而放眼世界其它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两千米左右,虽然空气含氧量偏低,但还不至于让外来人产生不适感。再如欧洲的德意志高原和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皆因海拔偏低且面积不够大而形不成独特的高原气候,所以对人的影响均不大。山区亦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沟壑纵横平均海拔不高,山沟一般又植被茂密含氧量高,如在西藏的林芝地区,陌生人也不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我的美国之行(三)

高原反应具体是一种什么感觉?2008年我与女儿第一次去西部旅行,八月初从甘肃的敦煌乘长途汽车到达青海北部城市德令哈,住宿的宾馆在三楼,那个年代一般的楼房还没有电梯。我们每人提一只箱子上楼,刚走上二楼,就感觉头晕眼花心慌气短,女儿率先叫了起来,我说:“开始高原反应了,慢点来”。于是停下来喘息了一会儿,再慢慢上楼。进入房间躺在床上休息了一阵子之后,我们该出去吃饭了,此时已是下午四点,从早饭后坐车出发一直还没有吃饭。于是就飘飘忽忽下了楼,去不远处的饭馆点了当地特色菜:炕羊排和烤饼。这其实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高原反应会导致消化功能相应变弱,不应该吃高热量食物,应吃一些清淡的稀食如面条之类。虽然出发前也做了功课,但不体验毕竟印象不深,结果饱食一顿之后反应明显加重了,走在回宾馆的路上时脚下的沙石路像流动的河流,母女俩如逆水行舟,搀扶着磕磕绊绊、东倒西歪勉强回到宾馆,倒在床上,许多年来第一次太阳没落山就睡大觉了。

到凌晨两点钟我们不约而同都醒了,且感觉大脑异常兴奋,各种奇思妙想蜂拥而来。女儿说她要起来写作业,我说不行,这样会头疼的,不要说话慢慢睡吧。就这样静静地躺了约半小时又睡去了,到早晨起来就感觉好一点。当天我们继续乘车到达青海湖,以休息和缓慢活动为主,在湖边逗留两天后症状慢慢减轻了,然后去西宁和塔尔寺,前后共一星期症状完全消失。接着去了拉萨也再没有异常感觉,总算适应了高原上的空气。

由此看来,高原反应也是在短时间内由海拔抬升引起,如果像早年的朝圣者徒步前往青藏高原,一天行走一、二十公里,逐渐适应海拔增高氧气减少的变化,也就不会产生不适感。

总之,倒时差与高原反应都是由于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而引发,虽然地球结构存在着固有的差异,但古人感觉不到。而今,假如有人从西半球的美洲大陆直飞拉萨,那么将会体验一番倒时差与高原反应的叠加效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美国   青藏高原   含氧量   美洲   生物钟   氧气   海拔   高原   感觉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