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鹿衔草


中药古今研究:鹿衔草

鹿衔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等的全草。(《中药大辞典》)

一、典籍摘要

1.《中国药典》:“鹿衔草甘、苦,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用于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腰膝无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

2.《滇南本草》:“鹿衔草味辛、凉,性温、平。无毒。走足少阴,添精补髓,延年益寿。治筋骨疼痛、痰火之症。”

3.《植物名实图考》:“鹿衔草入肝、肾二经治吐血,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4.《中国药植志》:“鹿衔草治虚痨,止咳。”

5.《重庆草药》:“鹿衔草治虚弱痨病,咳嗽,白带。”

6.《四川常用中草药》:“鹿衔草祛风除湿,止惊悸,盗汗。治痨伤吐血,筋骨酸软,风湿关节痛,惊痫吐舌,鼠漏痈肿。”

7.《陕西中草药》:“鹿衔草苦涩,平。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治虚劳咳嗽,肾虚盗汗,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带,结膜炎,各种出血。”

8.《中华本草》:“鹿衔草甘;苦;性温.归肝;肾经.补肾强骨;祛风除湿;止咳;止血。主肾虚腰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新久咳嗽;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9.《医学入门》:“鹿衔草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痹痛痿蹶,惊痫吐舌,贼风鼠 ,痈肿暴 ,逐水明目。”

10《中药大辞典》:“鹿衔草甘苦,温。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治虚弱咳嗽,劳伤吐血,风湿关节痛,崩漏,白带,外伤出血。”

中药古今研究:鹿衔草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圆叶鹿蹄草的全草含熊果酚甙7.93%,鞣质18%,及肾叶鹿蹄草甙、挥发油,还含蔗糖、蔗糖酶、苦杏仁酶等。干叶含高熊果酚甙、异高熊果酚甙。

2.药理:圆叶鹿蹄草醚浸出液对衰弱的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水及醇的浸出液作用较弱;对正常离体蛙心作用不显着。麻醉犬静脉注射鹿衔草的水、醇、醚3种浸出液皆有降压作用,兔耳灌流法证明有明显扩张血管的效力。鹿衔草各部分作用性质相似,但其叶比根、茎作用强。

熊果酚甙与根皮甙的作用一样,皆可产生糖尿。在体外试验中,还能抑制胰岛素的降解。口服后在体内很快水解而产生氢醌,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在碱性尿中可释出游离氢醌而有杀菌作用,治尿路感染,唯效力不强。有人认为,如服用大量(1克,3 6次/日),在尿为碱性、低比重时则有效;如尿呈酸性则无效。田鼠、鸡雏的小肠中含有熊果酚甙及葡萄糖共同的主动转运载体系统,此系统对上述物质的亲和力受钠离子增强,钾离子抑制。

另有品种未定的鹿衔草作用如下:

①避孕作用 雌性小鼠每日服煎剂共10天,第5日与雄鼠合笼共1月,抑制生育达100%。服药10 30天,可抑制发情期,引起子宫与卵巢的萎缩,对体重则无影响。

②其他 水煎浓缩加乙醇去沉淀后的水剂对离体兔心在小剂量时增加冠脉流量,但随着剂量增大,冠脉流量增加并不明显,有时反而减少。使心收缩力减弱,心跳频率减慢,常伴有节律不齐,个别尚有停搏、颤动等。

3.毒性:鹿蹄草素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227 0.037g/kg。犬每日静脉注射鹿蹄草素5或15mg/kg,连续14天,除犬剂量组可见轻度呕吐外,血象、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三、附方

①治虚劳:鹿衔草一两,猪蹄一对。炖食。(《陕西中草药》)

②治肺结核咯血:鹿衔草、白及各四钱。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③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鹿蹄草、白术各四钱,泽泻三钱。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慢性肠炎,痢疾:鹿蹄草五钱。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⑤治崩漏:㈠鹿衔草四两,猪肉一斤。炖热。加盐少许,两天吃完。(《陕西中草药》)㈡鹿衔草五钱,地榆炭一两。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⑥治肾虚五淋白浊:鹿衔草二两,水煎服。(《云南中医验方》)

⑦治过敏性皮炎,疮痈肿毒,虫蛇咬伤:鹿蹄草适量。煎汤洗患处,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

⑧治外伤出血,蛇咬伤:鲜鹿蹄草,捣烂或干品研末外敷。(《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中药古今研究:鹿衔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本草   崩漏   陕甘宁   静脉注射   白带   陕西   外伤   中草药   古今   风湿   中药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