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几点,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我的闺蜜是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妈妈,每次约会,她都向我们吐槽辅导学习太难了,而这个太难,不是因为课程难,而是她儿子学习一点都不自觉,每次写作业都靠监督,于是我闺蜜忙活了一天,晚上还要坐在书桌前陪孩子写作业。


听闺蜜诉说烦恼,我也为她感到心累,或许,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区别吧,有的孩子注定热爱学习,有的孩子只能是学渣。


但当我读完梅拾璎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后,我改变了原先的想法。

做好这几点,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梅拾璎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梅拾璎通过多个案例向我们展现了只要父母用对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优等生,而这个核心方法就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所谓内驱力,就是调动一个人全部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一旦孩子拥有了内驱力,孩子就会自觉学习,并爱上学习。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呢?


1.从爱孩子开始,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

做好这几点,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我相信,当你和我一样看到梅拾璎提到的:“爱孩子,无条件地爱”这一点时,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没用的提议,因为作为父母,我们都爱孩子,而且都是无条件地爱。


但当我再往下看,才知道梅拾璎所说的爱,是为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梅拾璎说:“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把注意力从孩子转移到小环境上,成为园丁式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富有人情味的小世界。”


其实,梅拾璎所说地无条件地爱,不是无条件地溺爱孩子,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人情味的爱的世界。孩子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成长,他的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可以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自足的个体,而后,他的自我意识发展,他渐渐有了自己的追求,有了目标后,孩子追求目标的动力也开始启动。


所以,父母只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每天做的事,接触周围温暖的一切,让他每天都在爱中成长就好了。


2.允许孩子浪费时间

做好这几点,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很多时候,孩子总会做一些让我们觉得很浪费时间的事,比如做手工、看小说、踢足球、看电影……只要不是跟学习沾边的,在父母眼里都是无用的事。


但其实父母认为没有用的事,对孩子而言,确实他们的挚爱。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梅拾璎所说的“理解孩子的浪费时间”。对孩子而言,他们正在探索世界,在发现自己的热爱,做那么看似浪费时间的事,在锻炼他们的专注力的同时,也是在挖掘他们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驱力也一点点被唤醒。


3.敢于放手

做好这几点,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日常生活中,总会听到有家长说自己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但当问到孩子是否喜欢时,家长总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掩护。似乎,家长一放手,孩子就会变坏。


其实,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绳子绑得太紧,反而容易断,一旦家长没有对孩子安排什么,孩子反而不知道做什么。还不如,尊重孩子,适时放手。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对一种爱好入迷,尽管他不是对课内知识的学习,也要理解他,放手给他时间和空间,支持他、帮助他深入探索自己的爱好,支持他钻进去,甚至入迷。”


孩子内驱力的觉醒,需要自我意识的建立,需要他们不断去探索自己的热爱,所以适时放手,允许孩子探索自己。


4.父母是孩子的助推器

做好这几点,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成长助推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他们那个年龄所无法解决的,这个时候,父母要出现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困难,让他们有信心进行下一步。


信心,是孩子内驱力的燃料,父母的助推,能让孩子有信心面对成长中的困难,能够驱动孩子继续往前走。


而助推,不是让父母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此时家长的功能应该是提示性、辅助性的,不是直接指挥,更不是撸起袖子自己干。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执行,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通过实际行动得到想要的结果,最终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5.总结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耐心地灌溉。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是一张白纸,他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需要父母多个方面的呵护。


在梅拾璎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梅拾璎还通过案例讲述了现代父母所面对的其他一些难题,包括如何让孩子的青春期不叛逆,如何让孩子戒掉游戏等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让父母更有信心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助推器   入迷   自觉性   所说   信心   困难   家长   父母   孩子   时间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