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制造业火爆的背后,我国面临抢占价值链高位的生死存亡

越南正在加速驶向新晋“世界工厂”。凭借着开放的市场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相对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越南如今越来越受到国际制造业的青睐,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资金纷纷涌入。据越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报》5月4日消息,与2019年和2020年相比,越南的外商资金累计增加了60%。“很多投资者相信:越南已经并将继续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很快成为本地区的技术中心”。

越南的崛起,让人浮想联翩。1986年,见贤思齐的越南以中国为教材,推出“革新开放”政策,开启市场化进程。在出口和外资两台引擎的推动下,基于外向型经济的越南很快走上腾飞之路,成为不少人眼中的“下一个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谓“中越制造业之争”也逐渐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但是无论从历史条件还是目前阶段特点来看,中越两国的制造业都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和越南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超越”和“取代”关系,合作依然是时代旋律:一方面,生产兴旺、和平崛起的越南,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利的;另外一方面,身为泱泱大国,中国无需也不会以邻为壑。中越两国市场紧密关联,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现实不会改变。

在一个“进厂”和“打螺丝”成了负面词汇,视流水线就业为人生失败重要标志,乃至于以进厂为耻,以进厂自嘲的社会环境下,强行维持大规模落后产能属于活在梦里。一个国家搞大规模落后产能的前提,是国内有一批吃苦耐劳,价格低廉,老实本分的劳动力群体,这种群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波,这一波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了就是用完了,他们的后代接受过教育,见过世面,绝不会再成为他们的父辈那样的人,他们的父辈可以一辈子吃苦耐劳低眉顺眼进厂打螺丝做点焊,但他们死都不会成为和他们父辈一样的人,因为那样的人生在他们的眼里简直是人间炼狱,他们宁可去当街溜子。

美国锈带红脖子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父辈曾经也是产业工人,但是到了他们这一代,美国的产业升级了,技术进步了,生产外包了,需要的劳动力减少了,进入价值链的技能和资源要求却增加了,而大量的待业人口无法满足进入国内价值链所需的要求,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又必须维持在不低于美国标准的较低水准之上,于是这种供需矛盾的互相结合下,美式街溜子,也就是红脖子出现了。

实际上落后产能转移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处于价值链高位,你能不能让转移出去的落后产能看你的脸色行事,你能不能让转移出去的落后产能对你敞开供应。只有这样,你才能把从价值链里收来的花红三七分账,权贵七,脖子三,确保脖子们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还能维持一个以本国的标准而言不低于较低质量的生活水平,有人闹了就给点钱和奶头乐安抚一下。这也是为什么欧美的无产阶级不会来联合你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的获益者是帝国的全体公民,帝国内部的权贵和脖子们只是在分成比例问题上有矛盾而已,在依托价值链的优势地位从外部收花红这个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因此就业问题是最不需要担心的,原因也很简单,无产阶级脖子化是大势所趋,他们注定不会进厂打螺丝做点焊,就算你强行维持一个厂子拿来打螺丝做点焊,其成本之高和效率之低也足以让整个产业成为一门行为艺术,一种变相吃财政饭的行为(就像美国的造船业),对于这种避免不了的前景是没必要着急的,因为急也没用。不论你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有多完善,技术水平有多高,你的社会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口无法进入价值链,但他们的生活水准又不能显著低于这个国家的较低水平,两者结合,于是成为脖子群体,或者用古典一点的说法,叫流氓无产者。

而伴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这个群体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因为越是产业升级,越是技术进步,进入价值链高位所需要的技能和资源就越是一般人负担不起的,而越是全球化,可以在海外找到吃苦耐劳低眉顺眼进厂打螺丝的廉价劳动力的机会就越多,就越用不着花大价钱来雇佣本国这些不再吃苦耐劳,不再低眉顺眼,视进厂为耻,把打螺丝作为人生失败标志的脖子们。

靠着那一批吃苦耐劳低眉顺眼进厂打螺丝做点焊无怨无悔的牛马开始积累起第一桶金的,我们叫他们发展中国家。靠着这积累起的第一桶金开始奋力拓展势力范围,打造起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链,压倒外来反对者的,我们叫他们新兴国家。成功拓展势力范围,构筑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链,可以进入从海外收花红,然后国内三七分账正循环的,我们叫他们帝国。没能成功构筑起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链,没能压倒反对者,或者是没有把那一批吃苦耐劳低眉顺眼进厂打螺丝做点焊无怨无悔的牛马积累下来的第一桶金用于拓展势力范围,构筑起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链,未能形成海外收花红,国内三七分账的,我们叫他们中等收入陷阱。火药是干的,目标明确,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必须做一代人该做的事。

但是其实这牵涉到一个老生常谈但又经久不衰的问题,那就是科技进步如果总是带来需要的劳动力减少,与此同时人类社会运作机制不起大的变化,那么人类世界会走向何方?不少科幻作品中是很悲观的。而就现实来看,科技进步但伴随显著的贫富鸿沟拉升,这是自冷战结束之后,全球都非常普遍的问题,即便是处于价值链高位的发达国家,现在内部的贫富差距过大,阶级矛盾也是再次变得尖锐了。美国底层的生活状况并不好,这在很多烂大街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都有直观反映,只是有些人故意视而不见罢了,说白了很多崇美者只是向往理想化的白人中产阶级生活的美国。帝国主义所带来的福利只能缓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固有问题,这也是泛左翼思潮为什么能在西方社会长期存在并流行的原因。

另一方面,落后产能不见得永远是落后产能,因为事实上没有谁能准确预知未来的科技和产业链发展路径。就拿美国来说,战后对日本是不是也搞过产能转移和技术转让?结果对方吸收之后,后来反而对美国的技术领先优势造成过严重威胁。再有如台积电,虽说美国能控制它,但是说到底当年还不是认为芯片设计远比批量制造重要,所以才在这方面允许一定程度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从结果来看其实也是有些失算了。总之一方面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占据价值链高位赚红利,这种发达国家常见的做法,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说到底不过是资本扩张需求和自身国家利益之间的一种相互妥协罢了。

各国的国情,历史,文化,地理,人口,资源都相差极大,产业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我们对日本战后的产业印象最多只是停留在出口型,汽车,半导体让美国打压等。但战后的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是异常复杂的,如何平衡国内产业,平衡美日产业关系,资金使用,产业扶植等无一不是抽丝一样,一点一点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产业也一样。谁都希望做产业链顶端,但制定每个政策和实行每个政策时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就这样,还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落后产业转移是一条路,还有一条路叫升级,通过升级,落后产业会不再落后,利润会上升。那么产业如何升级?一个是走量,这个其实已经不新鲜,例如钢铁厂化肥厂等,建厂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都不低,利还薄,那么怎么赚大钱?那就是搞超大规模,面积大几倍,投资多十几倍,但是产量可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加,大量的产量就能抵消前期投入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时走量技术壁垒也是有的,做家庭煤气炉不难,但是做一个几十米高要求安全标准严格达标的反应炉,那就不是谁都能搞了,这个巨大的复杂工程还会因此带动一批上下游产业,这就不是一堆人简单在工厂重复扭螺丝解决了。大量所谓低端的制造业,通过进行超大规模生产整合,完全有机会把其升级为中高端产业留在国内。

一个是减人,减人就是通过智能化,这个对于工厂和员工都是利好,现在用工难是大趋势,一堆低端重复的工作,就非常适合智能化,把简单重复、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做,工厂能让机器干007,工人避免996,工人从生产线扭螺丝变成办公室敲键盘,工厂利润还高了。例如现在水泥、冶金之类的行业的智能化热情都很高,这种高粉尘高热环境本来就难招人,智能化之后产量、质量、利润都高了,用更多的利润招更少的人,给的工资自然更高,还有矿山矿井,现在都开始搞无人化,这种都是安全生产的高危户,用5G全方位控制挖矿运矿,工人从在一线风险地区操作,变成到办公室操作大型模拟器,这些都在展现一个智能化的未来。

当然很多人有问题,认为工厂不要人了,那么大量失业怎么办?这个问题跟以前说人都不种田了,那么多人干什么差不多。其实回答也差不多,一个是读书去,以前大量人不读书,15岁就是主要劳动力了,现在呢,读书到22岁才是主流,读到25、28的也不少。以后一样的延长读书时间,大量人不需要22岁入社会,更长的学习时间也更好服务未来高智能化社会。另外一个是新兴产业,谁没点梦想,人类从简单劳动解放出来,未来的计算机、太空技术、地球改造、新能源技术、基础科学、全社会智能化、未来的医疗、教育、文艺业、娱乐业,大有可为,担心人不够都来不及,为什么担心人没事干呢?

还有很多人疑问,现在辛苦忙死了,哪有空搞做这些?这个问题就回到产业升级,大规模产业升级后,产出大量提高,这些产出干什么,当然是给人保障生活。国家可以低成本获取大量产品,进而可以低成本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兜底,包括教育、医疗和基本生活兜底,就是通过大量无人化生产产品的支持,人不用那么忙也能活得不错,那么就有时间精力研究一些更高大上的东西。当然,这些还不是现实,这条路也不容易走,非常多现实复杂的问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这代人,无疑正在一步步在推进这个目标。

这显现出提升工业水平和利润的必要性,发达国家大把的产业工人,但人家是高端制造业,利润丰厚,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比如德国的汽车工业,日本的半导体工业,德国BBA那是全球豪华汽车,据行内人描述,30多万的奔驰GLA其用料,配置,驾驶感受与国内13-15万的汽车差不多,奔驰多出一倍多的价格除了品牌溢价之外,大部分其实是分给了德国众多的供应链以及工人身上,德国工人的收入能不高吗?我国要想年轻人进工厂,工人的地位和待遇必须提高,提高的方式就是把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干掉,我们坐上高利润的工业宝座,当然,对于资本获取资源的分配必须予以一定的控制,发达国家有很多完善的对资本底线的控制方法,这一点我国还差不少,

回到越南,越南陆地面积为32.9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意大利和波兰;截至2020年底,越南全国人口9734万人,超过了德国、法国和英国。从这两组数据来说,如果越南“身在欧洲”,俨然可以算是大国了。但是近代以降,备受殖民侵略的越南和很多亚洲国家一样,并没有赶上现代化的浪潮。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而越南才刚刚实现国家统一不久。中国建国之初就开始自立更生,克服困难,发展自有轻重工业。反观越南:1986年,统一不到十年的越南开始实行革新开放政策,大脚步迈入全球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越南吃到了代工制造的红利,出口贸易腾飞。

明面上,越南的人口红利和用工成本优势吸引了韩国企业,三星带着越南起飞;但实际上,是越南给予三星等外企以“超国民待遇”和垄断经营地位,让越南成为外国资本游戏的乐土。越南电子产品对外依存度减弱,并不是其国内研发和供应能力提升了,而是三星捆绑了大量企业共赴越南捞金。越南本土企业技术落后,只可以提供部分低端零部件。那么三星既可以压低价格,压制越南企业盈利和发展空间;同时可以借机让相关企业在越南建立供应链,独家供货三星。这会产生一个奇妙的恶性循环:身为外资的三星,拉动了越南的经济数据;但是越南的本土企业,却失去了发展的前景。当然,这也要看也越南本土企业的后续发展。

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是不可能的。中美脱钩,对美来说是死路。中国国内应以培养中高端技术人才和国际企业管理人才为主,对外应重点经营东南亚,以一带一路为推手,将东南亚纳入我们的供应链,实现产业融合,共同繁荣。也就是“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玩的是实体经济,维护的是尽量多的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越南制造业火爆的背后,我国面临抢占价值链高位的生死存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三星   越南   价值链   点焊   生死存亡   美国   产能   高位   螺丝   中国   制造业   落后   火爆   我国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