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麦卡锡高压下“颓废的一代”


电影《罗马假日》里,宿醉的安妮公主从沙发上醒来说的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这句话,经过多年的演变、编译,现如今成了向往诗和远方的我们,最流行的一句话。

而今天要说的《在路上》这本书,却是原汁原味,纯粹至极地“在路上”。

在路上,麦卡锡高压下“颓废的一代”

这本书是1947年到1951年间,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三次横穿美国大陆,一次南下墨西哥,四次旅途中的真实记录。充分展现了“垮掉的一代”青年人迷茫和彷徨,整日沉溺于酒吧、酗酒、飙车、偷盗、滥交、狎妓以及吸毒的精神状态。而这一切却没有任何的修饰,以凯鲁亚克式的“率真文体”赤裸裸地展现给世人,褒贬不一。

在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之际,果麦文化出品的在《在路上》经典复刻版,全文无删节,重现了1949年作者珍贵手稿,还原了作者亲绘的封面。也是译者李继宏继《月亮与六便士》、《追风筝的人》等后的又一译作。

麦卡锡主义造就了颓废一代

说起这本书就不得不说说那些往事。在二战以后,由于纳粹的罪恶手段,在集中营中实施种族灭绝。而那些惨死的无辜受难者,堆积如山的尸体,让西方国家看到了所谓高等文明的不堪,同时也有了人生如戏,命如蝼蚁的感慨。

同时,由于冷战的开启,处于恐惧气氛下的文艺青年不知何去何从,甚至于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发了战争财的美国,经济繁荣,汽车普及,反而催生了一批白人文艺青年,反清教徒的生活,出现了书中所说的整日沉溺于酒吧、酗酒、飙车、偷盗、滥交、狎妓以及吸毒的精神状态。

在路上,麦卡锡高压下“颓废的一代”

电影《在路上》海报

而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们醉心于爵士乐,醉心于搭便车长途旅行,甚至于醉心于放荡不羁的生活。

当时美国的对内思想战线是麦卡锡主义。菲林格蒂出版的《号叫》诉讼案的胜诉,让《号叫》销量大涨,作者艾伦·金斯堡成名的同时,因为他在扉页上热情洋溢地推荐,凯鲁亚克等三人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由于他们的狂放不羁,形成了当时的一种潮流,所以,引用了凯鲁亚克48年给自己贴的标签,把他们那个年代的年青人,统统归结为“颓废的一代”,而凯鲁亚克荣幸地有了“颓废之王”的称号。

凯鲁亚克及《在路上》的诞生

凯鲁亚克也并非一直颓废,曾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上过哥伦比亚大学,热爱创作,曾想过跻身文坛,却不得其法。后来又当过海员等

在路上,麦卡锡高压下“颓废的一代”

曾经的他们本应该挥斥方遒,恣意人生。但因现实影响,最终走向放浪形骸的生活。47年开始了陆续长达四年的旅途。

也就是这四年的亲身经历,成就了凯鲁亚克。1951年四月,他在大麻的作用下,用了三个星期时间,仅用一台打印机,粘贴在一起的打印纸,从头到尾不分段的,打印在了长达36米的长卷上。

6年之后,这部自传体长卷才得以出版,迅速风靡全美。

在路上,麦卡锡高压下“颓废的一代”

那时候,受这本书的影响,搭便车蔚然成风;那时候,因为这本书,而卖掉一万条李维斯牛仔裤,一万台速溶咖啡机,他们的穿着变成了引领时尚,以至于后来很多乐队,视他为偶像;那时候,在路上,是更多年轻人的不羁的尝试。

然而,这本书的大火,并没有摆脱凯鲁亚克的窘境,1969年10月21日,他吐血而死,年仅47岁。

写在最后

不想去过多地强调书中的情节,那苍凉西部的雄浑风光,那现实的人生疯狂,那风驰电掣般的飙车,那赤裸裸的人性,甚至于书中狄恩多次偷车只为在路上的经历。

这一切的一切,让你读起来热情澎湃,酣畅淋漓。

在路上,麦卡锡高压下“颓废的一代”

除了历史大环境的因素,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也是造就他们颓废的原因。他们在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徘徊,他们拥有着躁动的心,痛苦的灵魂,而陷入了困顿。

这也许就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他们渴望着被人爱,而又失去了爱人的能力,最终无力老去。

如今,书中当年那些让人不齿的价值观,已演变成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基础。再细读这本书,也许在路上的执着,无外乎只是一种经历,或者是人性与激情淋漓尽致地挥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咖啡机   纳粹   哥伦比亚   颓废   路上   美国   安全感   旅途   人生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