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继续新疆自驾游。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这段旅程,会路过很多古丝绸之路上曾经盛极一时的“神秘遗址”,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和田地区民丰县这个闻名世界的“失落之地”了: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城北100多公里的沙漠中,也是我们这一次沙漠公路自驾游的必经之地。上个世纪末,我国的考古人员联合外国的专家对这里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的挖掘,确定了它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精绝国”所在地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头些年,随着各类盗墓、探险题材的文艺作品一度泛滥成灾,“精绝古城”这个原本只存在于考古资料中的普通词汇一夜之间被渲染得玄乎其玄。再加上尼雅遗址这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也不对普通游客开放,“勾引”得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欲罢不能。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那,既然我们都到民丰了,离这“精绝古城”只有一步之遥,怎么也得近水楼台先捞几粒星星吧。于是我就借着这“近在咫尺”的地理优势,特地翻书阅史一番,并好好地逛了个博物馆,加上一路扫听,搜罗了一堆的“线索”,咱就在这篇文章中分享分享。有到不到的,大家权且当个故事看看,解解闷儿吧。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精绝国,是一个神秘地消失于晋代的古西域王国。之所以说它是“神秘地消失”掉了,总结了这么三点原因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第一,它有“一夜之间”人去楼空的迹象。

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样的恶劣环境是不适宜人类聚居生存的,所以史书上也时不时记录着一些“绿洲”小国在遇到不可抗因素时由国王带着全体国民集体“搬家”的传说——咱们之前游记中提到的“达瓦昆”就是类似的一个故事来的。但是——

精绝国不同。

考古学家通过对尼雅遗址的挖掘和研究证实,这个神秘国度,是“咔嚓”一下子不见了的。我们来看这些“咔嚓”的表征: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考古人员在城中的小径上及其周边的空旷区域发现了一些裸露或半掩在风沙中的人类及动物的骸骨,他们的形状,给人以“惊慌失措”的感觉(或许是错觉,待考证);

考古人员通过对精绝城中的民居、畜圈的挖掘和保护,发现,它们的架构都是完好无损的,完全没有被地质灾害侵袭过的样子,更不会是那种集体搬迁之后的空荡: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沙漠中出土的木碗。

佛像和佛塔竖立在主城区的“广场”上,手工作坊里的纺织器具上还缠着线绳,有的人家厨房里的木碗中还留着半碗没吃完的骨头。此外,考古学家在精绝古城的外缘还发现了古尼雅古河道里的木桥,还齐齐整整地横在河床中呢。河道虽已废弃,但水已去,路还在……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精绝古城里残存的佛像佛塔。

从文物大盗斯坦因发现精绝国的痕迹到今天,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百年来,中外学者对于精绝国的猜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个确切的史论。也就是说,精绝国是一个:

我就把答案摆在你面前,你却说不清楚“从前”的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古尼雅河道。

第二,关于精绝国的史料记载极少。

众所周知,西域有三十六国——这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事实。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民丰境内的尼亚古镇。

公元前,西域的确有三十六国,但是经过断断续续的战乱和分裂,在公元初的时候,它们变成了五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王国——其中就包括精绝国。

再后来,强大的于阗国(今和田地区)又陆陆续续吞并了一批小国,其中又包括这个神秘的精绝国。这个时候《汉书》就有记录了:“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而在当时,整个“大于阗”圈,连同戎卢、渠勒、皮山、扜弥这几国都算上,统共只有五万人口。你说这地广人稀的,山那边儿强大的游牧部落又时不时来扰个民,导致时局极不稳定。所以当汉朝搞定了匈奴之后,立马任命了一个西域都护,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于阗,连带着周边的六七八九十来个小国,这才算是正式归属了中原统治——其中就包括精绝国。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在极少量史书的记载中,精绝国所在之地曾经是一个贯通中西的城关枢纽,连通着中原与中亚乃至西方国家的重要贸易通道,号称于阗的“东大门”。西行的高僧玄奘路过民丰一带时曾记录了一个尼壤城,说它“周三四里,在大泽中……往来之人莫不由此城焉”。

虽说后人对《大唐西域记》中的这个“尼壤城”是否就是当今的“尼雅遗址”又是否就是精绝国的故址所在地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唐僧”眼中的这片曾经的“西域乐土”虽是一副败落之景,但依然是一片沙漠绿洲。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1700后,当精绝文化再一次浮出水面,人们才知道,原来它一直被以这样的方式珍藏在大漠中。这里出土的文物,让人不禁深深为它着迷……

第三,尼雅遗址出土的“奇奇怪怪”的文物,也确实没有辜负它的“神秘”之名。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3700年历史的“沙漠靴”。

| 钱 币 |

尼雅遗址出土的钱币很特别。它的铸造技术承袭希腊,背面的骆驼和马匹图案源自中亚,正面的铭文却是汉字篆文(无图,请自行脑洞)。

也就是说,在公元初的那几百年中,精绝人使用的钱币是欧洲、中亚、中原三种地域文化的结合体。这不禁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此地在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贸易频繁交流的历史进程中,曾承担过极其重要的“咽喉”之任。而在多国钱币流通于西域的贸易兴盛的那个年代,钱币正面的汉字所传达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我们都知道,钱币正面的铭文通常代表着“官方”的意识形态:“谁和我做生意多,谁就是老大”、“谁是我的老大,我就把谁摆在最醒目的位置”。那么,尽管当时的精绝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掐住了中西方要道的“嗓子眼儿”,但,将汉字郑重地印在正面的这个举动,说明精绝人归顺、臣服中原的心是坚定的。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在西域三十六国动荡不安、饱受(匈奴等)游牧部落侵袭的年代里,精绝国人与中原贸易往来是最为频繁的。或许,直到这个国度“突然”消失之前,都是一直翘盼着“东方”(之召唤与呵护)的——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足以说明这一点: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 纺 织 印 染 |

这是让中外考古界都为之震惊的一件文物:

一方面,这块郑重其事的布料的印染、织造技术比起现代人的手工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它正面所展现的抽象图腾,是游居在小亚细亚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民族的象征(有争议,待考),但位于画面最醒目处的,却依然是八个汉语大字。

然而,没有任何的史料对其有记载和描述,学者们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一件贡品,还是商品,是官方行为,还是源自民间,总之这件宝贝还没个着落,精绝国就消亡在了茫茫黄沙中……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尼雅遗址古墓中出土的攥在干尸手中的香囊荷包。

事实上,尼雅(及其周边的于阗等西域古国)古墓中出土的众多文物都告诉人们,古西域人的纺织印染技术,在公元前就已经达到极其精湛的水平,那些地毯、服饰及各类毛料绢纱制品的质量与现代纯手工技术无异。而,尼雅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尤其色泽鲜活,花纹灵动,中西合璧,其家居装饰图案中的故事中带着浓浓的古希腊神话风。不过——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尼雅人的衣服,做工考究,款式富有设计性。

不知是否当地人笃信佛教的缘故,精绝人在桑蚕丝织业中秉持了“不杀生”的原则。这里就要多说一句了:我之前去江南旅行的时候,在乌镇、南浔、新市等几个古镇的丝织作坊里见过真丝制品的生产流程,它其实是有点儿……残忍的: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乌镇的纯手工丝织作坊。

一只蚕,正常终老的一生,是从啃食桑蚕叶开始。

蚕宝宝饱食之后会吐丝,将自己缠成一个茧子,之后变成蛾子飞走。这下可糟了,一旦飞蛾破茧而出,优质的蚕丝就会被破坏掉。所以,从业人员就要在春蚕停止吐丝之后及时做一个动作:把茧子放进开水里煮。一方面,这样可以软化生丝的胶原蛋白以得更精良的真丝制品,另一方面,要把蚕烫死,防止其蛹化。而,尼雅遗址出土的蚕茧则告诉人们: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煮蚕茧。

精绝人虽然纺织印染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但他们对蚕蛹却格外慈悲,都是等那蛾子自由生长、破茧而出之后,才用那粗糙、破烂的絮子缫丝的。所以可想而知,精绝人(包括西域各国出土)的早期蚕丝制品质地那是比较糟糕的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之后才得以改善。

在之前的游记中咱们也提到过,10世纪的时候,西域骤然兴起了一个国土面积巨大的喀喇汗王朝,一度吞并了包括精绝国在内的于阗,从此,佛教痕迹一夜之间消失在了这片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教。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精绝国普通民居的门板,做工与现代技艺无异。

| 文 字 |

考古人员从尼雅遗址挖出来了一些木简,见到上面的文字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这种文字叫佉卢文,它起源于2200年前,是古印度阿育王时期的一种官方通用文字。有人可能就说了,精绝国所在的“于阗文化圈”一千多年前本身就是一个“西域佛国”呀,那出现印度的文字……不奇怪的吧。但是,注意了:这佉卢文,虽然是印度人发明的,可在印度本土,它其实并没有流传很久——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两千年前的那一段印度西北部的历史记录显示,贵霜帝国亡了之后,佉卢文就失传了,以至于接下来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无人可以破解这木牌牌上写了些什么。直到18世纪,一个外国的考古学家才探究出其中的奥秘。所以:

当考古人员在尼雅遗址发现了它们,得知这佉卢文在印度本土都已消失的情况下却作为精绝人的通用文字在异国他乡又沿用了数百年的时候,是又惊讶又兴奋,还有点儿后怕——这里遗存的,有可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文物啊。尼雅,比想象中更不容小觑。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上图:精绝国主要流行两种文字:佉卢文和汉文。

此外,在这些刻着佉卢文的木简上,考古人员也零零星星地解读出,晋代,曾有一撮强盛的游牧部落力量觊觎精绝国所在的这一片沙漠绿洲,精绝人常年不堪其扰……所以学者们对精绝国“一夜消失”的原因更倾向于是“突袭”导致的亡国,而不是“拆迁”。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两千年的时间里,尼雅遗址所在的这一片茫茫沙漠,经历了太多的颠簸动荡,很多很多的故事因为缺少文字记载而永远地埋没在了黄沙中。由于早期文化遗存较少、可参考资料零散,且尚有大量的遗迹未被发掘或发现,影响了学者们做汉代之前的历史考证及对史料的准确判断。如今,咱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出土文物(图片)来简单过过眼瘾,听听故事和传说了。

精绝古城是个迷,至今都是。恐怕在这个迷解开之前,是没机会进去逛逛了……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再聊。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精绝古城”,聊聊神秘的尼雅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民丰   遗址   中亚   沙漠   西域   于阗   中原   新疆   钱币   古城   文物   公路   神秘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