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无美白

“静悄悄

长久以来,在我国,美白是仅次于保湿的第二大需求市场。不过,青眼发现,由于新规落地,今年的祛斑美白新品减少,国产和进口祛斑美白类新品加起来不到70个。多家品牌方和工厂的负责人也告诉青眼,今年不准备推美白新品。可以说,今年美白市场静悄悄。

祛斑美白新品不足70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人类对“美白”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以前。进入到现代,美白也一直是中国女性的护肤刚需,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美白市场监测及前景预测报告》,在20-50岁年龄层之间的女性消费者中,超过80%的女性有美白需求,每年有近660亿的美白消费市场。

顺势,SK-II、OLAY、科颜氏、欧诗漫等国内外品牌在美白市场建立了充分认知,而在品牌、KOL的多方教育下,消费者对烟酰胺、377、维C、熊果苷等美白成分也如数家珍,反向推动着品牌与美白市场的发展。据青眼观察了解到,去年下半年,巴黎欧莱雅、谷雨、春纪等品牌相继推出了美白新品,如欧莱雅美白精华注白瓶、谷雨光感焕亮精华液、春纪琉晶焕颜系列新品,为市场添了新火。

不过,今年的景象却大有不同,随着行业的焦点发生转移,美白开始“失宠”。

根据《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特殊化妆品注册编号的规则为,“国妆特字(国妆特进字)+四位年份数+本年度注册产品顺序数”。由此,青眼以“国妆特字G2022”为关键词在国产特殊化妆品注册平台搜索,显示共有131条相关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今年以来,获得注册证的国产特殊化妆品新品仅有131个。其中,美白祛斑类产品为57个。

今年,无美白

截自国产特殊化妆品注册信息查询平台(5月7日截图)

青眼以“国妆特进字J2022”在进口特殊化妆品注册平台搜索时,则显示仅有25个产品,其中美白祛斑类产品仅有8个。

今年,无美白

截自进口特殊化妆品注册信息查询平台(5月7日截图)

由此可见,今年以来,国产加上进口的祛斑美白类仅有65个新品,主要涵盖了精华霜、面膜、身体乳、喷雾、护手霜等品类。

此外,青眼还发现,这些新品中,几乎看不到头部或知名品牌的身影,只有蒂佳婷、宝丽、兰嘉丝汀这几个行业相对比较熟悉的品牌。在市场与营销端,与美白相关的声量也有所减弱。今年大牌、知名品牌无美白新品的情势与以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新规前获批的老产品还是现在获批的新产品,其特证批件信息的备注栏中均写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未组织对产品所称功效进行审核,本批件不作为对产品所称功效的认可”。

今年,无美白

截自国产特殊化妆品注册信息查询平台

多位行业人士均告诉青眼,新规前,国家药监局评审美白特证产品的依据是:微生物是否超标、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以及是否含有禁用成分等。对美白类活性成分有一定的规定,但对美白的功效评价只要有相关评价报告即可。也就是说,国家药监局不对产品功效做担保。

今年1月1日起,新注册备案的产品需同步提交功效摘要,国产普通化妆品已经公示了相关内容。但今年获得注册批件的特证产品却还无法查看功效摘要。

浙江中贸总经理舒婷婷告诉青眼,该公司在新系统申请的一款特殊化妆品近期刚刚获得批件,也未公示其功效评价摘要。“但是,我们是做了功效评价试验的。或许是系统的设置原因所致。”

成本高、周期长、美白清单未出

虽然,新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未展示功效评价摘要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显然今年祛斑美白类新品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何祛斑美白类新品这么少?这与功效评价费用高不无关系。

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祛斑美白功效需进行人体功效评价试验,且只能由在国家注册备案的检测机构进行,然而多位行业人士均告诉青眼,目前有资格做美白人体功效评价试验的检测机构不足20家,可以说是“僧多粥少”。同时,根据青眼此前的调查,祛斑美白的人体功效评价的费用曾高达近20万元,虽然目前该项检测费用下降,但依旧超过了10万元。这些都难倒了企业。

部分品牌方和工厂就向青眼表示,“目前暂不会出特殊化妆品的新品,尤其是美白祛斑产品,一是因为本身特证办理的时间长,二是美白祛斑产品的功效检测费用也很高。”

据多家检测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目前美白主要有两种人体功效评价的方法:第一法是在背部“拼做”,一次可以做4个产品,每个产品报价12万;第二法是在人脸部做,每次只能做一个产品。第二法组间对照的报价为25万;半脸对照为20万。

国联质检一位负责人即表示,美白祛斑的功效检测费用较贵的原因主要是,受试者比较难招募。“目前做第一法相对多一些,因为第一法更便宜。”

由于美白功效评价较高,因此,企业为了避免产品的功效检测失败,通常会在做人体功效评价前做一个细胞实验进行“验真”,而这一项检测的费用也需要2~3万元,由此,也进一步加高了美白祛斑类产品的检测费用。

“一方面,检测费用高;另一方面,特证办下来以后,产品是否能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很多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广东柏亚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施昌松表示,再加之,特证审批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周期长也进一步导致了美白祛斑类产品上市的数量变少。

此外,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还认为,“现在美白祛斑类新品少与美白清单迟迟不出来也有一定关系”。据悉,去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文表态相关部门正在筹备起草化妆品美白剂清单,并同时提醒企业,“在美白清单尚未出台前,要避免由于忽视一些特定原料的性质及所应用产品的属性而重蹈‘377’的覆辙”。“多重原因,均导致了目前企业的观望情绪较浓,美白祛斑类新品少也不足为奇了。”

市场转向何处?

正是基于上述多重因素,今年来,头部和知名品牌新推出的美白产品几乎为零。如今市场上火热的知名美白产品仍是以OLAY“淡斑小白瓶”、城野医生377精华、欧诗漫“小白灯”等产品为主。

那么,目前品牌又都在推什么功效呢?答案是抗衰。

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数据称,“预计中国抗衰老护肤市场2018-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45%”。而福布斯公布的数据还显示,“中国抗衰老市场未来有千亿市场空间”。

前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院长&皮肤科主任刘玮在今年3月9日青眼举办的第四届趋势大会上曾直言,“抗衰是近期比较热门的话题,大家都在研究皮肤抗老化、抗皱的话题”。

现实也确实如此,国内一众品牌瞄准发力抗衰市场。譬如,去年12月,韩束在品牌成立19周年之际,将品牌重新定位为“年轻人的国货抗衰品牌”,并于今年3月推出了抗衰系列新品——蓝铜肽白金礼盒。3月,西安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丽金也推出新品“保龄瓶”精华,切入敏感肌抗衰细分赛道。

此外,华熙生物旗下品牌润百颜也公开表示,“将凭借INFIHA 英菲智配玻尿酸科技的最新成果INFIHA-YOUTH,进军抗衰领域”。与此同时,新锐品牌中,HBN、优时颜等也扛起抗衰之旗,不断发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6个功效目录中没有“抗衰”功效,因此,上述产品多以“紧致”“抗皱”宣称为主,而“紧致”“抗皱”则无需进行人体功效评价试验。

可见,新法规已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化妆品“功效”的走向,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转变思路,将功效化妆品引向一个高维新阶段。

今年,无美白今年,无美白今年,无美白

1999元/年 成为青眼情报个人会员,行业情报抢鲜知。点击此处 青眼情报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青眼   批件   功效   新品   费用   化妆品   评价   品牌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