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早餐作为人们一日三餐中重要的一餐,丰富而充足的营养,能给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精神状态。尤其是人们在一夜的休息后,体内营养物质大部分就被消耗完了,处于需要补充营养的状态,一顿丰富的早餐,能为我们的身体及时补充营养,使身体正常工作。

小米粥可能是很多人们早餐的选择,因为人们认为小米粥能促进肠胃的消化,同时还能起到养胃的作用,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然而有的人却认为过多的食用小米粥不利于人体健康,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小米粥能作为早餐吗?

人们常常将小米粥作为早餐的选择,会熬制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但是相关报道中专家却指出小米粥不能作为早餐来食用,对于此说法很多人表示很疑惑,人们认为小米粥中有丰富的营养同时还能起到养胃的作用,为什么不能作为早餐了呢?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原因是小米粥在熬制的过程中,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会释放出来。人们食用后,会将其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血管负担。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同时,长期食用小米粥这类容易消化的食物也会使人们肠胃功能逐渐退化,从而影响肠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因此在早餐时要尽量少的食用。

这5类早餐,请尽早撤下饭桌

1、煎鸡蛋

人们早餐除了吃小米粥外,食用率较高的就是煎鸡蛋,像这类油炸的食物是不能多吃的,油脂含量较高,过多的食用会使肠胃负担过重,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吸收运动。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当体内血糖升高,会引发身体麻木,还会出现头昏眼花的症状,因此像煎鸡蛋这类食物要尽量少吃。

2、糖心蛋

那么,除了煎鸡蛋不能吃以外,糖心蛋也不能吃的,当糖心蛋处于高温加热后半生不熟的状态,很容易会滋生细菌,促进寄生虫生长,长期食用后不利于身体以及肠胃的健康。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糖心蛋要尽量少的食用,可以选择吃水煮蛋,这样既能给身体补充营养的同时,还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3、油条

油条和豆浆相信是大家早餐的常见的食物,虽然油条吃起来很美味,但油条属于油炸食品,长时间的食用会出现肥胖的症状,不仅如此还会加重肠胃的负担,不利于其正常的消化吸收。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尤其是在早晨,血液浓度相对较高的时候,食用这类油炸类食品会增加血管负担,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4、剩饭剩菜

对于许多上班族和学生来说,早餐时间较少,来不及好好地做早餐,往往会选择加热剩饭剩菜作为早餐。像这类食物在经过一夜的时间会产生许多的细菌,同时还含有亚硝酸盐物质,过多食用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因此像这类隔夜的饭菜建议不要在早上食用。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5、红薯

很多女性在减肥时期会选择将红薯作为早餐来补充营养,认为其能起到排毒作用。然而,红薯中淀粉含量较高,而早晨若食用太多淀粉类食物会影响胃部的胃酸分泌,可能会引起反酸、胃胀症状。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尤其是对于肠道不好的人群来说,若长期空腹食用红薯会不利于肠胃的恢复,因此,早餐应尽量少的食用红薯。

若想身体健康,更不能忽略这几点

1、早晨起床及时喝水

人体经过一晚的代谢后,在早晨处于缺水的状态,因此早上起床后应坚持喝500毫升的温开水,不仅能够帮助补充人体所必须的水分,同时还能够稀释体内的血液,从而降低体内血液浓度,保护心脑血管。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2、早上食用一个水煮蛋

上文中讲到不能食用的两类鸡蛋,但是我们可以适量的食用水煮蛋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微量元素,使我们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保持身体的健康。

“小米粥”为什么不能当早餐?这5类早食最好也及时撤下桌

3、喝一杯牛奶

早晨人们可以选择喝一杯牛奶,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等微量元素,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每天清晨饮用一杯牛奶,不仅能够帮助人拥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还能够强健骨骼,有利于身心健康。

来源:饮食健康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小米粥   早餐   红薯   油条   肠胃   负担   早晨   鸡蛋   食物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