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能提振中国经济增长吗?



佩蒂斯:中国是持续顺差国家,人民币贬值只会进一步降低消费占GDP比重,加重国内经济失衡,而无法增加投资,因而不会提振经济增长。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是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卡内基中国中心(Carnegie China Center)资深研究员


人民币贬值能提振中国经济增长吗?

在新冠防疫封锁、乌克兰战争、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和资金外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人民币走软,呼吁北京方面让人民币贬值的声音越来越大。

其观点是,人民币贬值将使中国制造商受益,使他们能够增加出口,这进而会促进经济增长。你瞧,人民币最近大幅贬值。

但这种观点是基于对货币贬值如何起作用的误解。虽然人民币贬值确实会提高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但它也会加剧中国经济内部的失衡,从而降低整体增长。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过去两年试图放缓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后,中国人民银行(PBoC)对近期人民币走软的回应是采取措施支撑人民币。例如,它周一下调了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币贬值能提振中国经济增长吗?

许多分析师之所以对人民币贬值在中国如何起作用产生误解,是因为他们认为,货币价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改变国际进出口价格来影响经济。但实际上,汇率变动更普遍地是通过改变经济内部的收入分配来发挥作用。

货币贬值的效果类似于消费税加上对制造商的补贴。通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和降低生产者的成本,它有效地将收入从家庭转移到企业。

所有的收入要么被储蓄,要么被消费,但是企业会把所有的收入都储蓄起来,而家庭会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因此,收入从家庭向企业的转移会自动降低国内消费,提高国民储蓄率。

它还会自动改善贸易平衡。相对于投资增加储蓄,相当于相对于进口增加出口。

但这并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货币贬值的总体影响还取决于它如何影响国内消费和投资。

在这一点上,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在存在贸易逆差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定义,国内投资受到储蓄不足的限制,因此,货币贬值通过增加国内储蓄,可以促进投资。这进而又会提高经济增长率。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分析人士都想当然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会提高经济增长率。


人民币贬值能提振中国经济增长吗?

但这只适用于逆差国家,而中国不是逆差国家。中国是一个顺差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国内储蓄超过了国内投资。实际上,中国国内储蓄过剩。十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降低储蓄占GDP的比重,但收效甚微。

关键在于,由于中国储蓄已经超过投资(与逆差国家不同),人民币贬值导致的中国储蓄增加不会导致投资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对中国来说,让人民币贬值不会提振经济增长。它只会进一步降低家庭获得的GDP份额,进而进一步降低本已较低的消费比重,而提高储蓄比重。对于一个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贸易顺差、消费比重不足且不断下降的国家来说,这将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中国央行在过去两年里如此不愿让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大幅升值?人民币大幅升值,不是会通过有效地将收入从制造业转移到家庭,帮助实现中国政府十多年来一直希望的国内需求再平衡吗?

问题在于,尽管货币走强确实会增加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但它既可能扩大经济增长,也可能引起经济收缩。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货币以一种渐进的、非破坏性的方式走强,消费的增长将超过净出口的减少,因此,即使出口增长下降,对制造业的总需求也将增加。

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货币升值过快且具有破坏性,破产的出口商可能多到导致出口萎缩,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实际上会下降,但生产会下降得更快(而失业工人会失去储蓄),因此,尽管中国仍将实现再平衡,但这将通过经济收缩来实现。

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持续顺差的国家,货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持续逆差国家的影响非常不同。人民币稳步升值有利于严重失衡的中国经济,因为正如中国央行多次指出的那样,这有助于推动再平衡和减少过度储蓄。

反之则反。尽管人民币贬值几乎肯定会提振出口,但由于会降低家庭收入的实际价值,它会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得比过去两年更快。

因此,中国理想的立场是让人民币逐步、稳定升值,从而促进再平衡。与逆差国家不同,货币贬值不会提振中国的经济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人民币   逆差   顺差   比重   中国   货币   收入   家庭   国家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