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系列二:如何通过推拿按摩艾灸,提升体温

人体理想的体温是36-3.8度。特别是36度,可是说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度,身体不适将会随之而来,伴人一生。高于这个温度,就不用为健康而担心,一定会生龙活虎地活下去。

温阳益气,驱散寒邪,艾灸、按摩为主,刮痧为辅。阳虚属于寒性体质,以内寒为主,就是身体内部寒凉。一般来说,内寒往往会引起外寒,即体表的温度比正常人低,这就是所谓的“阳虚生外寒"。这种情况最适合用艾灸给身体补充热量。其次是按摩,通过摩擦、按揉皮肤产生热量。


阳虚体质者想要艾灸效果最佳,可以在三伏天或三九天,或者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在关元六、肾俞六、命门穴等穴位用艾条温灸,每次灸到皮肤发红热烫为止,但是又以能迎受为度。阳虚体质的人要通过刮痧达到补肾阳的效果,一定要注意刮拭手法和选择刮序的部位。首先要用补法刮痧,适合按压力小的快速刮法。因为阳气不足,所以要补。一次不要刮太多的部位,刮拭单个部位的时间也不要过长,不要让毛孔开得太大,因为开得太大、就容易将阳气宜泄出去,达不到补益的效果。阳虚的人适合短时间隔衣刮拭、只要百会刮到局部微微发热即可、如直接在皮肤上

刮拭,以不出痧为标准,刮至皮肤温热即可,如遇到有些部位因阳气不足导致经脉气血·膻中淤滞,出现疼痛症状,每次刮痧只要刮出少量痧即可,不必追求一次将痧全部出透,那样会消耗阳气。应分多次慢慢刮痧治疗,使淤滞的经脉逐渐疏通。虚寒兼有血淤,宜用补法刮痧,首选膻中穴、膈俞穴和百会穴。


如果阳虚体质带来的不仅是怕冷,还有疼痛,说明血液有淤滞,经脉不通了,因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时候就要用刮痧来活血化淤。首先应该刮拭疼痛的部位,哪儿疼就刮拭疼痛部位循行的经脉。另外,只要阳虚伴有血淤,都可以刮拭膻中穴、膈俞穴、百会穴,坐骨神经痛,那是身体在排寒气。坐骨神经痛是身体排除寒气时的症状之一。当肺排除寒气时,会使胆的功能受阻,当经受阻的情形严重时,就造成了胆经疼痛,也就是坐骨神经痛。由于疼痛是由肺热引起的.


因此,按摩肺经可以疏解肺热,肺热消除了,胆经立即就不痛了。肺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它起始于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行沿着臂内侧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沿着臂内侧桡骨边缘(大拇指方向),进入寸口(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下至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拇指的末端。我们平常可以多敲敲肺经,对身体排寒很有帮助。


此外,当坐骨神经痛发作时,可按摩肺经的尺泽穴,这时会感觉尺泽非常痛,压住正确的穴位后,停留一分钟可以立即止住疼痛。为减少发病的几率,平时可以经常按摩尺泽穴。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太高,以舒适为宜。


如果疼痛发生于季节变化时,由于春季肝的升发或夏季心火的旺盛,都会因为脏腑平衡的原因,造成肺热的症状,因此,保健时春天需先祛除肝热,夏天则先祛除心火,再祛除肝热,如果还不能祛除疼痛时,再按摩肺经卸除肺热。秋天时则直接按摩肺经,多数都能缓解疼痛。冬天肝气会由于肾气下降而相对上升,因此,必须先按摩肾经,再按摩肝经尺泽穴和肺经。


由于肺和胆的问题通常都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当发生胆经疼痛症状时,问题必定已经相当严重了。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祛除疾病,必须先培养血气,血气能力达到相当充足的水平,人体才有能力逐渐祛除肺中的寒气,寒气祛除了,胆功能才能逐渐恢复。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工作时坐硬板凳,休息时睡硬板床。要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右腿,内衣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



神阙穴: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神阙穴位于我们的肚脐眼部位,神,指元神;阙,指宫阙。神阙就是指元神出人和居住的地方,神阙穴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可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神阙穴对治疗腹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如腹泻、五更泻等均有疗效。我们知道在任脉上的穴位艾灸最好,尤其是神阙穴。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好的方法,就是隔盐灸,就是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到最后肚脐上会填满黄黄的盐姜水,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中医养生系列二:如何通过推拿按摩艾灸,提升体温

神阙穴

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取法: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

按摩此穴位,对于治疗泻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有着显著的疗效。不过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揉是力度要轻柔缓和,以免伤到肾脏器官

2.1日2~3次,每天施治时间3~5分钟即可。

3.禁刺;宜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艾灸   阳气   经脉   穴位   寒气   体质   体温   症状   部位   疼痛   中医   身体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