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A股历史上的5次“3000点保卫战”!机构激辩:接下来大盘怎么走;当下该谨慎还是乐观?

每经记者:王海慜 李娜 每经编辑:何剑岭

细数A股历史上的5次“3000点保卫战”!机构激辩:接下来大盘怎么走;当下该谨慎还是乐观?

图片来源:摄图网_300239244

随着今天沪指跌破3000点,暌违近两年的30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回顾历史,自2008年以来,A股市场上大约已经经历了5轮3000点保卫战。

从历史上的3000点保卫战来看,通常不会是“一战至胜”或“一战即败”,一般持续的时间长则近两年,短则近两月,且过程通常较为曲折、复杂。所以投资者可能还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然而,从当下的现实来看,在跌跌不休的行情下,“躺平”“装鸵鸟”可能是不少股民、基民最无奈的抉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可能让很多投资者没想到的是,在2022年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公募基金权益类基金的平均跌幅已超过2018年全年。

历史上的5轮3000点保卫战

随着今天沪指跌破3000点,30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回顾历史,A股市场上大约出现5轮“3000点保卫战”。

1、2008年4月至6月:“印花税行情”触发3000点保卫战

保卫战是否成功:否

沪指首次跌破3000点(以交易日当天收盘价计算)至大盘见底之间的最大跌幅:47%

受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进入2008年之后,A股市场不断下挫,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沪指就从5000多点跌到了3000点附近,在4月24日一度失守3000点。

2008年4月24日,为了提振市场,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3‰调整为1‰。消息一出,当天沪指暴涨9.29%。市场曾有观点认为,3000点附近代表了“政策底”,投资者可以在该点位附近进行抄底。

不过虽然短期政策救市的力度较大,但在当年全球金融危机一触即发的宏观背景下,此轮3000点保卫战仅持续了不到两个月便宣告失败。之后沪指一直跌到2008年10月的1664点才最终见底。

2、2009年8月至2011年4月:3000点成牛市天花板

保卫战是否成功:否

沪指首次跌破3000点至大盘见底之间的最大跌幅:19.2%

进入2009年后,市场逐渐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随着政策刺激力度的加大和金融危机的逐渐缓解,在2009年至2010年,A股市场迎来了一轮较为明显的反弹行情,其中2009年上半年市场以普涨为主的,而随后行情则呈现出了结构性的分化。

在2009年7月市场情绪的最高点,沪指曾一度逼近3500点,不过8月突如其来的一波快速下跌给这轮单边涨势画上句号,期间3000点曾被深度跌破。而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大盘进入了高位盘整模式。

也许是从1664点底部见底反转以来累积涨幅较大,多头继续上攻的力量难以为继,进入2010年以后沪指3000点俨然成为了牛市的天花板,大盘每次涨到这一区域总是会无功而返。

进入2011年二季度之后,此轮长达近两年的3000点保卫战正式失败,大盘陷入了一轮为期两年的持续调整中,直至2013年6月才最终见底。而沪指再次站上3000点则是要等到3年多之后的2014年12月。

3、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3000点先破后立

保卫战是否成功:是

沪指首次跌破3000点至大盘见底之间的最大跌幅:11%

在不少投资者来看,2015年6月至2016年年初市场的这轮调整与2008年有些类似,下跌的力度既快又猛。

不过相比之下,3000点在这轮调整中的支撑力度要比2008年强不少。2015年8月25日,沪指首次跌破3000点,第2天曾一度下探至2850点,不过随后市场便组织起了一轮较为有效的反弹,3000点在这轮反弹中扮演着“护盘使者”的角色,这也对大盘在四季度的强势反击提供了支撑。

尽管2016年1月市场再度出现一轮快速下跌,但3000点一带仍然具有相当的支撑作用,彼时投资者只要在3000点以下买入并持有一些绩优白马股,就能大概率享受到随后近两年内的白马股红利。

4、2018年2月至6月:失守3000点之前空头曾遭遇多次“狙击”

保卫战是否成功:否

沪指首次跌破3000点至大盘见底之间的最大跌幅:16%

2018年2月以来,受中美贸贸易摩擦等利空因素影响,A股市场结束了此前长达两年的结构性牛市,再次转入了快速下跌模式。

1月底至2月上旬,仅仅在10天左右的时间内,沪指就从3500点退守至3000点附近。当时,由于之前两年结构性牛市的“惯性思维”仍然在市场广泛存在,所以在不少投资者看来,3000点是市场的“铁底”,不太可能被跌破。

因此,从2018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4个月时间内,大盘每逢逼近沪指3000点,多头就会顺势组织反击,不过每次反弹的力度则趋于减弱。

特别是进入6月之后, A股的股票质押危机开始暴露。在市场持续弱势的背景下,有不少分析认为,股票质押可能引爆“股价下跌-补充质押-股价再下跌-被强行平仓-股价进一步承压”的大面积连锁反应。

随后,官方开始对市场不断暴露的股票质押风险进行干预。6月下旬,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四部门连发公告,就股票质押风险作出官方表态。进入下半年后,政策救市的力度趋于加大。当年10月19日,尽管市场见到了政策底,但在反弹之后又经历了二次探底,直到2019年1月初A股才真正探明了底部。

5、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3000点附近频现拉锯

保卫战是否成功:是

沪指首次跌破3000点至大盘见底之间的最大跌幅:8.9%

在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为期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上证指数陷入了上下400点左右的窄幅箱体震荡中,期间曾多次突破3000点,也曾多次跌破。尤其是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因素冲击,市场曾一度退守至2700点附近。

由于当时国内外流动性环境都较为宽松,所以A股市场很快就从短暂的回调中回过神来,掉头向上。2020年7月1日,沪指有效突破3000点,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内,指数一直在3000点以上运行,直到今日首度跌破。

回顾历史上的5次3000年保卫战,历时长则近两年,短则近两月。总体来看,无论3000点最终是否能成功守住,历史上的3000点保卫战往往以一种拉锯战、甚至持久战的方式呈现。

另外,3000点保卫战的过程通常较为曲折、复杂,投资者无法因短期沪指跌破3000点,就可以下结论保卫战就一定已经失败了;也无法因短期沪指收复3000点,就可以断定保卫战就已经成功了。从上述第3轮、第5轮3000点保卫战的过程来看,虽然指数在短期内均多次跌破3000点,但多头总能在历经波折后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使3000点失而复得 ,并最终成功守住3000点大关。

公募基金仅用4个月走完2018年全年的“至暗之路”

从当下的现实来看,在跌跌不休的行情下,跌到“躺平”去“装鸵鸟”,可能是不少股民、基民最无奈的抉择。

2022年以来,股债双杀的市场让很多投资者都会回忆起那个至暗的年份——2018年。然而,很多投资者可能没想到的是,公募偏股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的跌幅已堪比2018年全年。

经历了2018年至暗年份洗礼的赵师傅最近很是无语,因为他发现自己买的基金年内的跌幅已堪比2018年全年了,关键还不知道是不是已走到了黑暗的尽头。

还是先来看一组Wind数据:

普通股票型基金:2018年度完整运作的数量为268只,在2018年度平均跌幅为24.45%;2022年,该类型基金数量为789只,自年初至4月22日,平均跌幅为22.56%。

偏股混合型基金:2018年共计502只,平均跌幅为23.78%;2022年该类型基金数量3035只,自年初至4月22日,平均跌幅为20.94%。

灵活配置型基金:2018年共有1585只,平均跌幅为13.57%;2022年该类型基金数量2265只,自年初至4月22日,平均跌幅为16.72%。

平衡混合型基金:2018年8只产品,年度跌幅为13.34%;2022年该类型基金数量41只,自年初至2022年4月22日平均跌幅为8.99%。

细数A股历史上的5次“3000点保卫战”!机构激辩:接下来大盘怎么走;当下该谨慎还是乐观?

从上组数据不难看出,2022年以来,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跌幅已经超过了2018年同类型基金的跌幅。换而言之,灵活配置型基金仅仅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已走完2018年的至暗之路。

除此之外,其余类型基金的跌幅也与2018年的表现基本相当。尤其是从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跌幅来看,2018年和2022年前4个月内的差距已不到2个百分点。

如果考虑到4月25日上证指数击穿3000点,全天跌幅超5%,深成指、创业板指数当日跌幅都超过了6%。那么,在2022年以来的73个交易日内,公募基金权益类基金的平均跌幅很有可能已超过2018年全年。

现在应该谨慎还是乐观?

从去年12月中旬沪指一度冲高至3708.94点算起,这轮调整行情的跌幅已经接近800点,最大跌幅达到了21%。而这一局面也是市场上不少机构没有预料到的。

事实上,从今年1月起,每逢市场出现一轮快速杀跌,总会有各路“意见领袖”发声称“底部来了”“可以抄底了”。但几乎每一次,行情总会以新一轮下跌回敬。

4月15日,任泽平发文称:“至暗时刻,我们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乐观,不要放大短期悲观因素、忽视长期乐观因素,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之际,在好公司好股票的股价跌破内在价值之际,不要倒在黎明前。”早些时候的3月17日、4月6日,他还曾先后发布《从今天起开始乐观》、《新一轮结构性牛市猜想》等文章。

上周五,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在朋友圈高呼“就算打脸,也会站直,现在就是底!”“股票之道,在于人弃我取。”然而话音刚落,今日A股各大指数就遭遇了集体下跌。

那么,当上证指数来到2900点一线附近,3000点保卫战正式打响之际,我们到底是该谨慎还是乐观呢?

“我建议继续保持谨慎,目前感觉盈利预测下调明显不足。”某券商分析人士在通过微信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就今日的大跌,开源证券策略团队发布最新观点称:“基于我们的反转与反弹框架,当前市场基本面总体趋弱的态势没有变化,反弹的核心是流动性驱动。4月形势不容乐观的关键新增变量是:疫情。①疫情不仅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基本面预期;②疫情还将推升国内CPI预期,令中美实际利差收窄,最终因政策无法逆周期调节而导致国内经济筑底周期被拉长,且分子端盈利进一步被市场下调。③疫情会令服务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导致活期资金流向实体,从而挤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展望5月,开源证券策略团队认为,海外美债收益率上行叠加俄乌局势反复,仍会令市场情绪面波动,但“疫情缓解”才是关键,一旦疫情如期缓解:(1)国内流动性会继续增强;(2)CPI会再次回落;(3)中美实际利差有望再次扩张,人民币汇率亦将再次企稳;(4)国内货币政策重回“以我为主”— —市场将重回3月的反弹逻辑,流动性驱动,风格仍将是成长。反之,结论将继续维持谨慎。

今日,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某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现在是最为悲观的时候,只要市场信心能够得以恢复和扭转,市场也会有相应的表现。当下,反而每次下跌都是分批建仓的时机。” 而这样的观点在现在的市场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开达今天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最近市场跌破3000点的原因在于:

1)国内经济基本面的走弱。疫情反复下,复工复产进度缓慢。目前上海新增阳性人数与出舱出院人数相近,尽管社会面新增阳性持续回落,但截至4月24日,仅崇明、奉贤、松江三区实现社会面清零。另外,3月中旬以来全国新增+无症状超过10例的省市一直维持在10个以上,疫情冲击下经济活动势必受到影响。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活动较为低迷,4月24日,2021年GDP前10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分位数仅处于过去3年的24%,10城平均地铁客运量分位数为12%,航班计划数量处于最低值。部分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已经出现超预期下滑。出口端压力渐显。3月PMI新出口订单47.2%(前值49%),进口同比转负,OECD综合领先指标高位回落。

2)美联储缩表周期大概率即将开启、中美利差倒挂下,资金具有一定的外流压力。中央结算公司与上清所的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持有的债券3月合计环比下降804亿元,另外,北上资金从3月至今合计净流出逾480亿元。

吴开达判断,未来市场趋势转向的关键在于以上两大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就目前来看,短期改善的曙光是等待上海疫情社会面清零。后续还需要看上海乃至全国的疫情、复工复产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预期出现改善以及美联储紧缩预期充分被市场消化。

“而ERP处于高位,隐含着市场处于磨底阶段,等待曙光。从历史上来看,ERP对未来1年沪深300的超额收益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以10年国开债、沪深300在2022年预测净利润计算的ERP为7.31%,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超过2018年末与2020年2月,对应沪深300在未来1年内潜在上升空间较大。”他进一步表示。

重阳投资则认为,此次市场大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疫情的蔓延与动态清零应对、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产生的成本压力,以及政策发力低于预期等。

首先,奥密克戎疫情在全国持续蔓延,疫情对供应链、就业及收入的负面冲击较大。

第二,房地产风险仍在释放过程中。尽管去年以来多地陆续出台了各种房地产放松政策,但在疫情冲击下效果并不明显,房地产市场仍处在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在房地产行业长期拐点出现后,疫情可能成为短期的加速器,并通过土地市场冲击地方财政。

第三,地缘政治风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压缩中游企业利润。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上游价格处于极端高位对企业利润的冲击较大。

第四,过去一个月以来,A股及港股市场在金稳委会议后出现了企稳反弹,但一方面后续政策刺激力度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市场交易结构和缺乏增量资金的问题并未解决。市场企稳反弹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受益于通胀的上游行业,以及受益于稳增长预期的房地产和基建。但是这些行业板块是基金等市场主流机构持仓较少的,特别是房地产和基建短期政策博弈的属性较强。基金重仓股持续阴跌,市场缺乏赚钱效应,基金发行困难,存量产品也在继续失血。

重阳投资表示,鉴于多重风险因素叠加,对市场前景总体维持审慎态度,当前应着重通过控制仓位来管理组合风险。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市场风险释放的进程,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耐心在以下两方面寻找结构性机会:1)调整充分的龙头公司。自2021年初以来,白马股普遍跌幅较大,很多公司估值处于近年来甚至历史低位。2)未被市场充分挖掘的成长股。成长是股票市场永恒的主题,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成长更加稀缺,尤其是很多符合“专精特新”特征的成长股。在我们看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口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仍然有大量潜在的成长型公司未被挖掘。

每日经济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保卫战   大盘   中美   跌幅   疫情   投资者   谨慎   乐观   平均   政策   机构   基金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