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袁母才是一代真名媛


最近一年我和女儿的关系空前紧张。

因为读小学的女儿频繁网课,暴露了各种毛病:拖沓、不专注、贪玩。我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不管用,凶神恶煞的吼叫也没进展,直至动手打了娃娃的小手手,伤害的是感情,得到的是一如既往的老毛病。

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当妈了。

没曾想《袁隆平的世界》里让我看到一个偶像妈妈。

“一个母亲培育孩子的方式,也如同培育一粒种子,润物细无声。”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袁隆平兄弟五个出了四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

袁隆平在上学的时候,从来都是英文第一、小提琴第一,游泳也是终身爱好,专业水准,还差点进了国家队。

这样优异的家学,得益于一位言传身教的母亲、以为循循善诱的启蒙老师。

你还在埋怨孩子么?先看看自己吧。

父母是孩子的母版,孩子是父母的延续。

你希望孩子自律、坚强、好学,你首先要做到。可能父母的学历、背景受到时代和家庭环境的限制,不能要求父母都是博学多闻、事业有成,但是品格上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心智的成长,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袁老的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1902年生于江南鱼米之乡镇江。袁父是在南京上大学期间与袁母相识。

袁母是一位大家闺秀,可惜父亲早逝,袁母小小年纪便随母亲回了娘家。华静在镇江一所英国教会高中毕业之后,一度在安徽芜湖教书,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华秀林,毕业于协和护士学校。袁隆平在协和医院降生时,他姨妈时当时协和医院护士长,亲手把他迎接到这世界上的时林巧稚大夫。


《袁隆平的世界》:袁母才是一代真名媛

袁隆平生于1929年,那个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一家然在战争的阴霾下能够活得有滋有味,不仅靠作为铁路员工的父亲的苦苦支撑,更有日日操劳的母亲的功劳。那位一天到晚系着围裙、戴着袖套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不但讲的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文,还时常忙里偷闲地捧起一本尼采的著作读的津津有味。

父母用微笑化解生活的沉重,子女们在父母的身上,体会到一种举重若轻的乐观,还有一种源自天性与知性的豁达。

长大后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性情,发现受父母影响真的是挺大的,尤其受朝夕相处的母亲影响更大。

你可以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同样,孩子身上,也会有我们的影子。

你还在说教么?来学学袁母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

讲绘本,天底下的母亲都会。我们通常希望通过讲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就像是早已预设好了一个结局,等着孩子们往里钻,钻不进来也要拉进来,最后都要给孩子强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但袁母却有非同一般的讲法。

袁母最可贵的就是从来不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从不把繁杂的人生和微妙的人性变成一个简单的哲理,她总是给孩子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这让她讲述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创造性和寓意无穷的延伸。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袁隆平小时候特别着迷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预言。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葡萄,但是它太胖了,怎么都钻不过去。于是它想了一个办法,在洞外饿了几天,等身体瘦下来,一下子就钻进去了。贪婪的狐狸一下有了那么多好吃的,狼吞虎咽又把肚子吃撑了,钻不出来了。它只好又饿了几天,等身体瘦下来,才钻出来。

这只聪明又愚蠢的狐狸让孩子们笑成一团,妈妈便笑着问大家:“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几个小孩子抱着脑瓜想开了。母亲一边听孩子们的回答,一边微笑点头,但她从来不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往多方面去想。这样的讲述方式,让孩子们早早学会了独立思考、全方位思考。

这也让我明白:母亲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孩子人生的配角,而不是主导者。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宽容、耐心的,不应该专横和咄咄逼人,应该让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是的,在故事讲述中,我们不是主导者,我们只是一个播讲者,对孩子的各种反应,需要宽容和耐心。

反思我自己,经常故事讲到最后,例行公事似的替孩子总结一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想这种互动方式还真是蠢笨。从来不知道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耐心的等她来告诉我她的想法,更别提对她幼稚想法的鼓励了。

往后改之。

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或许,这会成为孩子成年后治愈一切不美好的良药。

袁隆平的童年正好赶上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童年,很难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然而袁母总是能让孩子在贫困和危险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给与了孩子们极大的精神力量。

袁家迁居汉口时,中日战争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中国还在一再忍让,但日本早已剑拔弩张。

在汉口的日子,母亲每次从码头上或者拐弯抹角的小街上回家,手里经常捧着信手踩来的野花野草,然后插在花瓶里,摆在阳台上。阳光、鲜花,还有母亲的笑容,深深埋入了袁隆平的记忆,在后来研发杂交水稻的坎坷岁月里,这幅美好的画面常常能给他带来温暖的力量。

母亲在不经意间营造的一种优雅别致的生活,不知不觉的融入到袁隆平的生命里。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幼承母教,袁隆平儿时在母亲的影响下就开始读尼采,他身上有一种西方哲学精神,有一种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信念。在后来研究杂交水稻遇到看起来不可逾越的困难时,他想起尼采说过一句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

最后还是以尼采的话来结尾: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名媛   协和医院   尼采   汉口   镇江   狐狸   身上   父母   母亲   美好   孩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