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古典的空间构成。圆明园100余处景点,景点内的空间各具异趣,境界有别。后湖以180米 200米的大空间到九个景点中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院落,生动活泼,步移景异。后湖的尺度是雍正探研人的视觉极限的结果。后湖既要考虑皇家园林的气派,又能布置九个小岛,故不能太小。也不能过大,超过200米的视觉尺度。

这个尺度,是雍正首创。沿后湖的景观,非随意而为。既要考虑环湖整体所构成的长卷效果,还要注意各个景点因借和得景的关系,同时注重各个景点在后湖所处的地位,如“九州清晏”是整个后湖的核心地位,位于中轴线上的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必须放在显著的位置。正因为“九州清晏”是前宫区的延伸部分,因皇室功能需要,必须占据后湖整个南岸,而紧靠它东、西的两个景点,只能屈居两个角落。东岸的“天然图画”因景观的需要,致使“碧桐书院”被挤在东北角。而“慈云普护”景点内的钟楼放在中轴线结束点上,适应强调中轴和景观构图上的需要。诸如什么地方堆山叠石,什么地方建楼阁观景,驳岸的曲直处理,亭廊的安排,均要因地制宜,因景而设。后湖虽大,但用于布置园林的陆地并不多,从整体到局部,精心运筹,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实属不易。这正是雍正用心规划设计的结果。

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胤禛胸怀大志,在未继承皇位之前,皇族之间斗争非常激烈,对待自己花园的总体布局只能为来日“九州”作些铺垫。刻意把后湖开掘成近乎方形水面,以利安排九岛。成竹在心,不露声色。胤禛花园经几年修建,在后湖一带的布局初成,仰荷慈恩,父皇康熙赐以园额“圆明”(何年何月恩赐,尚无定论)。胤禛花园至此定名“圆明园”。

雍正对道家哲理领会很深,圆明园的规划必然要遵循“道法自然”这个准则。畅春园以北的丹陵沜是一片沼泽地,胤禛顺应自然条件,以河湖为主导,规划圆明园。利用自然环境多水的优势,一反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布局模式,以近乎方形呆板的后湖作为花园的主体。外人看来这里只是一处能游船的极平淡的大湖面。它内在的玄机被巧妙的隐藏。

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在后湖北部开辟大片田园,种植桑树和稻谷,象征对农耕的重视,这些举措也深得康熙的赞赏。中国历代皇室经营的宫苑,早期是分开的。宫是皇室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苑是供皇室游乐的场所。雍正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造诣很高,前宫后苑的布局理念有其独特之处。前宫和后苑如何衔接是必须解决的难点。找不到历史上的经验来化解这个难题。问题的焦点是既要显示皇家的庄严和气派,又得呈现中国园林中的气韵。雍帝巧妙地在宫与苑之间安排尺度不大的寿山和宽阔的后湖。把庄严的环境逐步转化为碧波荡漾的水域。雍正是一位勤于政务的皇帝,夜里独自批阅奏折,通宵达旦,疲惫不堪,盼望得到片刻休息,调整身心。巧妙的安排后湖,确也达到理想的目的。这与紫禁城的环境有很大区别。雍正在圆明园殿御书的对联足以表达他的心境:“每对青山绿水会心处,一邱一壑总自天恩浩荡;常从霁月光风悦目时,一草一木莫非帝得高深。乾隆帝在九州清晏殿御书后额“蔚然深秀”,联:“红篆炉烟着气直;绿苞庭竹爱心虚”。

雍正、乾隆二帝常来清晖阁赏阁外之景,写诗抒情。雍正圣训皇室:“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爱民择史。……诚心友爱,休戚相关,时闻正言,日行正事,弗为小人所诱,弗为邪说所惑”。乾隆三十年御制《清晖阁》:“……坐阁中颇似展倪黄横披小春也。……延得松云意,小许居然腾一筹,假山有真树,秋露零瀼瀼,高下缀枝叶,沆壑凝珠光,……”。皇帝来这里赏景心境怡和,受到启发,消去烦恼。可见清晖阁、乐安和这一带的环境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性,对心灵所起的作用,是皇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雍正不仅把九州清晏作为前宫后苑的衔接点,同时把后湖九州作为前宫后苑的过渡,后湖所呈现的景色是九州清晏的依托,位于岸边长达百余米的重要建筑,如鱼跃鸢飞、清晖阁、九州清晏、泉石自娱以及露香斋等的景观视觉效果是以位于后湖周边的景界为背景的。如果背景是一片山,或一池水,景界单调,没有层次,各个景点包容的内涵那就更难呈现。这个过渡景区,满足了景观的视觉需要,是雍正的创举。这个优美的过渡环境,也常为皇上离开朝政的办公场所,换一个环境去思考治国的方略,同时得到片刻休闲,调解身心的疲惫,提供方便。如到“天然图画”去赏景,到“杏花春馆”饮杯酒消愁,到“坦坦荡荡”去观鱼游之乐,去“茹古涵今”拜读经书。雍正刻意安排这个过渡景区,有助于处理政务。

明代修建紫禁城,在宫墙之内理政,皇帝被禁锢在四壁之内生活,身心得不到调整。不可与后湖九州这里的自然山水相比,这为清代皇室创造了舒适的环境,难得,难得。但过优的环境也为不求进取埋下伏笔。

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雍正前宫后苑的造园理念,前宫——展示皇家庄严气派,后苑——在休闲中陶冶身心。

前宫模拟紫禁城宫殿建筑群,虽然范围不大,却是清王朝治理朝政不可取代的核心地区。雍正初年,效法皇父勤俭的风范,前宫的建筑规模和造型以简朴为上,如类同故宫太和殿的正大光明殿,其造型为歇山顶而不是庑殿顶,不用华丽的琉璃,代之以灰瓦。雍正的行为,完全遵循他在《圆明园记》中的诺言:“不斵不枅,不施丹艧,则法皇考之节俭也。”为了不失皇家建筑群落的庄严气势,在正大光明殿之前安排了很有气势的几重空间,充分运用中国古典建筑用空间造声势的特征。宫前广场——宫门内院落(由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前院落(由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寿山——前湖——九州清晏——后湖——慈云普护钟楼这条看不见的轴线贯穿数重大小不等的空间。宫前区的纵深约300米。由影壁至钟楼约800米。这条纵深达800米的轴线,体现皇家造园的气派。雍正在后湖慈云普护北岸山坡上耸立三层高的钟楼,位于这条轴线的终结点上。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妙道,具象空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构成一处理想的境界。

[文章来源]

北京圆明园研究会

[作者]

何 重 义

[摄影]

圆明园摄影月赛获奖作品

雍正对中国园林的贡献(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雍正   紫禁城   钟楼   圆明园   园林   景点   皇室   中国   皇家   景观   贡献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