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问题描述:

作为母亲,我是个不控制情绪的人,总是随心所欲。可是现在孩子到了青春期,我发现她遇到有一点挫折就崩溃,每次都要很久才能恢复过来。虽然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长大了也能独立生活,但是我也意识到这样的情绪能力对孩子的人生会有负面影响,我希望她过的更好一点,希望她的情绪更稳定一些,所以想问问该怎么办?


分析讨论:

人是感情动物,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会因为一点小事感到高兴,也会因为一点小事感到伤心,遇到大事,也会大喜大悲或愤怒。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在需要的时候让情绪为我们服务,在不需要的时候与情绪和平共处,不能被情绪控制或者左右。人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会有阳光明媚,也会有狂风暴雨,我们不可能让自己没有情绪,能做到的是在陷入负面情绪后能及时恢复,少受伤害,不要让过度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心理疾病。由于孩子的情绪能力主要来自模仿和强化,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家长自己要做一个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可以学习和模仿。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情绪障碍,而了解他的家庭时,会发现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类似的情绪问题,只是父母一生平稳,生活没有压力,所以并没有爆发。所以无论我们要培养孩子哪种品质,父母都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习得情绪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多给予孩子支持,少代劳,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现在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一些孩子被父母保护的很好,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被父母牢牢地保护和控制着。孩子遇到一点小事,父母就容易过度反应,赶紧替他做好,导致孩子没有机会独立解决问题,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得不到锻炼,情绪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

3、多鼓励,少指责。

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下滑,有些父母就开始抱怨:“你看谁谁谁,这次考得多好?供你吃喝不愁,啥都不让你干,学个习都学不好吗?这样长大了啥也不是!”孩子过去的好成绩和良好表现都被忽视,不好的表现被不断指责和批评,最终孩子被父母的负面情绪淹没,真的变成了啥也不是。这就好比白熊实验,越是不让他想白熊,越是满脑子都是白熊。经过父母的不断刺激和强化,孩子满脑子都是失败的想法,最终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4、帮助孩子识别、看到情绪。

情绪会带来严重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被掩盖和压抑,是不能被识别和看到。父母通过共情:“遇到这样的事,我知道你很委屈,委屈的情绪会让你感到难受”。一旦孩子知道自己是委屈、愤怒、恐惧或焦虑的情绪,并引导孩子把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情绪带来的痛苦就会减轻。

5、帮助孩子对情绪进行正常化处理。

要想管理情绪,就要理解情绪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绪是人体的功能,是人的本能,对人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正常现象。当孩子不把负面情绪当做异物去对抗和回避的时候,情绪会有机会得以正确处理,就不会被强化成症状。

6、引导孩子学会爱自己。

自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无论自己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都友好地善待自己。在困境中,减少懊悔和自责,保持一颗平常心,会更容易站起来。

7、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品质。

失败了,犯错了,要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认识到这是暂时的,是人生的正常经历和过程。如果还有可能,就鼓励孩子再试一次,而不是颓丧和放弃。即使经过努力仍然不行,也要保持客观的评价,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用“我无能”“我不好”“我是失败者”等负面的评价对待自己。

8、鼓励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挑战稍高一点的目标。

孩子每一次克服困难实现目标,都会变得更加自信。通过挑战自我,培养孩子越战越勇、越挫越勇的个性,将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更有勇气和力量去从容应对。

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孩子,更善于理性思考和行动,学习能力也会更强,也善于从成败中总结和积累经验,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提升。对于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来说,负面情绪不会困扰他们太久。他们更容易对负面情绪和想法即过即忘、保持忽视,并尽快投入到下一次的努力当中。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会更好。

(本号文章旨在引导朋友们放下思想包袱,树立信心,确立方向,勇敢自救,早日摆脱杂念、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困扰,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情绪   能力   白熊   能力强   负面   小事   委屈   父母   努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