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量子力学大家应该听过很多次,它的研究领域是微观世界,但是这套理论却经常得出一些违反直觉的结论。比如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物体竟然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而且还会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一个物体在某处发生变化,可以瞬间影响到远,在天边的另外一个物体的状态,也就是“量子纠缠”。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微观世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不确定性。

在微观世界里面,所有的物体都不愿意受到束缚,从而静止,而是永远处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为何科学家会相信量子力学的这种奇奇怪怪的结论?今天,我们接着揭开量子力学的神秘面纱。其实早在牛顿和爱因斯坦时代,人们对宏观物体的研究就已经很完善了。比如行星如何围绕地球运动一个小球被撞击后,会如何在空中运动;物体掉落到水面,激起的水波会如何散开,可以说在当时不论是天上、地上还是水里。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物理学,几乎完美地解释了世界上的所有问题,直到人们把探索领域切换到微观世界,才发现原来在微小的尺度范围内竟然隐藏着一个如此反之觉的世界。首先敲开量子世界大门的是一个关于光的实验室。当时,人们热于研究加热气体所散发的光,但是当人们通过三棱镜去观察加热气体产生的光时,却发现了一幕让人难以置信的画面,那就是这些光的颜色竟然非常整齐地色散开来。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一个竖条就是一种颜色。其实关于光的色散,牛顿早就研究过,当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自然会形成类似彩虹的光斑,但是这种光斑的颜色不是一条一条的光斑,而是一整块光斑,并且颜色是渐变地从1种颜色会自然过渡到另外1种颜色。而科学家发现,加热气体的光斑竟然出现了五彩缤纷的条纹,条纹之间不存在过渡色,这种现象立即引起了波尔的注意。波尔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要假设电子可以“瞬间移动”,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都知道原子模型中,一个电子会围绕原子核不停地旋转,但是这种旋转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地球旋转时,它的轨道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轨道可以随时改变,当原子核被加热时,电子就会形成一个轨道,跑到另外一个轨道,并随之释放出能量,形成我们所看见的光斑。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按照常识分析,我们很自然地认为电子在切换轨道的时候,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换言之,如果仪器足够先进,我们是能看见电子设备是如何从一个轨道跑到另外一个轨道的。但是波尔认为,电子切换轨道花费的时间为0,也就是说波尔认为电子是瞬间移动到另外的一个轨道,所以通过刚才的分析不难看出,如果电子是渐变移动到另外一个轨道。那么向外发射的能量就是连续的,最终看到的光斑应该会有颜色的过渡才对,然而我们看见的光斑不存在过渡区域。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这就证明,电子的确是瞬间移动到另外一个轨道,而之所以导致这种瞬间移动,就是因为能量不能无限分割,存在一个最小值。所以电子只能瞬间移动过去,同时释放出这一个最小单位的能量,而这就是非常著名的“量子跃迁”,这种“瞬间移动”的思想放到我们宏观世界,真的是难以想象。但是在微观世界,你只能这样想,才能解释许多的量子现象,所以我们姑且把这个当成真理继续探索下去。

但是电子如果能瞬间移动,能量不能无限分割,这就与经典的力学矛盾了,因为如果你去问当时的爱因斯坦什么是科学?爱因斯坦会肯定地告诉你“科学可以对将来作出肯定性的预测”,但是电子可以瞬间移动,似乎量子世界变得无法预测,所以波尔一提出这个观点,立即遭到了当时很多科学家的反对,并认为他们的理论不是科学,而是幻想。所以从爱因斯坦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他是非常反对波尔的这种电子理论,但是随后人们做了一个实验,一下子让很多科学家瞬间站到了波尔这一边,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相信大家肯定听过。我们首先在宏观世界来做这个实验,看看有什么结果,首先我们把视角切换到保龄球馆,在保龄球轨道上设置一个挡板,挡板上面开两个缝,内一个保龄球通过缝的大小恰好能容纳,然后在后面放上一个屏幕,用于记录保龄球最终的位置,所以当我们开始扔保龄球时,有的保龄球会顺利穿过其中一个狭缝,最终走到屏幕的位置,撕开屏幕。当然也有部分保龄球,无法通过狭缝反弹回来,我们不断地扔保龄球,那么有的会通过左边狭缝,有的被反弹回来,最终在屏幕那边,会形成两个被撕开了的孔。

而这种现象也很好解释,因为保龄球走的是直线,所以一旦穿过狭缝就会按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所以左边的狭缝,会在屏幕左边形成一个死口,右边狭缝形成另外一个死口,而这就是宏观世界的双缝实验。下面我们把实验改变一下,这次我们不扔保龄球,我们扔电子,我们把电子的体积放大后进行,如果我依然像刚才那样不停往屏幕扔电子,屏幕生成的撕口,应该会和刚才扔保龄球一样,形成两个整齐的撕口才对,但是我们实际去做这个是验会发现,电子和保龄球有很大不同,电子虽然有的会通过左边狭缝,有的被反弹。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但是凡是通过狭缝的电子,在屏幕后面竟然形成了很多,竖直的条纹,如果电子走的是直线,那么只会形成两个死口才对,比如两个狭缝中间的位置,对应的屏幕是不可能出现电子的,但是却依然出现了条纹,而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波。比如如果一列水波通过这两个狭缝,它们会立即分裂成两列水波,之后这两列水波会相互交融,也就是波发生“干涉”,最终在屏幕形成许多竖直的条纹,所以“波动说”就能合理解释电子的这种论异现象。

但是这就带来一个思考,一个电子明明是一个粒子,怎么又是一种波,当时人们还没有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所以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但是有一位量子力学的大咖级人物薛定谔,却合理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薛定谔认为当电子被扔出去的一瞬间,电子马上就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而这就造成电子的运动轨迹,看起来像一种波,但是这种模糊的状态,种怎样的状态?

到底是薛定谔没有解释清楚,而最终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家,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波恩。波恩认为电子扔出去后,并不是在空间中形成一个类似于波形状的轨迹,而是电子。可以同时处于空间中的多个位置,只是每个位置分到的概率值有所不同,而且这些概率值会不断地浮动,从而就形成了“概率波。这种波与我们平时接触的光波,声波和水波有本质的不同,普通地波上下振动的是实体物体。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而概率波震动的是概率值,而概率值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概率波的提出是人类首次,对微观世界进行揭秘的第一次创举,他揭示了电子的运动其实没有轨迹,电子一旦运动起来,就会是一团概率组成的,电子永远会一个整体范围向某个方向移动。你不能问电子现在到底在哪里,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概率值是多少,也许分析到这里你会有一个疑问,科学探索出来就是为了对未来做精准预测,但是遇到电子这种微观物体,你却永远不能给我一个肯定的预测,只能告诉我概率,这是不是说量子力学存在某种不完备的特性?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如果你能这么想,那么恭喜你,你和爱因斯坦的思路是一致的。爱因斯坦当时也不能接受用概率来诠释这个世界,所以才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很难相信我们的世界在深层次里面,是由概率来决定,所以,是无法做到精准预测未来的科学,都不能成为科学。所以很快量子力学就分为了两派,一派以波尔为首,包括波尔,波恩、海森堡,迪拉克等物理学家,他们被称为哥本哈根学派。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另外一派以爱因斯坦为首,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贝尔等人。两派人物对量子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无数次的交锋,而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的人物,就是薛定谔,因为他当时为了证明哥本哈根学派是错误的,就提出了大家都熟悉的思想实验,也就是“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提出,立即把波尔等人整蒙圈了,哥本哈根学派从此开始,死磕这只“既生又死”的猫,试图找到其中的漏洞,以求补救自己的量子理论。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薛定谔是为了证明量子力学,才提出这个思想实验。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其实事实恰好相反,薛定谔是为了反对这种量子理论,才提出实验的。其实这两个学术门派争论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这种不确定性,到底是由于我们的测量仪器不够先进导致,还是微观世界本来就不确定,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电子之所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是因为电子运动速度太快,导致我们的仪器还没来得及反应。

所以就给人一种,同时处于多个位置的假象。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么你和爱因斯坦的想法再次一致,因为爱因斯坦一直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可以精准预测的,不存在概率一说。如果我们预测未来必须用概率,只能证明我们对世界的探索还不够,而不是这个世界本来就不确定。所以,当波尔在台上讲解自己的量子理论后,爱因斯坦马上就站起来,开始了一轮排山倒海的反驳,据说当爱因斯坦演讲完毕后,当时台下有一位普通学者对爱因斯坦说了一句话。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爱因斯坦后半生,为何说“上帝不掷骰子”?

他说:“爱因斯坦先生,你现在反驳波尔“量子理论”的表情,和十年前你站在台上讲相对论,下面一堆人反驳你的表情高度的一致”,让爱因斯坦一度陷入无比尴尬的场景,而这也说明了爱因斯坦虽然伟大,但是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永远不犯错。时至今日,我们当然知道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以哥本哈根学派胜利而终结,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根基都是建立在哥本哈根学派上,而这也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在深层次里,是由概率决定的。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单次实验,电子最终会落在哪里,但是试验次数一旦变多,我们可以用概率精确地预测出电子在中间的概率是37%,电子在最右边的概率是7%,这种用概率来预测未来的方式,也是一种极其精准地预测方式。而这也意味着“宿命论”是完全错误的传统的,我们的世界随时都充满着无穷的变数,命运尚未注定,我们应该积极努力,不知道小伙伴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爱因斯坦   哥本哈根   波尔   狭缝   光斑   量子力学   后半生   神学   骰子   量子   保龄球   概率   尽头   上帝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