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人口红利”消退,中国经济的下一份“红利”是教育

导读

相比于人口红利,教育红利以及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过去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更大的推动力。人口政策应该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将义务教育延长至高中、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年龄阶段、大学增设技术类专业、鼓励老年人继续教育等措施,有助于提升改革中国教育体系,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



作者:姜全保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数十年来,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实现了经济连续高速增长。从1978年至2021年,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速高达9.2%,人均GDP也从1978年的385元大幅攀升至2021年的80976元。

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40年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人口红利,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也将与其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但随着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极低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人口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事实上,相比于人口红利,教育红利及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过去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更大推动力。人口政策应该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观中国 |“人口红利”消退,中国经济的下一份“红利”是教育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使中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从1982年到2020年,每10万人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从615人提升至15467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68年提升至9.48年,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中国有约9亿劳动者,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是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人才资源。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国之一,中国人口的快速变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9.22亿人后,增量由正转负,总量开始减少,到2021年末为8.92亿人。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人口结构阶段。

观中国 |“人口红利”消退,中国经济的下一份“红利”是教育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尽管如此,中国的教育红利和劳动力潜力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虽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但经济发展更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就教育结构和教育红利来说,经合组织对世界主要国家25-64岁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包括专科和本科)的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25-64岁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21%,远低于加拿大(60%)、韩国(51%)、美国(50%)、英国(49%)和澳大利亚(49%)。中国亟需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释放教育红利。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同时,全球经济格局变化、颠覆性科学技术发展,也进一步加速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趋势性改变。目前,中国教育体系在培养更多人才和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革和优化空间。

观中国 |“人口红利”消退,中国经济的下一份“红利”是教育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一、普及高中,实行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从国际看,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高福利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在10年至13年。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义务教育年限仍有延伸空间,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年龄阶段,实施高中后分流。初中毕业的学生大多只有十五六岁,仅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个年龄阶段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定型职业发展为时尚早。为提高劳动力素质,职业教育的起点应提高到高中以,这也有助于劳动力适应产业发展和择业。

第三、大学应当增设一些技术类专业,承担一部分技工职业院校的功能。这既可以加强对技术类专业的管理,提高技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可以保障技术类专业学生同时接受高等教育课程和理论知识熏陶,实现教育平等,避免社会阶层固化。同时将一部分大学转变为“学院”,做特定的、专长性质的教育,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

观中国 |“人口红利”消退,中国经济的下一份“红利”是教育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与培训事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村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仍只有8%的农村人口拥有大专或高中及以上学历,而仅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高达92%左右。因此,要建立和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的国家责任机制,充分发展和挖掘农村教育潜力,实现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化,提高高中升学率,高等教育招生应向农村地区倾斜。

第五、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延长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中国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教育服务和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六、鼓励老年人继续教育,提升劳动参与率。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目标退休年龄均达到65岁,少数国家目标退休年龄甚至更高。相较之下,中国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的退休年龄为50或55岁,仍有提升空间。同时,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退休年龄之前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高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更是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国家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年龄跨度更大的劳动力人口参与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

观中国 |“人口红利”消退,中国经济的下一份“红利”是教育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关注微信公众号【观中国】直达往期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红利   中国   人口   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   义务教育   年限   劳动力   类专业   年龄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