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大家应该也看过不少。在对这些战争片进行讨论的时候,战斗情节和场面显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有些朋友觉得,电影不是纪录片,随便拍就行。但是艺术虽高于生活,可毕竟来源于生活。既然是严肃战争题材的作品,你说随便拍就行那显然是不合适的。绝大多数电影都不是纪录片形式,但它都是有类型的,既然是某个类型,那就应该遵循一定的专业度要求。

你说作为战争片,军事要素不重要,那不是跟“烤全羊有没有羊无所谓”一样可笑了吗?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实际上,这个场面表现的双方火力恰恰是相反的

所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应当深入考证,避免出现低级错误,这样才能在剧情和场面上展现得更好,观众们在获得较好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会有更多认同感,而不至于觉得很离谱,甚至很难受。

这里我们所聊的话题是在战争中“密集冲锋”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在相当多战争片中,冲锋就是一大片人“乱冲”就完事了。

其实这样的镜头不光是在近代战争题材的剧中有所表现,就是回溯到唐宋、秦汉、乃至商周时期的影视剧中,关于冲锋的场面,几乎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大家看这种剧看多了,也就产生了潜意识的错误思维,认为冲锋就应该是这样;所谓“密集冲锋”那人员密集度高到一定程度,然后直接往前跑就可以了。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影视剧中的表现真的就那么靠谱吗?

先说古代战争,其实当时的正规军队也是有军阵和各种战术的。光是一个攻城作战,所用的器械和战术就数不尽数。但这些东西,在古代战争剧中是很少能看到的。

为什么?

因为想要搞这玩意,成本太高了,真不如弄几十号群众演员穿着劣质“盔甲”,搬两个梯子意思一下了事。这种玩意看多了,大家真就觉得所谓几万大军、几十万大军就是闹着玩的,攻城也就是这样子的。

其实说真的,古代真正能打的正规军可没有这么挫。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长安十二时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剧中真正使用了复原盔甲,而且实际表现出了盔甲的作用。

大家可以看看,真把式的盔甲穿在人身上到底是种什么质感?剧中实际动用的甲兵也不多,最多也就几十号人,可如果是一千个、一万个这样的甲兵呢?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谈及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出师时的盛况:

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这样的诗肯定有夸张赞扬的意味,但当时安西军的阵容的确是很豪华的。明盔亮甲的精兵,即便是100来号人那也是极有压迫感,而我们平时看的剧中,代表“几十万骑兵”的往往也就几十号人罢了。阵容展现都这么费劲,还谈什么战术?

而回到近代战争背景的剧来说也是如此,想要真的搞好,咱说实话那是真不容易,又费钱、又费力,还特别费时间。

大家也都知道,很多影视剧的主要投资是在演员身上,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是不太多的。而且现在影视剧又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搞出来,这样的话费时费力的活儿干的人便越来越少了。甚至连武打场面现在都能给你弄成小孩玩闹,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所以大家看到的那些战斗场面,很多时候就是人家懒得给你细弄,糊弄过去就算了。

既然是糊弄了事,那就不能细究了,结果有些朋友还真拿出战史和战后总结报告中所提到的“密集冲锋”、“密集队形”的字样来说事儿了。

你看,白纸黑字都写了“密集冲锋”了,那人家电影中这么表现不就很合适了吗?不少网友一看,没毛病,确实如此!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同样的词汇,在当时部队眼中的理解和现在大众潜意识中的理解,真能对得上号吗?或者说,你以为部队总结中所提的“密集冲锋”就是电影中那样,但实际作战中的密集冲锋真就能跟电影契合上?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其实很多时候是对不上的,因为大家身处的角色不一样,理解也就不一样,打几个比方来说:

一个高级技工说,他的某个工作做得不到位。大众可能理解,这高级技工干砸了,可是人家所说的不到位,都甩二流技工几条街出去了,不一定真的就是大众理解的干砸了的意思。

再比如清北学霸说,这套卷子难度太低了。大家真以为难度很低,自己上也行,结果自己上了可真不一定行,因为学霸理解的难度高低和大家对难度高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再回到部队的密集冲锋问题上,且不说当时部队自己了,就拿现在当过兵的网友和没有当过兵的网友来说,对密集冲锋的理解度都不一样。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一般网友们理解的密集冲锋基本就是大多数电影中展现得那样,一大群人冲就算了。可对当过兵的网友来说,你这哪叫冲锋啊!换成中学下课学生向食堂冲击那也不违和啊?可毕竟食堂有的是饭,战争中对面可都是枪子儿和炮弹啊。

谈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了,总结来说就是当时军队所言的密集队形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这种想象的基础多来源于影视作品)要松一些,而且也不是一大片人的简单冲击,是要讲究配合和支援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举几个例子: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第一:塔山阻击战期间的国军独立95师,大家都知道其使用了密集冲击的战术,貌似是白送人头。实际上当时塔山两军的阵地相距很近,国军阵地地势还要更高些。独立95师采用的是波浪式的集团攻击,一线冲锋队全都装备冲锋枪或轻机枪,逐线推进。

大家以为这是白送人头,实际上在这一天恰恰是塔山阻击战我军伤亡最大的一天。因为它的突击队一线火力很猛,后续梯队跟进兵力多,运动又快,真能把兵给拱上来。

4纵司令员吴克华将军在回忆文章中便提到:(独立95师)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冲锋枪,再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轻机枪,一律使用自动火器。那些头戴大盖帽的军官,好像是吃了“刀枪不入护身符”的红枪会头子,远远地跑在队伍的前头,拼死卖命。他们把尸体垒作活动工事,向我阵地一步步推进,进攻的凶猛程度,是几年来没见到的。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第二:长津湖战役中的81师241团,该团在战后总结中也被批评队形密集,一夜伤亡了500余人。大家可能觉得这跟电影中不就对应上了?

实际上241团的攻击正面很窄(不是说敌军的外围防线都可以冲击的),摆不开兵力,实际攻击的反而少。如当时展开3个连打,7连占了8连位置,展开2个排分两个箭头打,另1个排为二梯队。实际只有2排冲击,1排位置不利没打成,后来1排也到2排阵地上打。

前沿真正能打的就几个排,后续兵力呈纵长队形在没有投入战斗前就遭到了密集火力的杀伤。所以241团的所谓密集队形指的是这回事,而不是单纯的密集冲击。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真实长津湖战役中的片段,注意指挥员的动作和战士们的跑动,这就是当年所谓的“密集队形”了

另外大家要注意部队建制的作用,以连为单位的进攻作战,一般是前面展开2个排,后面留1个排为二梯队。所以无论具体的队形密集与否,各排之间是有空隙的,具体来说就是“小群多路”。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而且冲击过程肯定有火力掩护,至少得留个机枪射击位置,而不是密集到连趴下打机枪的位置都没有了,或者说都没有给机枪射击留出通道来的程度。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是真实的情况,在电影中不可能完全展示出真实状态,这是肯定的,电影肯定要表现效果的嘛!

这里我们专门讲一下《大决战》三部曲中的队形问题。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大家可能觉得大决战中的冲锋不就是“人海冲击”吗?可是我们看这些经典,也要看出门道来。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决战》中为了表现效果是加大了人员密集度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细节。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前面说过独立95师的真实战术,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开始的大方队看过的朋友肯定印象很深刻,其实这是艺术化了,实际是想表现敌军的集团式波浪式冲击。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电影中到该师真正攻击时,队形就散开了,而其第一线的突击队也都使用了冲锋枪。在表现我军阵地情况时,此时伤亡表现很大,随后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因此整体看起来人多,但其实符合真实的作战情况。

再比如《淮海战役》中的冲锋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密集的队形,也有很疏散的队形。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其实在总攻的时候,这种情况的确会出现,因为前面突破口已经打开了,敌人阵地即将瓦解,当时国军火力威胁不到我二梯队,所以后续兵力不断投入,冲上去就是抓俘虏,对队形要求已经不严格了。

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明显看出,很多时候队形是分路的,而不是一直是成片的队形。为啥分路呢?一方面是建制之分,一方面是从突破口突入,只能是这样。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历史影像资料,很多时候表现得也是这个阶段。其中补拍的那一部分就不说了,为了突出效果,有时候也会刻意加大密集度;在总攻收尾阶段,也能拍到跟《大决战》类似的镜头。但要说一开始攻击时就这样,往往是有特殊情况。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比如在实际作战中,受到火力压制、障碍阻挡或是新部队上阵,队形不熟练等,这种情况都会出现密集度较大的情况。但对我军来说,这种情况不能是普遍现象,都是野战主力了,不能一上来就这么搞,而且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战役阶段要求也不同。

打个比方说,在解放战争的总攻中,后续梯队投入时队形密集些没关系(但到交战时还是要散开),因为此时的国军没有打击我二梯队的能力。但到抗美援朝战场就不行了,美军重火力太多了,它对我二梯队的威胁就很大。

如上面的241团,在解放战争中的打法没什么问题,可美军偏偏就有大量火力打到了我们的纵深。所以战后总结,对美作战不适于用纵长队形,就是如此。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注意战士们的动作

最后大家要注意一下,任何攻击不可能直接通过跑步式冲击来完成,它是要在火力支援下完成的。攻击分队在冲击过程中会找掩护,会发挥火力,而不是说像冷兵器交锋那样,双方短兵相接了才会打来打去。在对这一过程的影视化时,一定要注意,如果能表现好的话,那才是真正棒的战争片。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真实战争中的“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有多大差别?

另外大家也不用觉得向真实贴近的话,人太少就不好看了。在文章中我们也放了几个真实志愿军作战的片段,也没有说很难看吧?真正拍电影的话,在真实影像资料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起码要比一大群人乱冲的视觉效果应该是好些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密集   真实   队形   电影   梯队   作战   火力   阵地   剧中   差别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