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孤独吧,慎独

关于孤独,在汉徐干《中论·法象》中有云:“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在孤独心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孤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内外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比如外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或独自一人处在某种环境中,即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对象,如长期在工作、勘探的人,驻守边防的军人,单身独居的人,都会经常感到孤独。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同样如此,有些环境尽管热闹,但对某个人而言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因为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却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也无法同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联络,于是就会感到特别孤独。而它产生的原因多是情感缺乏,溺爱,自恋,缺乏自信等多方因素。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人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比起以牺牲清醒、理智和自我为代价,去迎合群体,那这样的话还是没有多大必要。比起低质量的合群,更可怕的是对孤独的恐惧,害怕面对。

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孤独,它是生活一种常态。就像《百年孤独》中说的那样:“生命从来就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既然如此,与其去不必要的旋转,还不如直面孤独。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孤独越显得要重视。不是说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不会有孤独感,就像在空旷的地方有人不感觉孤独,它们是两种相反的方向。所以越是在热闹喧嚣的世界,我们就越该拥有孤独力。在孤独中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本来就该经常跟自己在一起,而不是跟无聊鬼混。就像季羡林老先生说的人生三种关系:第一种人与大自然;第二种人与人;第三种人与自己。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三种,却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

所以,在当下,我们要努力学会独处,学会孤独,在孤独中学会与自己对话,不轻易打扰他人,去发现自己。孤独,从字面上来拆开看,就是孤单的独处着,静思,冥想去发现自己,这也就是独处的必要。慎独!慎独!


学会孤独吧,慎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慎独   孤独   幽微   社会关系   智商   各种各样   热闹   因素   环境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