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潜水是一项小众又危险的运动,尽管潜水事故频频发生,但这难以阻挡人们为了探索水下未知的风景,一次次潜入深海、洞穴的决心与热情。

在广西,有一个神秘的“无底深潭”,其水下地形复杂,一批批专家、潜水爱好者对其进行研究考察,至今为止没人能说清它到底有多深,这种神秘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探索。

但在很多人探索未知的时候,似乎忽略了这个“深潭”的危险,在“1115”广西潜水事故中,一位来自重庆的女潜水员殒命于此,也许能给人更多的警示。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深不见底的巴丁潭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沉淀,加上地球重力的作用,在广西十万大山中形成了诸多溶洞、天坑、深潭、暗湖。

广西都安县的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就是以岩溶地下河、岩溶地貌遗迹、岩溶区水体景观等为主的地质遗迹公园,公园内的地苏地下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河体系,这也造就了公园内一个深不见底的“神秘深潭”——巴丁潭。

附近的村民对巴丁潭充满了敬畏,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面积不大,但实际上呈现出一个倒漏斗型,水下还有弯曲的分叉,地形复杂、深不见底,迄今为止都没有人能够说清巴丁潭到底有多深。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巴丁潭

相关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解释称,巴丁潭可能是地苏地下河上方灌满水的“小型天窗”。

长期的雨水作用,使得落水洞不断扩大,而地下河的不断下切,又导致了洞顶坍塌,就形成了一个连通地表的深坑。当地下水位上涨到地表附近时,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深不见底的巴丁潭。

专家表示,虽然潜水员仅下潜到100多米的深度,但由于卡斯特地貌的特殊性,雨水还会沿着地表裂隙一直溶蚀下去,形成更多向下延伸的洞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丁潭确实是“深不见底”。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巴丁潭

由于巴丁潭的深不见底和地形复杂两个“危险因素”,它吸引了许多潜水爱好者的到来,人们不断下潜、探索,试图发现更多未知。

2011年,潜水员在巴丁潭发现了“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这是一种对水质要求很高、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的上古生物,从此,巴丁潭也被称之为“桃花水母天窗”。

在此之后,前往巴丁潭潜水的人就更多了,而不幸的潜水事故,也随之而来。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桃花水母

女潜水员殒命140米处

根据官方通报,2020年11月15日,广西南宁一潜水俱乐部的5名成员结伴前往巴丁潭潜水,大约在中午12点左右,其中4人下水,另外1人在岸边看守装备。

十几分钟后,下水的4人中有2人上浮至水面,在发现有2名同伴没能上来之后他们再次下潜进行搜救。

下午1点左右,2人找到了其中1名同伴,并一同上浮,还有一名重庆籍女性潜水员不知所踪,1小时后,几人打电话报警,都安蓝旗救援队的搜救人员赶赴现场。

这次负责搜救行动的是潜水行业内的顶尖高手东sir和10月份才创造了中国潜水员洞潜深度记录(202米)的老猫以及其他多名资深教练。

他们表示,在巴丁潭进行洞潜本来就有很高的难度,而事发时的11月,巴丁潭能见度不好,危险系数更是成倍增加。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搜救人员

当天晚上,搜救人员就下水展开搜救,因为女潜水员唯一生还的可能性,就是在水下洞穴中的气室里被发现,因此,他们首先搜索的就是气室。

所谓气室,就是水下洞穴中存在不少空气的空间,如果潜水员身处于气室之中,就有相对较高的生还可能性。遗憾的是,经过搜寻,巴丁潭水下并存在这样的空间,搜索无果。

众人都明白,这下失踪人员生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他们的“搜救行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打捞遗体”的行动。

由于巴丁潭地形复杂,其下半部分深度在110米-160米之间,而且水下范围广大、暗洞沟壑丛生,加上能见度不好,即使是资深潜水员下水搜索也充满了风险。

因此,潜水员只能在上半部分进行搜索,对于下半部分的搜索只能等待水下遥控机器人的到来后才能进行。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搜救人员

从11月15日晚到19日晚,搜救人员轮流下水,对巴丁潭90米以上的几乎全部区域进行了搜索,未能发现失踪的潜水员,人们明白,接下来最好的情况,就是顺利将她的遗体打捞上岸。

11月19日晚,水下遥控机器人终于抵达巴丁潭,经过机器人的搜索后,在巴丁潭水下130多米(实际救援深度143米)处找到了遇难者的遗体。

在这个深度对遗体进行打捞的难度是极高的,稍有不慎打捞人员自己也可能会丢失性命,在“捞与不捞”的问题上,搜索人员内部发生了争论。

有人认为,风险太大且没有意义,可以尝试用水下遥控机器人进行打捞,但因为将遇难者遗体从140米的深度带上岸需要进行穿刺,机器人难以完成,这一方案被放弃了。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搜救人员

搜索人员解释,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水下的压强也会不断增加,在潜水员上浮的过程中,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会随着血液循环排除,但一旦人体死亡,气体就不会自行排出。

在水下140米的深度,意味着那里的压强有15个大气压,也就是说,一旦遗体上岸,其身体内的气体就会膨胀15倍,遗体可能会直接“爆炸”。

因此,在带着遗体上浮的过程中,需要用锐器对遗体特定部位进行“穿刺”,释放出体内的气体,这样才能保证尸体上岸后的完整性。

在经过多次的讨论后,最终搜索人员还是决定下水打捞,他们决定由水下机器人在遗体附近进行灯光照明,潜水员则下潜至140米的深处将遗体带上岸。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示意图

在搜救队的努力下,除了由于遗体被“挂”在了一个超过70度的陡坡上,让搜救人员不得不临时改变打捞程序之外,整个打捞过程还算顺利。

搜救人员在打捞到遗体后,在水深105米的地方实施了穿刺,随后顺利将遗体带回岸边,此时已经是11月21日,距离潜水员遇难已经过去了近一周。

这起不幸的潜水事故让许多人感到悲伤,但大家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搜救人员下潜

事故为什么会发生?

根据搜救人员事后对遇难者潜水手表中的数据分析,他们还原出了可能的事发过程。搜救人员分析称,女潜水员可能在下水后3-6分钟左右就与队友失散,此时她的下潜深度为34米。

根据顺利返回的潜水教练和其他潜水员的反馈,他们下水后沿着巴丁潭的北壁,从东往西游动,下潜到34米后就折返上升,就在此时有人已经发现同伴失散。因而,大家推测,遇难者没有跟随队伍折返,而是错误地游进了北面的洞窟之中。

随后,她逐渐向北摸索,可能是在寻找队友,但实际上此区域的水深逐渐增加,危险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根据潜水的标准操作,如果与同伴失散,在原地寻找1分钟无果后,就应当返回水面。但女潜水员并没有这么做,我们无从猜测她到底是因为惊慌忘记了操作规程,还是已经无法自行上浮,但当时她的慌张是可想而知的。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潜水

当然,女潜水员没有上浮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她在这里遇到了“氮醉”。

所谓氮醉,是一种潜水员可能会遇到的危险情况,这是指在人体处于压强在3-4个大气压的环境中时,高压气瓶中的氮气会进入血液。

这会使神经传导和中枢突出传递受阻、人体各种机能减弱,人的反应会变得迟钝,产生类似醉酒的状态,因此被称之为“氮醉”或“氮麻醉”。

当然,也有些人在发生氮醉时,会产生兴奋、紧张的反应,相同的是,他们同样会对当前自己所处的状况失去判断。而且,环境和心理压力都有可能加剧氮醉的反应,并最终使潜水员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

潜水员如果在复杂的洞穴内发生氮醉,又没有及时获得救援,就很有可能死亡,而遇难的女潜水员很有可能就是发生了氮醉,才会浑浑噩噩地向北潜行。

1115广西潜水事故:“无底深潭”,三人返回,一人在140米殒命

潜水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这一猜想,那就是此后潜水表记录到潜水深度不断加大,根据时间与深度来判断,女潜水员当时几乎处于“自然下坠”的状态。

尽管中间有过短暂的上浮——那可能是女潜水员最后的挣扎——但最终潜水表显示她停留在了水下140米的斜坡上,搜救人员认为,此时她早已遇难。

这起不幸的事故令所有人感到难过,也给了潜水员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在潜水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跟紧同伴,发生意外之后要尽量保持冷静,保存体力和气体,等待救援。

实际上,潜水爱好者的热情永远不会被磨灭,但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认识到潜水的风险、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并能够正确掌握在水下发生意外的应对办法,以避免更多的悲剧的发生。


参考资料

廊坊广播电视台,《花落人亡,有香丘——1115广西潜水事故救援始末》

CCTV10,地理中国,《神奇的洞穴·水下奇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广西   地下河   事故   潜水员   遗体   水下   洞穴   机器人   深度   人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