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原创 谢淑君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习惯每月去图书馆还书、借书,在图书馆乱转,被《走出非洲》淡黄色原野的清新封面吸引,更被封面上那句“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打动,心里头一阵雀跃,就像收到一件心爱的礼物那么开心,于是借回来细细品读。

当我打开第一页:

在非洲,我有一座贡嘎山脚下的农庄。赤道线横贯过这片向北延绵一百英里的高地,农庄坐落在海拔六千英尺的地方。白天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离太阳很近,但在清晨和傍晚,却是毅然决然的安静祥和。深夜里会冷。

我无法不再继续读下去,简直让我着了魔似的。有人说,这是给非洲人民写的一封情书,我确信!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我觉得读来更像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意料之中的好看,它让人沉浸在一个安静祥和的世界,令我着迷。小说发表于1937年。讲述的是作者1914——1931年在非洲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期间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

1914年,作者以一个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随男爵丈夫旅居肯尼亚,经营一个咖啡农场。后来她的婚姻破裂,情人丹尼斯也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意外罹难。祸不单行,农场面临破产。破产后的女主人从此结束了她在非洲的生活,随后于1931年回到了故乡丹麦。

作者卡伦文笔极其优美,流畅,优雅,读来俨如森林里的溪流潺潺流淌般清新恬静。她笔下描写的非洲景致,我心向往之。

“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蒿草,芳香四溢,闻起来像百里香或是沼泽桃木。有的香气过于醇烈,几乎呛鼻。所有的花儿,不管是生长在草原上,还是在原始森林的藤蔓上,都像丘陵地带上的花那么娇小玲珑。但也有例外,只有在漫长的雨季刚刚来临时,那一簇簇芬芳馥郁,花朵硕大的百合花才会在草原上绽出蓬勃的生命。举目四望,无边无际。尽收眼底的一切,凝聚成伟大、自由和无可比拟的高贵。”

“天空总是淡蓝色或紫色,堆积着大片汹涌澎湃,又轻若无物、变幻无穷的云朵,翻滚着,飘荡着。天空饱含着生机勃勃的蓝色,连附近的山峦与林地,也都被染上了这种鲜亮却深沉的色调。”

“沾满水珠的长野草低垂着,旷野中的各种香草散发出浓烈甚至辛辣的味道。过不了多久,四面八方的蝉虫也将开始放声歌唱。在这茫茫的草原上,这一株株青草是我,这清冽的空气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山脉是我,这疲惫不堪的牛群亦是我。我轻轻呼吸着荆棘树丛中阵拂的夜风。”
……

诸如此类如此细腻的描写比比皆是,卡伦是真切地爱上这片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让她心生欢喜。她早就在这片土地选好了墓址,死后也要葬在这片土地上,可惜后来发生了种种事情,未能如愿。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每读到她描写非洲这片自然风光的片段时,我总是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开始神游书里的令人向往的景致,仿佛真的看到了那般美丽的景色。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真实的、不必带技巧的描写,直抵人心。

卡伦的农场与野生动物保护区为邻,时常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她说道,这赋予农场一种非凡的魅力,仿佛我们是一位伟大的国王的邻居。那些动物近在咫尺,多么令人兴奋及神往。
她说,在非洲,原始森林里蕴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每逢星期天,如果在农场里有空闲,就和仆从法拉带着帐篷和食物,一起骑马来到森林里观察野生动物。对于一个热爱动物的人来说,那里就是自己的天堂。

她写道,“我们在树林里刚拐了一个弯儿,忽然看到一头花豹横卧在路中央,花纹斑斓,美丽异常。”

“透过繁茂的树林,看到了巨大的森林野猪,森林里难得一见的稀客,身后还跟着一头母猪与三头年幼的小猪,全家族急速奔跑着,映衬着身后阳光普照的绿色,就像几个或大或小、形状如出一辙的剪影。这样的景致不可思议。”

“一次遇到一种体型巨大的蜥蜴在大石头上晒太阳。皮肤绚丽多彩,仿佛一堆光芒闪耀的宝石,或是古老教堂的窗格里的色彩玻璃,当你慢慢靠近它时,它会窸窸窣窣地逃走,在石头上洒下天蓝色、绿色和紫色的痕迹,犹如彗星那灿烂发光的尾巴。”

“漫长的雨季结束后,夜晚空气中泛起凉意,萤火虫便出现在树林里。空气中飞舞着萤火虫,忽上忽下,宛如起伏的波浪,又好像正在行某种屈膝礼,遵循着自己飞行的节奏,使自己身上光线微弱的小灯笼忽明忽暗地闪烁着。”

“一群魁伟、铸铁般身躯的野牛在古铜色的天空下,从晨雾中走出来。”

“日出之前,一弯弦月下,见到一头雄姿英发的雄狮,它正横越灰蒙蒙的平原,走在捕猎的归途中,在闪着银辉的草丛间投下浓浓的阴影。”
……

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很多,庞大的野生动物群近在咫尺,给作者的生活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惊喜,往后余生回想起来,那是妙不可言的独特感受。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这样一幅幅和谐唯美的画面,我想到了一个词:生命,鲜活的生命、奇特的生命、无与伦比的生命。

当我读到“数不清多少次,在拂晓前的静谧中,我在梦中听到羚羊露露清脆悦耳的铃声。在睡梦里,我的内心常常被喜悦充满”,我的心也随之柔化了,多想能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啊!动物和人原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非洲这片热土养育了这群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温情的野生动物又润泽了作者的灵魂,当然作者卡伦更是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

时隔多年当她拿起笔写下这群动物王国时,我们仍能从文字中听到每一种动物的脉搏跳动声,也许作者一辈子都未曾走出那个雾霭蒙蒙的早晨、那个余晖漫野的黄昏、那个月色如华的夜晚,因为那里有一群可爱的生命正徜徉在作者的心间。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作者卡伦对那片土地上的人也爱得深沉。她笔下的土著人,仿若发光的精灵,也仿若镀金的菩萨。

她是白人、男爵夫人、庄园主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却从未用高高在上、优越、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殖民地非洲的土著人,即使在面对土著的误解之时,她依然以一种平和、好奇、欣赏的态度去与土著人交流、融合。

她入乡随俗,热情好客。书里写道,那些小牧童常常把羊群赶到草坪上吃草,自己赤着脚,悄无声息地走进卡伦的恩戈庄园的屋子。他们中年龄大的约十来岁,小的也就是两岁的样子。他们只要不随便坐下,不乱碰东西,不乱说话,他们就能在房子里随意走动,无论待多久都可以。卡伦的家,俨然是孩子们的天堂。

她更有颗菩萨心肠,热心乐于助人,倍受佃农们的欢迎和尊敬。几乎每天九点到十点之间,都会为农场里的佃农们看病。土著小男孩卡曼塔就是众多病人中其中的一位,他是农场里一户佃农寡妇的儿子。卡伦第一次遇见卡曼塔,发现他的双腿从大腿到脚踝长满了严重的脓疮,小男孩瘦削、痛苦憔悴,双目无神,令人痛心,卡伦尝试给他治疗脓疮。治疗的那些日子,卡曼塔积极配合,风雨无阻,从不缺诊。痈疮的治疗过程极其痛苦,他从未叫过一声痛,而平静淡然地默默忍受着。卡伦一直倾尽全力,可是恢复情况不乐观,最后决定亲自开车带卡曼塔去医院接受治疗。

卡曼塔在医院治疗了三个月,痊愈后回来,去看望他的族人,之后返回卡伦家,好像他已经顺理成章地属于这里了。从那以后,卡曼塔一直在卡伦身边当仆人。他孜孜不倦地为卡伦效劳,而且远超出他的职责范围。卡伦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总是回答,如果没有卡伦,他早已死了许多年。后来,卡伦的慧眼识珠,卡曼塔对烹饪很有天赋,送他去学习烹饪,在烹饪方面,独具匠心,令人啧啧称奇,成为一名远近闻名出色的厨师。

农场里的佃农们不识字,卡伦经常为他们写信读信,为了土著人的教育,卡伦就在农场为佃农开办一所学校,聘请当地人执教。把瓦楞铁皮搭建的旧仓房改造成狭长的教室。佃农们的孩子们每天坐在长凳上专心听课学习,书声琅琅。卡伦说道,学校是她整个农场最喜欢的地方,它是这里精神生活之内核。她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黄昏。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书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当中,我不能不说我极其欣赏的一个人物,潇洒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在非洲,卡伦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一生的挚爱——丹尼斯。丹尼斯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被海明威、英国王子等人引为挚友。

他是位英俊出色的运动家、优秀勇敢的飞行员,短短半生极尽辉煌。

丹尼斯性格谦卑,随性洒脱,热爱生活,酷爱大自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活得明白通透,对一切听之任之,任凭别人随便去说去想,毫不在乎!

卡伦说道,在非洲,咖啡农场是丹尼斯唯一的家,狩猎归来时住在卡伦家,丹尼斯在农场里过得很愉快,来去自由。丹尼斯特别喜欢听故事,卡伦则很会讲故事。入夜,他把靠垫在壁炉前堆得像沙发一般舒适,和卡伦一起坐在上面。卡伦像《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鲁佐德一样盘起双腿。丹尼斯目光清澈,兴味盎然地从头至尾聆听着每一个故事。

在农场,他们俩还常常一整夜一整夜地饮酒促膝长谈;一次次带上卡伦策马扬鞭来到森林里狩猎、露营,围着篝火,打开留声机播放歌曲,他们或相拥而舞,或聆听歌曲,或仰望星空。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浪漫飞行,时间或长或短。卡伦说,丹尼斯最令她心怀感激和心醉的是,驾驶他那架“蛾式”小飞机带她一起翱翔在非洲大陆的上空。

俯瞰到的景致如此壮丽恢宏:

“彩虹横亘在阳光明媚的绿色平原上;巨大的云堆高高直立着,与气势磅礴的黑色风暴一起追逐着,舞动着”。

“骤然而至的暴雨,砸落出一道道斜斜的雨线,使四周一片白茫茫”。

“一片湖泊闯入视野,湖底在清澈的水波下闪着白光,那湖水,自高空俯瞰,发出无法想象的湛蓝色,如此澄澈透明,一瞬间几乎使你晕眩,忍不住闭上眼睛,这蓝莹莹、亮闪闪的湖水,仿佛镶嵌在黄褐色荒原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海蓝色宝石”。

“我们降低了高度飞行,看到浅蓝色的湖面,湖边生活着数以万计的火烈鸟,当飞机接近它们时,火烈鸟纷纷四散开来,盘旋成一个个扇面和圆环,恍如落日的光辉,又像是丝绸或者瓷器上精美的东方图案不断变化组合,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
……

读着这样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任性地以为我下一个旅行目的地就是非洲。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后来,丹尼斯在一次飞行中不幸遇难,卡伦悲痛不已,对于非洲人而言,丹尼斯的死不亚于痛失亲人。

确切了死讯,卡伦第一时间回到了庄园,并且向他的好朋友们回忆他曾经的遗愿,在旁人看来既坚强又冷静。她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山顶一片茫茫迷雾中坚持到最后一刻,只为给挚爱寻找一块视野最开阔的墓地。这其中的深情,让任何文字都沦为矫情。非洲大地拥抱了丹尼斯,使他重获新生,与大地合为一体。

丹尼斯的好友马丁送给丹尼斯的墓志铭:“虽然死亡之火将我化作灰烬,但我毫不介意,因为我眼中的一切都是如此安好”。对于丹尼斯,这评价太贴切不过了!

关于生命的意义,卡伦在“除非你赐予我祝福,否则我绝不会任你离去”这一章中说“寄希望于生命的重复,是因为他虚度了年华,碌碌无为,了其残生”。相比较生命的长度,她看重的是人活这一生的质量。人这辈子,生命中有过爱,曾经快乐充实,不虚度光阴,有满满美好的回忆,足矣。

在农场破产后,卡伦离开之前,还在为其农场庄园的土著人奔走,最后找到了一片收留他们所有人的土地。另外为了实现打铁工人能拥有一枚戒指的愿望,她变卖家具才凑足钱买了一枚镶有红宝石的戒指,作为打铁工人临别的礼物。她离开农场时,两手空空!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走出非洲》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卡伦的心没有离开非洲,她的文字可以作证!

《走出非洲》后来被拍成同名电影,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小说与电影差异挺大,电影以男女爱情为主线。在电影里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卡伦提出结婚的时候,丹尼斯回答说“我不会因为一张纸不爱或者更爱你。”

他给卡伦两个礼物,一个是一只金笔,卡伦用它记录下这段传奇;一个则是“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于是,她看到了盐碱湖上的火烈鸟,看到了如马赛克一般的大片田野,看到了当苍穹发语时,大地隆隆回响……

《走出非洲》值得细细品味,带给我一次与高贵灵魂的对话

摄影:落地生根

出镜:阿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非洲   佃农   火烈鸟   土著人   野生动物   景致   庄园   农场   高贵   细细品味   灵魂   生命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