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安门大院

图文 梦儿遥遥


我的地安门大院

景山之巅看雾中的家 (2010.03.06)

在老北京四九城的中轴线上,唯一的制高点是景山的万寿亭;站在亭之上极目远眺:向南,是红墙高筑、明黄色琉璃瓦覆盖、五脊六兽的角楼环绕、9999间半宫殿的紫禁城;向北,穿过曾经的寿皇殿、如今的少年宫,直达钟鼓楼的笔直的地安门大街上,紧依少年宫的景山后街两侧,两栋孪生的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巍峨大楼东西相对,静静耸立,于今已五十余个春秋。

这里,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统帅部的“后院”;这里,就是我们曾经的家园;这里,就是战后来自五湖四海、各军兵种的军旅新一代成长的摇篮;我们从祖国各地汇聚到这里,在这里留下几近相同的童年少年时代,又从这里撒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从此数十年的魂牵梦绕;

这里,留下我曾经无忧的欢笑与怀念;

这里,也留下“煮豆燃豆萁”的铭心刻骨……


我的地安门大院


在今天——建国六十一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的女儿作为总经理助理紧张忙碌在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赛场上,只有女婿开车陪伴我又来到这里;细细走过记忆中的每一个童年留恋的角落,深深缅怀远去的时光;而那些历历在目的曾经,早已固化为一种跨越岁月、紧紧包裹着曾经的欢乐与伤痛的琥珀,珍藏在心底……


我的地安门大院


1960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后,年仅35岁、已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王牌军主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整整五年的我的父亲奉命自野战部队上调位于中南海(后迁三座门)的中央军委战略领导小组,组长是刘伯承元帅;我们姐妹兄弟像一群小小鸟,随同父母从广袤的辽南大地,迁进了古都北京城。

还记得自火车站乘坐汽车回大院的一路上,两只眼睛几乎都不够用了:北京这么大啊!有这样多的大楼,这样多的马路,这样多的长着大鼻子的汽车!(那时的汽车发动机都在车头突起的部分)

我们的第一个家,安在西大楼五楼南侧的好像是88号的房间里;这栋绿色琉璃瓦覆盖、看上去严肃端庄不苟言笑的大楼,据说原来是建做办公楼用的,后来因故而改作家属住宅楼;所以,按照所有办公楼的规格一个个毗邻的房间中,均没有厨房与单独的卫厕;厨房是十几家共用的一个房间,做饭用的是各家自备的铁皮蜂窝煤炉或者直接去作战部食堂就餐;而洗漱如厕,则是在楼层拐角处的公共卫生间;开始时,真的很不习惯。


我的地安门大院

上小学的我


至今清晰地记得:我的家是一间窗户朝西的大大的房间,靠近窗前左侧有一个凹进去大约近十平米的空间,可以摆放双人大床,窗前右侧则是一个单独的小房间,面积也不超过十平米;那里就做为了我们姐妹兄弟共有的生活空间,父母则安歇在那个凹进去的空间里;总体生活环境看上去比过去的师部大院扩大了许多,但是生活空间却减少了不少;生活中不再有警卫员和保姆的照顾,爸爸每日早出晚归,妈妈竭尽全力的安置好了我们的一切后,自己开始了每日自行车往返三小时以上的拼命工作;弟弟、小妹去了总参所属的民康幼儿园,我和二妹因为提前上学,插班到年龄普遍大于我们的米粮库小学的相应班级中;至今记得:年幼的妹妹穿着漂亮的花围裙去上学,何校长守在校门口迎接入校的学生,看到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走来,禁不住弯下腰问道:“你是哪个幼儿园的?”胆小的妹妹一下吓哭了,用胖胖的小手,指着自己的教室,一口东北话的哭啼着说:“我就是内(那)屋的”……

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尚未结束,能够填饱肚子实属不易,爸爸妈妈从自己的口粮份额中为我们省下每一点滴,竭尽全力的营养滋润着我们这一窝嗷嗷待哺的小鸟;看看那时留下的照片,苗条纤细的每个人,哪里存在如今减肥瘦身的烦恼?


我的地安门大院

北海公园白塔下

大楼顶层的大平台,是所有孩子们的天堂,却在我的心底留下至今难忘的不快:一次,年仅七岁的我曾带着弟弟妹妹登楼游玩,几个比我们年长的男孩子挥舞着木剑,不礼貌的大声驱赶与恐吓,吓哭了四五岁的弟妹,纷纷躲在我的身后;心疼的我恨不能与他们大战,无奈身单力薄,最担心的是他们伤害我的弟弟妹妹;那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如山般可以力挽狂澜的哥哥……


我的地安门大院

颐和园十七孔桥

两年后,大约是1962年,我们搬到了第二个家:二号楼二单元一楼西侧;清楚记得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养的大公鸡雄霸一方,红红的鸡冠,漂亮的白色羽毛、高高扬起的尾羽,吸引了院内许多同类倾慕的目光,也叨哭过许多走过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

临街的南窗外,右侧不远就是西板桥;汉白玉的桥栏与桥下永无休止的潺潺流水;再向前一点就是副食商店;院内的小卖部供应商品有限,每每需要去那里购买各种物品,回来时直接从窗户递进,省却了许多力气;现在想:如果身手矫健,怕是早就飞檐走壁的凭窗进出了。


我的地安门大院

二号楼二单元

还记得巧手的妈妈,早出晚归的上班之余,从来没有过手中空闲的时候,不是在缝制就是在编织,即使上班的午休时间,也从不浪费点滴时间;各种款式、各种颜色、花色变幻层出不穷的毛衣、衬衫、冬装、连衣裙,纳鞋底、做鞋子,但凡女红无所不能,我们姐妹兄弟的所有衣着,全部来自妈妈工作之余的辛勤劳作;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个节假日,把我们姐妹一个个打扮的成为大院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的地安门大院

我们在二单元的家中

又是两年,似乎是1964年,我们家又搬到同楼的六单元四楼南侧,对门住着双胞胎的姐妹陈芝陈华;三楼住着孙建军(已不在)孙莎莎姐妹、王小良王小龙兄弟;二楼则是张黔南、张江宁(已不在)和陈勇家,一楼是丛白桦、丛小林和王鲁宁家;单元门的正面相对小灰楼,斜对面就是总参第六门诊部;印象中门诊部的后面常年是大大的煤堆,很多男孩子在那里乐此不疲的开展“阵地攻坚战”,每每从那里被喊回家吃饭时,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黑张飞。


我的地安门大院

二号楼六单元

1966年的8.18,毛主席第一次接见全国的红卫兵,爸爸作为首都工作组的军方人员和总参作战部的部分领导,奉命安排、策划、警卫与保护在天安门城楼上护航,为此而站在毛主席和林副主席身后的照片,成为一个定格历史的镜头,刊登在王府井人民日报社门前的报栏中,我带着弟弟妹妹兴高采烈的乘车而去,骄傲地告诉所有驻足观看的人们:那是我的爸爸!

那种幸福与自豪,恋恋不舍的留在今生的所有岁月……

我的地安门大院

1966年的8.18


我的地安门大院


最不愿回忆的、深埋心中百般试图遗忘,却永远刻骨铭心的只有一件事情,但它却从此颠覆了我相信同类的善良真诚,影响着我一生对人性的判断,数十年午夜梦回时苦苦纠结,永远潜伏在心底难愈的伤痛:

因为妈妈的心灵手巧,因为妈妈对子女的舐犊情深,因为妈妈着装的新颖风韵,因为妈妈要求子女的诚信礼义,还因为妈妈和我与众不同的名字,或者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混乱原因,某些心怀叵测的嫉恨:在距8.18仅仅一周的8.25,爸爸被赶出作战部党委会之后数日,大院中的一伙儿少年,不知在谁人的策划指使下,良善泯灭、天性黯然的效仿红卫兵在社会上的抄家行动,选择一个爸爸妈妈和我们都不在家的时间,挥舞着皮带与木棍,成群结队气势汹汹的闯进了我们的家,当时家中只有残疾的年轻小姨和年幼的小妹,认不得这群孩子姓甚名谁,已经吓得簌簌发抖;他们在只有营具陈设的简单家中翻箱倒柜,竭尽所能的破坏摧毁着一切,撕毁了爸爸妈妈的照片,撕碎了在外语学校学习的二妹所有的外文书籍;偷走了姥姥留给妈妈的珍贵首饰,当面抢走了小弟小妹的糖果零食,之后的几天还在弟妹面前无耻的炫耀!

至今我不知道参与者的具体人数与姓名,但是我永远不能理解与原谅!我始终相信这是一次针对爸爸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打击,它不同于红卫兵满腔革命热情被误导的蜂拥抄捡当时已经定性“地富反坏右”们的行动;在中央军委统帅部的家属住宅区内,没有上级指示的故意煽动孩子们去做“亲者痛、仇者快”、“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事情,而自己躲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身后,这才是真正心理扭曲、本性阴暗的小人行为!

一场动乱,将人性中的善良淳朴尽竭消弭,却淋漓尽致地彰显残忍暴戾的喋血恶毒……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尽管年代黑白颠倒,历史车轮失控,人性充分显示出劣根,但是同一个大院相濡以沫成长的兄弟姐妹间,需要怎样的仇恨与怨忿才能做得出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疯狂举动?我不知道走到今天的已知天命、度过甲子的这些孩子们,他们将怎样评判自己的曾经?但我知道只有将屈辱深深埋在心底,竭尽全力让自己生活的恬淡安适才是最好的回答!

并从此而将直至穷我一生,从心底鄙视那些无能在外面的天地建功立业,只能欺负妇孺小儿的所谓“窝里斗”男人!民间戏称:“门里虎”。


我的地安门大院

原来的总参第六门诊部


走过最黯然的时刻后,我们迁入在这个大院中的第四个家:一号楼二单元四楼东侧,也就是俗称的“将军楼”,与孙建军孙莎莎家对门;而那时,我已经带着深埋心底的伤痛离开北京,开始自己漂泊几十年的漫漫军旅。


我的地安门大院

我的地安门大院


我们家在地安门大院一直居住到“9.13”之后,随整个总参作战部全迁红山口。

流年似水,岁月如梭;带着难忘的童年欢乐与难愈的创痕,我们走过漫漫人生的春夏秋冬;重新站在地安门大院的我们姐妹兄弟,坚毅而平静:我与小妹作为职业军人在军队的医药岗位上成长为师团级的主治军医与主管药师,二妹作为代表祖国派驻的外交官,如今还工作在异国的土地;唯一的弟弟早已经是公安战线的高级警监;我们各自用自己的自强自立自勉自爱,不断完善着自己的人生。

而我们家族的第三代中:三姐妹的三个孩子前赴后继的纷纷飞出国门,比肩翱翔在寰宇不同的洲界,而今已经陆续回报给祖国和父母四个硕士、一个在读博士的成绩;而双胞胎的两个嫡孙,正在茁壮成长……


我的地安门大院


一座地安门大院,十几年的生活之路,记录了我的童年少年,有我四个不断搬迁居住的家,它们见证着爸爸兢兢业业工作的轨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洗雪强加于我们的耻辱,给我们留下的回忆源远流长;无论是快乐,无论是忧伤,无论是童年,无论是少年,如今,都已留给身后长长的脚印,悠悠往事已经遥遥随风……

从军在外的每年回京,我都要独自漫步,从天安门到地安门,一步步慢慢丈量;天安门、南长街、女一中(现在的161中学)、西华门、北长街、故宫角楼、护城河、三座门、北海、景山、西板桥、景山后街、少年宫、地安门大院、地安门大街、后门桥、金锭桥、什刹海、荷花市场、鼓楼……

在这条北京的中轴线上,点缀了太多太多点点滴滴的童年少年的无尽花絮,构成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幅风景水墨长卷丹青!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我爱你!我成长的地安门大院!


我的地安门大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红卫兵   大院   门诊部   总参   作战   单元   童年   姐妹   爸爸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