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阿朱微微一笑,说道:“是啊,我原该高兴。”

萧峰见她笑得十分勉强,说道:“今晚杀了此人之后,咱们即行北上,到雁门关外驰马打猎、牧牛放羊,再也不踏进关内一步了。”

——《天龙八部·塞上牛羊空许约》

雁门关作为国人熟知的地名,不仅源于耳熟能详的武侠故事,在历史上,雁门关作为沟通中原和蒙古高原的重要隘口,更是农业文化和游牧族草原部落文化相互冲突的焦点。

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宋明雁门关

今天雁门关已被开发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人往来如织,或感怀于杨门忠烈,或惊叹于双峰斗绝。其实,今天的雁门关始建于北宋年间,现存雁门关的主体-城垣和两厢长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所构筑,尔后又迭经复修。

那么更早的雁门关、雁门山在哪里?

本文将介绍雁门山、雁门关的历史沿革,考证可能会比较枯燥,看官如不耐烦,可直接跳至文末的小结。

一、古代人认为的雁门山在哪?

二、今天的雁门山名称什么时候形成?

三、雁门关古关——西陉关

四、雁门关的东移

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古雁门山周围地形

一、古代人认为的雁门山在哪?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查阅当时的文献。,成书于春秋战国间《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便已经出现了雁门之名。

《北山经》:敦水东流注于雁门之水。

《北次二经》: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

《北次三经》:碣石北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

《海内西经》: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查阅《水经·纍水注》,结合考古发现不难推断,敦水就是今天的白登河(见上图),源出山西阳高县南,东北流入天镇境注入南洋河(雁门水南源)。

修水即今东洋河,出于西北塞外,东南流注雁门水北源(见上图)。

碣石,据《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常山九门县有“碣石山”,当在今河北藁城县境,北距高柳(今阳高县)北约以五百里计,庶几吻合。

以上文献说明,雁门山、雁门水的名字,至迟在春秋末战国初就有了。

北魏时郦道元依然知道雁门山、雁门水的具体名称。雁门山即今阳高县北的云门山,雁门水即今洋河。

至战国中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北方的林胡、楼烦和东胡,在那里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个郡。雁门郡的命名,自然是取义于郡境高柳北的雁门山。

名将李牧抗击匈奴的战争即发生在古雁门山下。

战国末年,秦灭赵,秦国乃于原赵国的雁门郡高柳县地重新设置代郡。

二、今天的雁门山名称什么时候形成?

今天雁门关所在的雁门山古称勾注山。

据《战国策·燕策一》,张仪为秦破纵连横时对燕王说:

“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

赵襄子约饮代王于勾注塞,在公元前473年;张仪说燕王,在公元前311年。诚然所谓张仪说辞有拟托之嫌,但《吕氏春秋·有始览》也已有“勾注塞”为天下九塞之一的记载。

这都说明勾注塞至迟在战国时已为人知了。

秦、西汉时的雁门郡郡治设在了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与高柳直线距离120公里。雁门郡与太原郡的南界应该就是今天的雁门山(古勾注山)。

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秦-西汉雁门郡

秦汉以降,代郡治城尽管由高柳东迁代国故城代(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但高柳仍属代郡,在政治地缘上与雁门郡全然无干了。

东汉永初年间,由于匈奴在北方叛乱,雁门郡治所更向南迁移至阴馆县(山西朔州东南夏关城遗址)。

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东汉雁门郡的迁移

此时雁门郡的南界已南逾勾注山(今雁门山)。

三国曹魏时,雁门郡治更由朔州阴馆城移至代县西南之广武故城。

但到北魏郦道元时期,阳高之云门山仍称雁门山。

隋开皇五年,今代县改名雁门县,似可以说勾注山称名雁门山当在隋唐之际。

三、雁门关古关——勾注塞、西陉关

《元和郡县图志》引用晋咸宁元年句注碑曰:

“盖北方之险,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 阻,所以分别内外也。”

《河东记》:

“句注以山形句转水势流注而名,亦曰陉岭,自雁门以南,谓之陉南,以北谓之陉北。”

《唐书·地理志》:

“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 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晋代以后,魏太祖天兴四年(401),先有“西陉”之称。

魏明元帝泰常四年(419),“雁门关”之名就见于正式记载了。

隋唐时期,复作“西陉”或“西陉关"。

说话回来,这个雁门关,虽然最初称作“勾注塞”,后来先后又易称“雁门阻险”、“雁门塞”、“西陉”、“西陉关”、“雁门关”,其位置却始终如初。

90年代,靳生禾、谢鸿喜教授,在白草口乡和太和岭乡之间的分水岭上发现当地习称“铁裹门”的山口,即古雁门关遗址。

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铁门裹

铁裹门海拔1625米;石质地貌,鞍部地形;人工凿开一条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米、东西长50米的巨大壑口。

壑口底部有石块平铺成路,有弧形砖,当系门洞遗物;东西两边,山路下延,古道痕迹明显。

铁裹门南面山岭上,延伸200米为人工修治过的平台,有战国绳纹瓦及汉以来诸多遗物,铁裹门南百米处一平台地形上,有一人工圆锥形堆积物,直径底25米,高10米,砖瓦残片狼藉。附近赵村杜补全老人说,这圆锥形“祖先传说叫古坟,埋了死人,里面有宝.…铁裹门是孔子年代修的,走过车,叫车道渠”。

四、雁门关的东移

时至宋辽对峙时期,雁门关虽然仍不出勾注山范围,位置却有了移徙。

《宋史·杨业传》记载,太平兴国间,杨业(就是小说中的老令公杨基业)守代州: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这个雁门(关),既与“西陉”异地,显然已不在原来的地方。我们从近年于雁门关外发现的成批防御胡骑的宋军铁葵藜看,知道当今雁门关即始于宋、重建于明的雁门关。

消逝的古城——历史上的三座雁门关

雁门关的东迁

总之,春秋至魏晋时期,雁门山、雁门水指的是今天山西阳高县的云门山、洋河。

今天的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关隘称勾注塞、雁门塞、西陉关。

今日的雁门关是宋金以来的雁门东关,或称东陉关;魏晋隋唐的雁门关当指今雁门关西南的铁门裹遗址。


萧峰缓缓回头,见到石壁旁一株花树,耳中似乎听到了阿泊当年躲在身后的声音:“我在这里已等了你五日五夜,我只怕你不能来。你……你果然来了,谢谢老天爷保祜,你终于安好无恙。”——《天龙八部》

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背景设定在宋辽之际,如果萧峰当年不急着复仇,恐怕已经和阿朱逍遥于今日的雁门关外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雁门关   修水   云门   契丹   朔州   阳高县   碣石   关外   山西   战国   古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