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元上都遗址

在长城以北的元上都遗址是由忽必烈命刘秉忠于1256年设计的。遗址包括了忽必烈建造的传奇都城的遗迹,面积超过2.5万公顷。该遗址展示了一次对蒙古游牧民族与汉文化进行融合的独一无二的尝试。忽必烈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元朝,并在此基础上在整个亚洲范围内拓宽其疆域。在此发生的宗教辩论使得藏传佛教在东北亚得以传播,以至于今天这种宗教文化的传统依然被许多地方所沿袭。该遗址的设计基于中国背山面水的风水传统。这一遗址以都城的遗迹为特色,这些遗迹包括了塔、宫殿、古墓、游牧民族的营地和铁幡竿渠(Tiefan’gang Canal)及其他水利工程。2012年,元上都遗址(Site of Xanadu)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附近,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元上都曾是中国元代的都城。元代有两个首都,上都和大都。上都,又称为夏都,上京,滦京。大都,又称冬都,即现在的北京。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金莲川草原

探访元上都遗址

金莲川草原

忽必烈(Kublai Khan , 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孙,元朝的创建者。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并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天的北京)。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一个都城(1263—1273年),后来是元朝的夏都(1274—1364年)。元上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元上都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探访元上都遗址

忽必烈雕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据文献记载,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56年修建的,建城时汇集了国内外能工巧匠,后又经数十年扩建而成。元上都曾为元朝第一个都城和夏都。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意,命刘秉忠“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刘秉忠勘址金莲川大城背靠山峦,南临滦河,历时三年建成,初名“开平”,是一座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城,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1263年,这座都城经扩建改造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设上都总管府。次年,改燕京为中都。1267年,又在中都东北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自此,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明德门遗址,明德门是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于皇城的正南门,地处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

探访元上都遗址

皇城明德门指示碑

元上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其中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与皇城呈“回”字形。宫城是皇帝朝政和起居的活动空间,位于皇城中部偏北处,与皇城构成“回”字形格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542米,南北长605米,面积约32公顷。全城共设3门,南为御天门,门外筑有瓮城;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城北不设门,在宫城北墙建阙式建筑(穆清阁),与宫城正中的方形台基(大安阁)和御天门共同构成宫城的中轴线,其余建筑随形就势分布,可见诸于史记记载的殿阁名称有水晶殿、洪禧殿、香殿、万安阁、统天阁等。宫城四隅建有角楼。

探访元上都遗址

宫城指示碑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宫城御天门指示碑

在宫城中央偏北,有一小山似的方形建筑台基,为大安阁遗址。在宫城内北部,有一“阙式”建筑遗址,其台基与城墙等高,台基上各色琉璃瓦残片遍地,柱础历历,为穆清阁址。在宫城内,目前已发现的宫殿遗址有30余处。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街道布局整齐对称,多官署建筑。宫城的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元朝皇帝举行重大朝政活动的地方,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元朝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登基之外,还有五位皇帝在这里登基,忽必烈曾经在这里接见马可·波罗和接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历史事件。

探访元上都遗址

宫城大安阁遗址指示碑

探访元上都遗址

大安阁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大安阁出土龙柱

皇城位于外城的东南部,大致呈方形,每边长1400余米,墙体两侧用石块包砌,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和蹬城的踏道。皇城环卫宫城四周,城墙用石块包镶,道路整齐,井然有序,为官署府邸所在区域,东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

探访元上都遗址

皇城道路系统指示碑

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两面,由皇城的东、南两墙延伸修筑而成,平面呈方形,周长8800余米,全都用黄土夯筑。北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仓廪所在。城外是集市贸易场所,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

元上都遗址核心区25131公顷,缓冲区150722公顷。核心区域是规模宏大的城市遗址以及墓葬群。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城墙、瓮城、城门和大型建筑基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作为元王朝的重要都城,其军事防御体系十分完备,在城外四周的山头上,一般都建有预警的烽火台。外城墙外四周挖有宽约26米的护城河,并筑有石堤护坡,以防坍塌。

元上都遗址是一个以文化融合为特征的草原之都,见证了亚洲北部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相互同化。该城市遗址展示了一种表明两个民族融合的城市规划模式。通过蒙汉思想和制度的结合,元朝得以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当时已知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元上都遗址是一个涉及不同民族社区的综合城市规划的独特例证。铁幡竿渠是元上都完整的防洪设施,为保护这座城市而进行大型水利工程的证据。元上都遗址的位置和环境及其城市模式表明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共存融合,形成了一个城市布局的杰出范例,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13世纪,元上都举办了佛教和道教(Buddhism and Taoism)之间的大辩论,导致藏传佛教在东北亚地区传播。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农民起义军由大同直趋上都,纵兵焚掠,使得经百年陆续建成的上都宫殿被毁,逐渐荒废成为废墟。元上都被焚毁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设开平府,不久废府设卫。宣德五年(1430年)迁开平卫于独石口城(河北赤城县北)后,上都这座城市就被彻底废弃了。现在被草原覆盖的大型考古遗址保留了13世纪和14世纪建造和使用的整个城市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被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包围着,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

元上都遗址被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包围着,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具有游牧文化传统的草原都城。元上都是皇帝用来驻夏的夏都,在总体布局上既体现了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点,也有中原地区传统的都市布局观念,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杰出代表。在元代近百年的历史中,元上都一直都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参考文献

http://whc.unesco.org/

孙克勤,孙博,2020,世界遗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遗址   都城   开平   皇城   官署   元朝   大安   金莲   草原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