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日常门诊有不少病人会问到:“大夫,我平时在饮食方面很注意,本身脾胃就不好,几乎不怎么吃凉的,但是舌苔白而且舌边有齿痕,这说明体内有湿气吗?体内的湿气从哪里来?”相信诸如这样的问题,对于每一名从事多年临床诊疗的中医大夫来说都会遇到。

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张东明医生认为,湿气可分为内湿和外湿,内生之湿,主要来自于饮食方面。比如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之物,也或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饥饱失常,导致脾胃耗损,使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久而久之生成湿邪。外湿常由于居处潮湿、衣湿裹身、长期从事水中作业。此外,还有外感风寒未能引起重视导致寒邪直入脏腑深处,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湿气侵犯人体造成诸多症状表现。

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那么湿气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主要有:大便溏稀、粘马桶且黏腻、周身乏力、少气懒言、黑眼圈、口气重、阴囊潮湿、舌苔白腻厚且舌边有齿痕、腹胀不易消化、头发油腻、面部油腻、腹部肥胖。

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1、食疗驱寒,养护脾胃。在寒冷的冬季生姜绝对可以说是驱寒的好帮手。生姜辛、微温,善于清理经络脏腑中的阴浊之气,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将生姜切片,搭配适量红糖煮十余分钟,每天坚持晨起后煎煮饮用,对于脾胃健康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2、清淡饮食,避免寒凉。过食肥甘厚腻之物也易生湿,过食生冷会增加脾胃负担,久而久之使脾胃寒凉,导致寒湿内生。因此,湿气重的人需要清淡饮食,寒温适宜。脾胃不适的人,可饮用温开水。

  3、中药调理,标本兼顾。脾虚湿盛的人群,可通过中医药全面调理。大夫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病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根据患者病证辨证遣方用药,从根本上驱除体内寒湿。

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张东明医生是京城火神派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诊疗40余年。他认为,治病便是治中气。所谓中气,就是中焦脾胃之气,为人体的后天之气,需要依靠饮食源源不断转化而来。生成的中气又作用于脾胃等脏腑,对食物的运化、升清降浊等发挥作用。中医无论诊治任何病证,都应从中气入手。通过中医药调理,一定要保证好病人吃饭、睡眠以及二便,这是任何人的生理健康自然规律。他强调,人之有生,先有中气,后有四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无论何病,中气尚存,人即不病。中气渐复,病即能愈。

京城老中医张东明:脾虚可能是中气不足,补脾调中气乃为关键

  此外,清末民初中医学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也有对于人体中气的阐述:“人有生命,因人身有造化的中气。中气既亡,所以死也。吾人身体轻健,眠食甘美,精神活泼,便是中气充足之象征。病人将死之前,必欲大便与恶心欲吐,便是上下脱离,中气将亡之象征。无病之人,精神短少,眠食不甘”便是气不足之象征。以上阐述内容足以说明人体中气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中气   舌苔   寒凉   京城   脏腑   湿气   脾胃   生姜   中医   人体   饮食   关键   张东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