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头条带你乐享河北# #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融融春日里,惠风和畅、生意盎然;一年清明时,万物生长、四野明净。在中国传统“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中, 清明节显得尤为特殊, 是唯一一个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属性的日子。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本是农事节气,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农事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种菜,有吃有卖”“清明播谷,小满栽秧”等等。那么,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的呢?这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外两个节日——上巳和寒食有关。

上巳节, 指三月上旬巳日,主要风俗就是踏青、祓禊。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洗濯去垢,消除不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并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如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记的便是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他和谢安、孙绰等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溪水边曲水流觞、宴饮集会的场景。唐朝时,上巳节成为非常隆重的节日,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纷纷踊跃来到水边饮宴郊游,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便描述了上巳节的盛况。

【相关文物】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 元代

故宫博物院藏

《临兰亭序》卷,元,赵孟頫书,绢本,行书,纵27.4厘米,横102厘米,28行,324字。
  此卷原在赵孟頫“定武兰亭”十六跋后,之后被人分割,另装在南宋翻刻兰亭拓本后面。赵孟頫一生对《兰亭序》极为推重,曾反复临写。此件是其晚年所临,点画刻意精心,行笔端稳清劲。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主要民俗是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寒食,就是不生火做饭,关于它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与介子推被焚而死有关。范晔在《后汉书·周举列传》中提到:“太原一郡, 旧俗以介子推焚骸, 有龙忌之禁, 至其亡月, 咸言神灵不乐举火, 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 莫敢烟爨。”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季春气候干燥,为防止火灾发生,便将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

由于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常常重叠,而寒食节和清明节又紧紧相连。所以,三个节日在唐代便已基本融合在一起,清明节逐渐继承和包涵了另外两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细节上的差异,总体来说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共同而基本的礼俗主题。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也能从一众古代文物中赏“春”,了解古人游赏遣玩的春日意兴。


1、踏青

古时又称探春、寻春,“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期间正是春意盎然、万物萌动之时,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相关文物】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清陈卓江村春色图轴(部分图)清代

河北博物院藏


《清陈卓江村春色图轴》,纵217.2厘米,横106.2厘米。构图高远,山石施小青绿晕染,楼阁界画工细,颇有宋人遗风。


2、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相关文物】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战国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纹饰展开图


豆是古代盛放调味品的食器和礼器。这件盖豆的器表饰有4层图案,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纹饰繁密,形象鲜活。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二层楼台上是饮酒的贵族,楼下有演奏钟磬的乐伎,楼外有射雁的猎手,大雁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已中箭跌落。豆的腹部是狩猎图,猎人们有的手持刀剑刺杀野兽,有的操着长矛奋力追逐,有的乔装成动物正在格斗,场面丰富、人物众多。


3、投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一种投掷游戏,盛于唐朝。和射箭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具体操作形式是以壶口作标的,在一定的距离间投箭,投中多的为胜。而清明节又有插柳的习俗,一些地方会用投壶插柳的游戏方式防扰辟邪。

【相关文物】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 战国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出土于战国中山国国君 的墓葬中。造型独特,器表布满盘曲环绕的蟠螭纹和细雷纹,中腰部位有一道宽带纹,宽带纹上方两侧各有一只兽面衔环铺首。器足为三只周身刻卷云纹的犀牛,昂首张目,用力撑起筒身;犀牛与筒身的焊接严丝合缝,显示出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专家推测,这件器物有可能就是“宴投”时的投壶。


4、放风筝

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古代被称为“纸鸢”“纸鹞”“鹞子”等。古人认为清明时节的风最适合放风筝,《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会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写在上面,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相关文物】

清明时节寄情怀 赏春踏青话文物

纸制鲇鱼风筝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纸制鲇鱼风筝,高114厘米,宽80厘米。风筝的主图案为祝寿寓意的“海屋添筹”:中心是天坛,坛内一小屋,意为海屋,内有装着筹码的小瓶;天坛周围有8只翩翩起舞的仙鹤,均口衔筹码,欲置海屋中。风筝的辅助图案为彩绘海水江牙图。风筝的鱼眼可以活动,顶端长而曲的鱼须可以随风飘舞。画面色差对比强烈,充满了热烈欢快的气氛。


5、扫墓祭祖

“燃香奠酒祭先祖,纸灰化蝶泪满盈”,扫墓祭祖,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习俗。到了唐朝,朝廷下诏定扫墓为“五礼”之一,寄托着中华民族礼敬祖先的礼俗观念。

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伤感,又有欢乐赏春的喜悦,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让我们牢记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热情地讴歌春天、拥抱自然;感恩父母、缅怀先烈,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节日习俗的清明节过的更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兰亭   文物   清明   宴乐   河北   水边   清明节   习俗   时节   风筝   节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