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看谁都不顺眼,遇见什么事都想指手画脚。结果呢?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

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你的修行不够。


你看到的世界,是内心的折射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

有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某天,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

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时,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笑。

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

但是相比之下,到底是谁输了呢?

心里有佛,看谁都似佛。那些处处贬低别人、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是否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我们会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那些总说别人“物质”的人,自己可能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

而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内心。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成熟的人,尊重差异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间万物的多面性,便越能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差异性。

正所谓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却不妨碍彼此之间互相欣赏。

北宋两大名相都有此胸襟。

司马光,保守派。王安石,改革派。

两人互为政敌,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主张荒谬至极。

司马光落魄时,皇帝让王安石评价司马光,王安石对其人品、能力、才学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司马光因此得以全身安然而退。

后来,王安石遭到弹劾时,皇帝寻问司马光建议,他恳切地说:“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后人将他俩的这段渊源美誉为“君子之争”。

有利益之争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况在生活中,看不惯的大多是无关紧要之人呢?

世间千姿百态,人人生而不同,用自己的标准去找别人的答案,永远是零分的结局。

高层次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去插手别人的人生。

正如作家亦舒说的那句话:

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做人最忌讳的,莫过于自以为是,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的生活放在自己的天秤上称重。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最高级的修养,是看什么都顺眼

《论语》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因为认同人品,不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

我尊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的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这就是君子的做人原则。

生活中,人人都不同。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对于别人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因别人的过失而染污自己的心灵。

真正成熟的人,心中充满的是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好的东西,眼里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事物,再也没有那些恼人的是是非非。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在江苏无锡梅园题过一首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如诗中所言:为人处世应当高瞻远瞩,稳重低调,多份包容留有余地。

当你眼光长远了,心中就会宽广,看到的风景自然就多了,对待万事万物的心境也会平和许多。

人生在世,成大事者,必有度事之量,亦有容人之心。

来源:国学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零分   梅园   顺眼   和而不同   箩筐   君子   万物   内心   成熟   心中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