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养生是如何结缘的

我与养生是如何结缘的

  26岁的时候,我就已经有养生的意识了,不在乎别人说我活得像一个老年人,一天净关心穴位按摩,艾灸养生,中草药的什么的。

  但是像我这样二十几岁就开始有养生意识的人,大概不多吧,当然除了那些中医世家,学医专业的学生们,她们应该也是有很强的养生意识的。

  这些年养生下来,体会是,感觉养生和阅读很像,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看到效果,短时间之内都不会有太明显的体会感受,这大概也是因为,很年轻人不注意养生的根源吧,阅读,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阅读在短时间之内可以让人感觉享受,愉悦,而养生,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明显成效体验,而人的本性就是更喜欢关注眼前的事,有远见也是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和理性的推演才能有的,而人本性本身就是更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圈的。

  当然也不乏有一部分年轻人对中医养生有特别的兴趣,就像我,我就特别好奇,为什么那些草药可以治病,为什么积食了,这样一顿操作按摩就舒服了,可以不用吃药,这些触动就让我对中医和养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中医太博大精深,太过于深奥,自学也没有收获太多东西,而养生则简单很多,它就像是一个帘子,撩起来就可以看见,中医就像一个高大的红门,很难入进去,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悟性,深入的长期研究,你才才能进去。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用在阅读和养生上是再适合不过了。

  我从小就体弱,妈妈也喜欢养生之道,我上高中的时候就会做一些知道的各种笔记,读书的,养生的都写,那时候,资源比较匮乏,互联网才刚刚崛起,有个qq就已经是很前卫的人了,很多知识只能通过《读者》之类的杂志来获取。

  我又是那种特别害怕进医院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一进医院就有恐惧感,所以就平常多注意,小问题一般尽量不去医院,可能也是我们南方的中医氛围比较好,加上又在农村,小时候伤风感冒,我家里都会备一些常用干的中草药,有自己去山上采摘的,有买的,比如青蒿,艾叶,车前草,蒲公英,折耳根等等,很多家庭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一些中草药的常用草药常识,像青蒿去火,折耳根止咳,这些常用草药的用途,连菜市场都常年有草药卖,都是她们自己上山采的。

我与养生是如何结缘的


我与养生是如何结缘的


我与养生是如何结缘的

  小时候,我们这边过传统节日氛围浓厚,清明的时候,会做清明粑粑吃,端午节,中秋,冬至,都会有很浓的过节味,冬至还会炖一锅补药,全家人吃一天,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尤其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过节的氛围也越来越淡,那时候过节,就是好玩,吃好吃的,所以总是心心念念,盼着念着,现在只要想吃,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到,只要你想,每天都可以像过节一样,自然节味就没有了味道,因为盼和念,就是最让人可以体会珍贵和美好的感觉。

  这些年,我除了看牙,吃中药调理,基本上不去医院,不说完全是养生的功劳,毕竟人年轻,不容易生病的,但是肯定还是有一些关系的,比如说,我多年的早睡习惯,11点之前睡觉,有几年都是10刚过就睡了,说实话,敲经也没有每天敲,陆陆续续吧,艾灸,自配养生茶什么的,一个人在家练八段锦……

  真的,养生就像阅读,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发现受益匪浅。

  

  所以我提倡:养生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多少知道一些,总比不知道得好,因为你知道就会警醒自己,那么,那么些因为熬夜猝死的年轻生命就会大大的减少,而不是用我们旺盛的青春去透支我们的生命力。

 

  我是非常希望中医,可纳入我们以后的课程表的,让每个中国人从小就传承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的孩子,很多初中都不一定知道中医为何物吧?

  我自学中医也是陆陆续续,毕竟还要为生存操心嘛,只能说,我扔掉一些社交,出去玩,打牌玩游戏的时间,用来做我喜欢和想做的事,直到现在,我不会打任何牌,也不会玩游戏,手机电脑上都没有安装任何游戏。

  或许我是那种比较贪心的人,别人给我用模板,我都会私底下重新做一遍,以前做ae的时候,很流行用模板,但是我经常用过,空了都要把它全部拆分一下,然后按照自己理解的重新组装一遍,总觉得这样才踏实,总是感觉多学一些东西,就多一份踏实和归属感。哎,我也真够强迫症的,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找累吗,哈哈所以穴位按摩,我半信半疑,我会去多次检测,肯定地看到效果,我才会用,要不然我就自己折腾,研究怎样才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我可能是有用不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艾灸   青蒿   耳根   中草药   草药   氛围   中医   感觉   医院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