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子涧中觅古迹-

群山环抱的禾子涧村隶属于昌平区流村镇,是京西北一个在传说中发展起来的古村落。禾子涧村前的那条山间公路叫禾子涧路,路边有一处观景平台——北齐岭观景台。北齐岭又称北祁岭、北西岭,我觉得北齐岭这个名称更贴切,因为海拔上千米的山岭上残留着北齐长城遗迹。北齐长城是万里长城北京段最古老的长城,修筑于公元550年至577年。

一段古长城,一个古村落,禾子涧所在的大西山,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故事。

禾子涧中觅古迹

北齐岭观景台 摄影:岳强

村边山上有古长城

有资料显示,这段北齐长城遗迹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秦统一六国后,大规模构筑长城防御体系,这段长城被重修。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等入侵,多次下令修筑长城,工程规模仅次于秦,北齐岭长城再度重修。现在,北齐岭上的长城遗迹,便是这个时期留下的。

镌刻着“北齐岭观景台”字样的石头旁边,有两块低矮的白底绿字的方形石碑,一块上面的文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明前长城流村南段”。另一块上面的文字以《明前长城流村南段》为题,对这段古长城进行了简要介绍。内容如下:“位于流村镇域内,呈南北走向,沿山脊而建,南端接门头沟境,北端接明长城流村镇段。其西侧分别有禾子涧村、老峪沟村和马刨泉村,其东侧有溜石港村。此段长城大约修筑于北齐时期(550—577),全长23.5千米,其中三分之二有墙体遗存,三分之一为山险。因其建筑年代较早,墙体遗迹呈垄状依附在山脊上,皆为就近毛石堆砌。此点名北齐岭,禾子涧路从这里经过并与这道长城形成十字交叉,在山口两侧可见明显的墙体遗存分别向两边延伸,是北齐长城较长的一段遗存。”

观景台边缘修建有长城造型的墙垛,象征性地将平台与山涧隔开。一位穿登山鞋、冲锋衣,背双肩背包、手持登山杖的壮汉在背风处晒暖,看上去有点疲惫。“山上有长城吗?”我搭讪道。“这儿上去的长城早就塌了。”他说,继而又调侃道,“被孟姜女哭塌的。”他告诉我,他经常在这一带登山,对这里的每一座山都熟悉。北齐岭是个欣赏和拍摄日出、日落、云海、星空的好地方,但已经看不到北齐长城了。有的地方还有遗迹,但普通人看不出眉目,除非你是考古专家。可以看到的是明长城,禾子涧村后山上的明长城依然气势磅礴。

历朝历代频繁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长城可以御敌,却无法主宰一个王朝的兴衰。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曾对以居庸关、八达岭、古北口、喜峰口等关隘为代表的明长城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结论为:“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但明朝还是灭亡了。那么,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顾炎武说:“国法不行,人心去也。”

可见,就天下兴亡而言,人心才是最好的长城。人心在,则天下兴;人心去,则天下亡。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无不在人心得失中沉浮。

禾子涧中觅古迹

始建于清末的兴禾门 摄影:岳强

“荷子箭”代代相传

站在禾子涧村口往北边的山上看,有座突兀的山峰形似鸡冠,故名鸡冠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人在山上显眼处用石头垒成一列白色大字,内容均是当时的革命标语,在黑褐色的山峦间显得格外醒目。自从有了这些字,山名就改成了“万岁山”。

“每个字有多高呢?”我问一位穿军大衣的村民。他想了想说:“大约4米多吧。”嗯,应该有这个高度。假如字体太矮太小,站在村口根本无法看见。如果是这样,那列字便高达二三十米,对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山村来说,是一项规模不小的工程。垒字所用的石头都是就地取材,有大有小,搭配着使用。石头垒上去以后,再刷白灰。白灰被雨水冲掉几次,就重刷几次。现在,白色涂料替代了白灰。每当那列字周围的灌木和杂草长高了,遮挡了字迹,村民们就上山清理,然后刷上白色涂料,使字迹焕然一新。禾子涧村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这项工程的设计者——禾子涧小学的杨老师。他擅长书法,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

万岁山以外,村南的山坡上还有三个白色的大字——“学大寨”,垒砌年代和方法与村北的革命标语相同。山上的两条标语带着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特殊。

我一直以为禾子涧的村名应该是起源于附近的山涧之类,村民却告诉我,关于村名的故事挺多。一种说法是,北宋年间,禾子涧村所在的那片东西狭长的盆地中有一座兵营。兵营里有一位姓韩的神箭手,可以同时发射多支雕翎箭,一支为母箭,其余为子箭。他把箭囊背在身上,人称荷子箭。荷(读四声),意为背或扛,类似于荷枪实弹;子,是说雕翎箭的数量之多。辽兵一听到宋军的荷子箭,便胆战心惊,尚未开战先输了气势。荷子箭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明朝。明朝时,这里形成了村落,村名就叫荷子箭。后来,村民们依照谐音,将村名改成了禾子涧。关于禾子涧村名的由来,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说法。

对于这种说法,我将信将疑。我只知道北宋时杨家枪厉害,没听说过还有机关枪似的荷子箭。在禾子涧村一座老宅旁边,我向一位村民求证这种说法。他告诉我另外一种说法——禾子涧由核桃涧演变而来,以前山谷里到处是核桃树。村名究竟由何而来,想必也寻找不到确切答案了,但这些美好的故事给古村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石棉矿曾被日寇掠夺

禾子涧村口有一座造型别致的仿古门楼,看上去宛如古代边城的城门。

拱形门洞两边的墙体有些粗糙,像是用未经打磨的毛石垒砌而成,但经过切割,大小一致,而且缝隙勾勒整齐。门楼顶部的垛子和支撑垛子的那一长条墙体以青砖砌成,显得比下面的墙体光滑。门洞上方那三个醒目的红字——“兴禾门”被灰色的边框圈着。门洞两边各挂一个红彤彤的中国结,中间的菱形为黄色,上面写着“中国梦”三个红字,寓意我们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结的材质为塑料,里面安装有发光装置。“晚上亮的时候好看。”一位村民对我说。

这座门楼始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十八年重修。1999年6月,门楼再度重修,“兴禾门”就是这次重修时命名的。毫无疑问,兴禾门是禾子涧村的地标性建筑,过了这道门,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兴禾,兴旺发达禾子涧,这个名字取得好。”我对那位村民说。他满意地点头,看着门楼笑。“如果从空中往下看,这里的地形像一个元宝,真是宝地啊。”我说。村民却告诉我,宝地的名声也曾给禾子涧带来过磨难。

禾子涧村边有一座山,形似倒扣的铁锅,故名锅顶山。对这座奇山,清光绪《昌平州志》是这样记载的:“城西六十里禾子涧,俗称锅顶山。”而在民间,有一个传说给这座山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相传,后羿射下的九个太阳中,有一个落在了这里。但那个太阳只是受了伤,一旦箭伤痊愈,依然可能祸害人间。于是,女娲用一口锅将其扣住了。后来,扣住太阳的那个地方形成了一座山,便是锅顶山。

传说使人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传来传去,锅顶山成了宝山,宝山里自然有宝藏。这本是一个民间神话故事,不料山中确实有“宝”。1938年,一个日本商人带领一群日本兵到锅顶山找到了一种珍贵的矿产——石棉。日寇逼迫村民充当劳工,大规模开采石棉矿,并强迫村民用自家毛驴驮运矿石,加工粉碎,磨成石棉粉后运到天津,再从天津海运到日本。日寇在禾子涧开采石棉矿五年,一船又一船石棉矿粉运到了日本。现在,山上的许多石棉洞就是那时留下的。

“日寇是怎么发现石棉矿的呢?”我问。

“当年,禾子涧村和溜石港村建有日寇据点,他们消息灵通,对这一带情况很熟悉,加上勘探手段先进,找到石棉矿不费劲。”村民说。

顺便说一下,禾子涧村西北有一处号称老虎嘴的山崖,异常险峻。南口战役期间,那里曾是抗击日寇的一个战场,发生过极其惨烈的战斗。战火硝烟中,禾子涧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牺牲。

(原标题:禾子涧中觅古迹)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岳强

流程编辑:u09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明朝   北齐   日寇   门楼   长城   人心   石棉   墙体   古迹   遗迹   村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