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沧桑李婆峒

张运强

永卓李宗祠位于梯面镇西部的红山村王子山森林公园脚下,红山村土名叫李婆峒,这里有广州“九寨沟”之称。红山村是广州市最美山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是花都区首个“全国文明村”。红山村民风纯朴,风景秀丽,风景名胜有河尾寨深谷、白穆朗浅谷、石上背瀑布、铜鼓鼎公园、防空哨所旧址、油菜花节、红山新景等。这里虽说是山区,但交通顺畅,广乐高速在村内经过。


人世沧桑李婆峒——记红山村永卓李宗祠



李氏开基话起源


红山村李姓人口分布于李屋、向西屋、盘古王这三个自然村。关于红山村李氏来源,据村里的李氏族人李绍纬介绍,由于村中李氏祖传族谱失落多年,家族历史只靠老一辈人口口相传,至今只留下了些点滴的记忆。红山村先祖李永卓公是福建上杭县闽粤大始祖李火德的第十五世裔孙。李火德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客家摇篮)迁居上杭县稔田镇,后世子孙多发迹于嘉应州(今梅州地区)。因繁衍人口众多,各房裔孙四处寻找吉地发展。红山村民俗研究学者、村志主笔韩桥生也证实,红山村的李姓族人是福建上杭县闽粤始祖火德公的后裔子孙。


清初,李氏十六世祖李维尧来到花县百步梯李婆峒,当时这里一片荒凉,长满荆刺芒草,夜晚磷火闪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火”,较早来此定居的黄姓称此地为“鬼窝”。李维尧在此披荆斩棘,建起茅房后,“鬼火”渐息。因这里是李姓居民的居住地,渐渐地人们称呼此地为李屋。李维尧以理发为业,立稳脚根后,又将兄弟维瀚、维荣二人和母亲彭氏从嘉应州(梅州兴宁)迁来,并把父亲(即十五世祖李永卓)骸骨安葬于此。从此,兄弟三人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开创一番基业。随着李氏族群的不断发展壮大,房屋向西扩建,故此又叫“向西屋”,一部分族人在盘古王庙左右两边建屋居住,自然而然把这一地方叫“盘古王”。


现在红山村李族的辈份是二十一世至二十六世,繁衍后代逾千之众。这里的李氏族人除留在红山村的,还有不少分布于香港、巴拿马等地。清末明初,李姓十八世祖李子泰后裔为寻求繁衍福地,由李婆峒迁至花东镇联安村奣岺自然村定居,如今也繁衍了近200人。


红山村李姓的字辈诗为:“永维宗子万年兴,远绍清勋祖武承,华国文章光凤彩,儿孙世代获高增。”

祠堂概貌和风物


红山村李氏祠堂,是为纪念红山村开基三大房共祖李永卓而建,距今已有200多年。


祠堂前面是村道,祠堂与村道中间隔着宽阔的地堂,环境整洁舒适。祠堂后面有座小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永卓李宗祠是客家祠堂,客家祠堂最大的特点是大门成凹斗式,悬山顶。永卓李宗祠始建于咸丰八年(1858),当时为泥瓦建筑,里面供奉李氏家族祖先牌位。


后几经维修和重建,逐渐演变成广府风格,客家祠堂特色现已消失。特别是经过2012年的重建,已是红砖墙体、大理石地面、琉璃瓦。祠堂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左右各带一衬祠。祠堂的方形花岗岩檐柱、大门石门夹、虾公梁等构件,以及雀替、挑头、石狮柁墩等装饰工艺,都是仿古建筑,金柱、梁架及天面,是水泥钢筋结构,屋面改用黄色琉璃瓦。永卓李宗祠大门对联:永勿欺公;卓尔为仁。每逢清明祭祖,李氏后人都会齐集祠堂,大摆筵席。


永卓李宗祠门前50米处原来有一口古水井,在1997年特大泥洪流灾害中被淹,后来整修村道时被填平。向西屋自然村也有一口古井,目前保存完好。两处水井都是李氏族人的饮用水,井水清澈。据说,这两口古井立村时就有,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族老的记忆中,古井从未干涸过,孕育着李氏十几代后人。


在向西屋侧边的山坡上,原来有五棵参天的古枫树,树龄约有300年之久。人们在此安奉“伯公”(土地神,也称社稷之神),供村民四时拜祭。每年秋天,古枫满树红叶,甚是好看。但这五棵枫树在1962年生产队建粮仓时被砍掉了。永卓李宗祠后面,有盘古王庙遗址,据说狮岭盘古王庙的石碑源于此,目前还剩下一块残缺的石碑。


红山村是客家人群居的地方,过去,客家妇女除穿草鞋外,喜欢自制布鞋,用多层布做底,鞋头翘起,几块布片制成鞋耳,绣上花草图案,别具一格,轻易不舍得穿一回,如今这种手艺已被淘汰。客家围裙是在裙头镶一寸多阔的绣花布或彩色布,两头镶上自织的花带作系带,裙下摆中间,剪开约15公分叉口,并镶上绣花带,既美观又方便。客家妇女着上大襟衫,系上围裙,显得朴实能干,现在老年妇女仍有使用。背带是妇女背小孩的用物。面布绣以图案,在方布四角缝上一条长布带,小孩背在大人后背或胸前。至今仍沿用,但图案略有差异。


政府近年搭建的“福”地戏台,紧靠祠堂西侧,在喜庆节日,经常有文艺团体在这里表演。


古老传说有韵味


红山村为啥叫李婆峒,这里有个传说。据说是在明末清初,这一带有马、韩、黄、李等姓氏迁入。各姓先民在此开荒辟地,整治河流,发展生产,繁衍生息。随后,邓姓、罗姓、温姓、刘姓等相继从外地迁徙到此,逐渐形成一条多姓氏的山村。


村里有一妇人,人称李婆婆,她早年丧夫,膝下无儿无女。李婆婆慈眉善目,平易可亲,乐于助人。附近村庄的人有难事、烦心事,都会找她倾诉、解惑。久而久之,人们叫李婆婆居住的地方为“李婆峒”。各姓村民都视李婆婆如本族亲人,在她百年之后,人们为了纪念李婆婆,村民把她的灵位安放在盘古王庙朝拜,以示敬重。每年盘古王庙起神、还神之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十二月二十二日)和逢年过节,各姓村民都手提三牲果品、元宝蜡烛到庙朝拜。这个地名沿用了几百年。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一辈,有时还会叫这里李婆峒。


这里怎么会有盘古王庙?相传,1400多年前,梯面的李婆峒就是“南海中盘古国”的发祥地,现在,红山村仍保留有另一块缺损的盘古王石碑。

人世沧桑李婆峒——记红山村永卓李宗祠


当时在李婆峒村,李婆婆的神位安放在盘古王神庙一同拜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起神,十二月二十二日还神。在起神和还神日子里,村中男女老少都会集在神坛前(现已成宅基地) ,大摆筵席几十桌。男女老少一同拜祭,还搭台唱戏,连续三天三夜。各族姓狮队轮番表演,锣鼓喧天,十分热闹。


几百年来,无数信众顶礼膜拜,香火鼎盛。李婆峒盘古王庙虽然早就湮灭了,但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村民前去拜祭。


洪圣庙位于村河北面“庙弯”山岗上,此庙建于康熙年间,庙内供奉有“洪圣爷”等多尊菩萨。洪圣庙香火鼎盛,仅次于盘古王神庙,逢年过节,人们拜祭完盘古王神庙后,接着拜洪圣庙。此庙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现仍有断壁残垣的痕迹。明代,佛教在李婆峒较兴盛,其轮回报应等教理,在民间深有影响。

人世沧桑李婆峒——记红山村永卓李宗祠



好人留名传千古


红山村李氏最有名的莫过于为官正直又医术精湛的李金先(1697--1765)。李金先是始祖李维尧之孙,他自幼聪明,领悟力强,深得老师和族人的喜爱。康熙四十六年(1707),祖父李维尧得了一场大病,四处求医未果。李金先萌生了学医的理想,父亲欣然同意。半年后,他将中医汤头歌诀、药性赋背得滚瓜烂熟,跟随老中医临诊,足迹遍布花县、清远、从化。花县县令王敏有一次感染风寒,请李金先诊脉开方,一剂见效,二剂痊愈。王敏大嘉赞赏,后王敏家人、亲戚及同僚偶染微恙,都请李金先诊治,都药以病除,当时在县衙(今花城)名噪一时。


李金先先后在乡试、县试中也考取了好成绩。雍正十年(1732),王敏有意提携李金先,李金先任县史馆协修及乡、县试收卷官。走马上任后,李金先与同僚征搜史馆资料,走遍乡间墟市、寺院古刹、山寨名胜,访问文人学者、村中长老等,收集第一手资料,以协修之用。同时建立乡试、县试整套条例,革除旧规,卓有成效。此期间不少文人学士与李金先结识深交,李金先诊病治疾的医术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声名远播。


李金先任职期间,多次受嘉奖,并赐“馆督迎分府”匾一块,其妻也受封荫,被赐“四品夫人”。李金先为官清廉,行善积德,有良田千亩。乾隆六年(1741),李金先父亲百年归寿,为照顾家室兄弟老少及田产农事,李金先退官还乡,尽享田园之乐。还乡后,李金先不忘服务乡梓,将自己一生所学之中医医术,为四乡百姓诊病治疾。一次,十里外的一潘姓农民患急症,家人冒雨请李金先去给病人诊病。到了病人家中,李金先先给病人口服自配的中药稳住病情,然后冒雨亲自前往大山深处采药。不料在下山途中滚下山沟,刚好河水暴涨,把他冲下十多米远,后被河边一棵树挡住才幸免于难,但从此落下了跛脚。


同样行医的还有李亚行,从小跟随祖父积善行医,施惠百姓,后在县衙谋得役差之事,任花峰局局长之职,他勤政为民,深得百姓拥护。


李显文,道光十一年(1831),被赐“天朝达尊”牌匾,是地方(两广)朝廷举办的乡饮大典选举出来的大宾。清咸丰年间,红山村李氏第四代裔孙李子泰在家耕读,学业有成,考取副榜举人,位列花邑贡生。后虽未入职官场,但亦由官府委为地方士绅,在当地颇具名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上杭县   拜祭   盘古   花县   人世沧桑   宗祠   祠堂   族人   客家   山村   婆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