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着火了,有益海藻们,有助碳循环?科学家重建野火与浮游植物百年变化关系-

从最暖冬季,到最早入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近年来大众热议的话题,这一气候现象与地球生物有怎样的关联?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东艳及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为学界理解海洋浮游植物演变规律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增加了新认知。

自然界,以硅藻、甲藻等为代表的海洋浮游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据研究,海洋浮游植物每天能吸收约1亿吨二氧化碳。传统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引起海洋层化加剧,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与生物量下降,进而对全球碳循环形成影响,包括不利影响。然而,这一现象与假说在全球尺度上并不完全成立。

研究人员指出,由升温引起的次级环境效应,包括野火、热带气旋、降雨等,可能都会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因此不同纬度海洋中气候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关系存在一种不对称性。事实上,还需深入研究气候变暖诱导的次生环境效应,如何对浮游植物演变规律产生影响。

从北美洲山火到大洋洲林火,升温与陆地生态系统野火发生风险加剧,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不过,野火对浮游植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野火燃烧产生的烟尘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可通过大气沉降与河流输送进入海洋,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那么,陆上着火了,有益海藻们,有助碳循环?

陆上着火了,有益海藻们,有助碳循环?科学家重建野火与浮游植物百年变化关系

刘东艳研究团队聚焦这一学术视角,通过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及复旦大学陈颖军研究团队的合作,在野火高发的澳大利亚西北部金伯利(Kimberley)海岸采集了大量的海洋沉积物样品,建立了指示野火信号的黑炭化学指标。课题组研究这些沉积物中不同碳组分的来源,利用古生态学技术、遥感反演与观测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百年来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岸带的火灾历史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关系。

譬如,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1980年到2018年期间野火天气指数持续延长,野火燃烧物质黑炭可以通过大气与河流输入,进入海洋埋藏在沉积物中,成为指示野火强度的指标。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雨与野火,在不同气候模态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加强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而言,在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并伴随强“厄尔尼诺”的气候背景下,野火信号增强,黑炭化学指标走高,伴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显著上升;然而,在印度洋偶极子负相位与弱 “南方涛动(ENSO)”的气候背景下,野火信号减弱,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更多受到热带气旋与降水的影响。

陆上着火了,有益海藻们,有助碳循环?科学家重建野火与浮游植物百年变化关系

此项研究从气候模态变化的角度,在十年际的尺度上,指出升温次生环境效应对浮游植物演变影响的重要性。目前,尽管陆地野火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仍不完全清楚,但研究结果对科学家进一步利用全球模式,模拟预测浮游植物在未来气候变暖下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篇《自然—通讯》文章原标题为《Wildfires enhance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in tropical oceans》。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刘东艳,主要从事海洋藻类生态学研究,2008年从澳大利亚回国获中科院百人计划,2016年作为华东师大“紫江优秀青年学者”被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主持过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引用6000余次。

本文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作者:徐瑞哲 徐心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野火   生物量   植物   沉积物   黑炭   气旋   澳大利亚   陆上   海藻   有益   科学家   气候   海洋   关系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