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最近,大众商品市场的青山集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中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和镍矿提纯企业,青山集团身陷国际资本的“圈套”

3月8日,低调的温州富豪项光达和他同样低调的世界500强公司——青山集团,因为一则国际大宗商品“镍”不按常理的疯狂上涨,迅速被推上了热搜。北京时间9点伦敦商品交易所亚洲交易开盘之后,6万、7万、8万、9万、10万,不到一小时,镍价连续突破了5大整数关口,价格最高一度达到101365美元/吨,镍价的疯狂迅速让很多人目瞪口呆。

仅仅两天,伦镍价格暴涨了248%,这让中国青山控股集团持有的镍空头一度亏损约120亿美金。当日下午,港交所控股LME宣布暂停所有镍合约交易,同时取消英国时间3月8日后所有的场内场外交易,同时推迟原定于3月9日的所有镍现货交割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本次事件是针对青山控股而发起的逼空行动,通过对青山持有的即将到交割期限的03空头合约进行“逼仓”,利用俄罗斯镍不能用于交割,青山可以筹集用于交割的现货不足,拉升期货价格,使青山持有的空头头寸被迫接受巨额亏损,另有消息称青山的多头对手方意图通过这次行动,获得青山手中部分海外矿产的控制权。 

不过,在危机时刻,国储和五矿集团出手上演了一出精彩反杀,国储和五矿集团通过资源调配给青山集团送来了及时雨,在这一次国际资本联手逼空行动中,咱们青山集团反而还赚了6.67亿美元,简直是扬眉吐气。其实,真的很庆幸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件事倒退10年,国家可能都有心无力。

历史上,咱们多次在国际大宗市场被国外巨头收割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案例大家看一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盘点下历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看看你知道几件。

NO.1 株冶伦锌事件

事件:1997年

亏损金额:3天亏损14.59亿元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株洲冶炼厂,也就是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1997年3月,株洲冶炼厂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徐耀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进行透支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徐耀东并不知道,自从株冶开始做空的那一刻起,他就被国际知名期货交易商嘉能可公司盯上了,后者与其它机构联手对株冶进行全面“逼空”

事情败露前,株冶已经在市场抛售80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也不过区区30万吨

事发后,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导致株冶在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高达1.7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亿元

NO.2 中储棉事件

时间:2003年

亏损金额:6亿元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中储棉是2003年3月设立的中央企业,作为政策性公司,中储棉原本肩负着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却于当年10月起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

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巨亏近6亿元

NO.3 中航油石油期货事件

时间:2004年

亏损金额:5.5亿美元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自1997年开始由陈久霖掌舵分管。在陈久霖接手管理之后的六年间,中航油在新加坡上市,并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净资产从16.8万美元增至1.28亿美元。中国进口航油几乎100%来自中航油的海外收购,由于贸易额巨大,中航油于2002年开始进行石油期权交易。

刚开始中航油只是赚取期权交易中间商的佣金,不涉及投资风险。但这并不能满足于中航油的野心,于是中航油很快就开始尝试投机性石油期权交易。2003年二季度,中航油预测石油价格将上涨,因此买入到期时间为第三季度的看涨期权来防止采购成本的增加,同时卖出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结果油价果真如预期上涨,中航油因持有看涨期权,成功以较低价格采购石油,同时卖出的看跌期权到期没有被行权,赚取了一笔权利金。双重收益的加持下,陈久霖尝到了期权投机性交易的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

到甜头的公司负责人判断油价将在2004年后逐步下跌,所以大量卖出石油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结果市场走向未符合预期,油价上涨,损失580万美元。

该公司没有选择及时止损,而是通过挪盘方式,即卖出更多执行价更高的看涨期权获得期权费弥补亏损,同时延期看跌期权不断扩大风险敞口,在此过程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经纪商日本三井、美国高盛等先是给予保证金优惠,同时允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挪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达5000多万桶,超过了国内3年的航油用量。

随着油价不断上涨,亏损迅速扩大,最终,在2004年11月,高盛、巴克莱等国际投行联合逼仓,经纪商也同时提高保证金要求,两项因素叠加,中航油在新加坡申请停牌,第二天公告显示已经亏损3.9亿美元,潜亏1.6亿美元,合计5.5亿美元,创下了新加坡自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严重的金融丑闻。并且,在11.30 中航油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

NO.4 国储铜刘其兵事件

时间:2005年

亏损金额:9.2亿人民币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中国是全球铜的第一大消费国,拥有无可匹敌的消费量,照理中国市场打个喷嚏全球铜业都要来个地震。但是代表国家物资战略储备的国储中心却曾因管理不善,在国际铜期货市场上因为过度投机而被国际基金全面狙击,折戟沉沙、损失惨重。

故事源于2003年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因此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即将步入下跌时期。而这些预测背后,隐藏的却是一场针对中国国储局的多空之战。

时任国储调节中心处长的刘其兵对这些预测深信不疑,他通过LME场内交易员在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100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事实上,刘其兵的举动一直受到由斯迈尔金属公司、瑞富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等国际基金组织的密切关注,时机一到,基金公司终于按耐不住,联手发起了对国储仓位的逼空之战

面对国际基金咄咄逼人的“逼空”态势,刘其兵突然神秘失踪,背水一战的国储局只好匆忙接招。从2005年11月开始,国储官员竭尽所能为空头造势。从宣称拥有130万吨的铜储备量,到连续四周在国内现货市场上通过拍卖抛出两万吨现货意图平抑价格,此前行事极为低调的国储局一反常态。然而事与愿违,他们的高调转变被市场解读为心虚,反而刺激着国际铜价进一步上涨。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铜价持续疯长,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致使国储局损失折合人民币 9.2亿元

NO.5 中盛粮油事件

时间:2005年

亏损金额:1.3亿港币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2005年2月底到4月期间,CBOT豆油期货一路走强,而内地大豆油现货价格却出现下跌。这一背离使得中盛粮油套期保值不但失去作用,而且在期货和现货市场都出现亏损。

据判断,每手亏损1700美元左右,按亏损超过1.3亿港币计算,中盛粮油在CBOT至少抛空了1万手左右豆油期货,大约27.2万吨。

不过有分析师认为,中盛粮油是因为投机而出现亏损,并不是其所说的在套期保值中亏损

NO.6 东航、国航、中国远洋巨亏事件

时间:2008年

亏损金额:40亿元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2003年,东航开始通过场外市场与多家投行和外资银行签订一系列价格不同的结构性期权合约来进行航油的套期保值。在油价持续上涨之时,其收益可观,直到2008年6月份之前,其燃油套期保值业务头寸一直都有盈利。据了解,2007年,东航航油套保收益达到投资收益的62.23%。2008年,出于对油价较乐观的估计,东航扩大了航油套保的规模。

然而,2008年7月受多方面不利消息影响,油价一路暴跌。与此对应,国际航协统计全球航空煤油平均销售价格下降35 %。油价的下跌必然导致航空公司燃油套保头寸亏损,在航油及燃油套期保值公允价值方面已分别损失62亿元、31亿元中国远洋所持的FFA(远期运费协议)也出现约40亿元的浮亏。此事惊动了国资委,并联合多部委对央企套保进行排查。

NO.7 中信泰富外汇变种掉期合约巨亏事件

时间:2008年

亏损金额:126.62亿港元

史上7大“青山集团事件”!株冶亏损14.59亿元,中国远洋40亿元

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背景是澳元在当时十分强势,并且短期内预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当时澳元的利息率已高达7.25%,居几大工业国利率榜首。澳元大宗商品在一片繁荣的背景和加息预期因素的影响下,成为了汇市上的热门货币。

2008年,中信泰富买入外汇金融衍生产品Accumulater(戏称I kill you later),据称是为了对冲投资澳洲矿业一个涉及16亿澳元矿业项目的外汇风险,但在外汇衍生投资,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四倍多。

公司与高盛为主的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与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挂钩,实际上是做空美元、做多澳元,这些累积外汇期权合约风险无限制,如果澳元汇率不能升到公司与银行事先约定的水平,中信泰富必须定期购入大笔澳元,直到澳元汇率上升到有关水平为止

然而,2008年7月起,澳元汇率波动开始加大。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几乎抹平了08年以来的涨幅,并且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10月份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汇率风险,此前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截至当日,相关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2008年10月22日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为应对危机、挽回损失,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以维持股价稳定。此后,2008年11月,中信集团陆续做出如下决定:一、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二、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三、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到此,中信泰富炒汇巨亏的结果终成定局。次年3月份,公司业绩报告显示中信泰富08年亏损合计126.62亿港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青山   中信   事件   集团   头寸   期权   远洋   合约   中国   澳元   美元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