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作用比较多


黄芪的作用比较多

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其功效甚广。今举其作用绝似相反者计九对十八条,小议原委,供君一笑可耳。

1、发汗与止汗

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汗为津液,由肺宣发,黄芪益气补肺,故有发汗与止汗之效。如肺虚汗常自出者,可酌选牡蛎散、黄芪散;气虚外感汗源亏乏者,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

2、通便与止泻

黄芪甘温补气,入肺脾二经,脾健清升则泄泻可止。肺气充沛,肃降有权则腑行自畅。如肺脾气虚之飧泄,可选升阳汤;气虚便秘可用局方黄芪汤等。

3、利尿与缩尿

肺脾气虚,治节失司,膀胱约束无力,治宜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五味子,重用黄芪升举下陷之气,恢复升降转输之能,膀胱约束之力自增,小便自得控制。其次,中焦气虚升运无力可致下焦气化不及而尿闭,治宜升清降浊兼以温肾,方取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并加肉桂、通草,一升一降,气化得行小便自通。

4、活血与止血(生血)

气血关系密切,倘因气虚则无力帅血可致血瘀。治宜益气活血,方取补阳还五汤。气虚则血失统摄而妄行,为吐衄、尿血、便血、崩漏等,治当益气摄血,当归补血汤、归脾汤酌选可也。

5、升压与降压

气虚则心力减弱,搏出血量减少,脑部及肢体供血不足,而现一系列气虚清阳失升的低血压症状,治当益气升阳,可选升陷汤、补中益气汤等。再者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其输出量增加,并能直接扩张血管,故黄芪又能降压。对高血压中风后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可选补阳还五汤加味。

6、祛风与熄风

《金匮要略》治血痹阴阳俱微如风痹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表虚外感风湿用防己黄芪汤,以及《世医得效方》治气虚外感自汗用玉屏风散等,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而御风邪。

此外,“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治当益气养血以祛虚风,可选神效黄芪汤加减,此皆黄芪熄风之例,故《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7、升陷与平喘

心肺气虚,胸中大气(即宗气)不足则呼吸气短,动辄喘促,脉沉细微或结代,甚至气陷二便失调;如脾气下陷清阳不升,可见久泄脱肛等。治疗均宜大补其气,前者可用张锡纯升陷汤加减;后者可取升阳汤化裁,二方均重用黄芪补气,气足则其喘自平,其陷可升。

8、增温与除热

气虚之人,气短怯寒,易于感冒。黄芪补气,气足则遍身得熙而寒象除矣。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又可产生虚热,治应大补其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则其热自除。故李杲曰,黄芪除燥热肌热圣药也。

9、消散与收敛

黄芪入肺脾二经,善能补气养正,故托里消毒散,内消黄芪汤等重用黄芪,令正气充旺则痈疡肿消而溃敛矣!

综上以观,凡用黄芪,便艰能畅,便泻可止;尿涩可利,尿多能缩;气陷能升,气喘可平;身热能除,身寒可却;血压高低,力能调节;内外之风,俱可应用;肿疡溃疡,消敛功同;活血止血,其揆一也;所以然者,辨证确切,黄芪善补气也。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黄芪   托里   汤加   熄风   外感   桂枝   补气   膀胱   脾气   无力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