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一条轰动全球的新闻。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少年的我,仰望星空,听着熟悉、清晰、悦耳的东方红歌曲响彻云霄,我和小伙伴们津津乐道了很长时间。现在没有人造卫星称谓了,这是步入新时代的标志。

  我看到一些评价、议论七十年代的文章,我觉得写作者对七十年代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莺歌燕舞,抹黑是非,都有过头话。这类文章没准确描述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颇有混淆视听之感。我想问没有在七十年代穿过纯布鞋的人,凭空想象、肆意评价,能叙述明白当年生活的情况吗,没说服力啊。我是50后,生活在豫西一县城里。以1970年我从少年至青年的亲身经历,浅议新中国承前启后七十年代的大事小情。当年,有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你没经历过草地、翻雪山、吃皮带,怎么能说你吃过苦呢?”。我认为得将七十年代初期至中期,再到末期分开来说。

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无需赘言七十代初期至中期,是物资匮乏的岁月。一个人的吃穿用,从大到“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小至点灯用的煤油、火柴都要先有票证才能购买。当年,县城里最高的建筑是县委三层楼。县城府店街基本是平房,草房子占一半,照明是煤油灯,蒸馍没有钟表掌握时间,母亲教我用叠七层的湿布条,贴在蒸笼盖上,布条干了,馍就熟了。穿的衣服一句形象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白、蓝、灰、黑。我穿过补丁衣服,一件衣服那里有补丁我门清。现在电视剧里的补丁衣服太假,根本不知道一件衣服那里该有补丁。冬天,我穿着空心的棉衣棉裤,里面没有衣服可套,那时候的冬天是真冷啊。当年,最好的职业是“营业员、方向盘、听诊器”,从侧面说明了物资匮乏。县城里只有一家南关大众食堂,短暂叫过“工农兵食堂”。卖肉的是县食品公司,仅有一个门店,谁家想买肉得一大早带肉票去排队。县城南关逢五逢十有集贸市场,可以自由买卖一些不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用品,如铁锅、陶盆、粗瓷碗,竹编篮、筐,草编栅子,农具。柳木櫈子、小椅子,草帽,苇席,吹糖人,修鞋担,老鼠药。猪崽、羊羔、鸡、鸭、蛋,小鸡、小鸭,野兔子。粉条、红薯、玉米,爆米花,针头线脑,时鲜瓜果。我赶过的集市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似一幅“清明上河图”。喧闹的叫卖声,自带韵律、此起彼伏。

  当年,大多数家庭吃饭,冬春季早上玉米糁稀饭,红薯面馍、蒸、煮红薯,好些的是白面和红薯面卷成的花卷馍,烤馍片、炒馍块、咸菜丝,淹红白萝卜丝,芝麻盐。中饭“蓑衣米饭”,就是咸米饭,大米混有各种菜,蒜汁红薯捞面条或者是白面包红薯面面条,豆角、蒜薹蒸素面条、红薯面发糕、黄面窝头蘸蒜汁,现在想来,蒜汁真是好东西,百搭粗粮变美食。晚饭糊涂面条,面条少黄面多或者是小米粥煮红薯,冬储白菜、萝卜。夏秋季,饭食基本是老样子,细粮稍多点,蔬菜多了。春季的野菜满山遍野,我掐马齿苋、撸柳须,挖荠菜、面条菜、刺角芽、蒲公英、水芹菜、摘槐花、捋榆钱。夏季,下河逮鱼掏螃蟹。秋季,挖茅草根,摘酸枣、柿子,薅扫帚苗、揪萝卜缨,采集的这些食材都能补充到生活里。家常菜,熬南瓜、拌君达菜、蒸茄子,拍黄瓜,炒豆角、卷心菜、西红柿,也称“洋柿子”,那时的“洋柿子”、黄瓜真好吃。每年三节六时改善伙食必须有的,纯白面馍,饺子、油条、糖糕、炒豆腐、炒鸡蛋、烩肉菜、小酥肉不可缺少。我知道这是大多数人家的基本情况。我七一年参加工作,县里的工厂,伙食标准要比一般家庭高很多,早饭,花卷馍,咸菜,中饭,炒菜,白面馍,捞面条,晚饭糊涂面条,改善伙食的烩菜,里面红烧肉的滋味垂涎欲滴。

  七十年代中期至未期,我能明显感觉到物质丰富多了,许多商品不要票证了。冬天,我穿的棉衣棉裤里套上了毛衣线裤。县城里的人家,15瓦左右的电灯泡也用上了。县城府店街的生产队,大型农业机械多了,县城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砖瓦房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了。市场逐步放开,街面上饭店多了。我家里也购置了“三转一响”。这里插句话,前些天有个网络大V发文说:“贫穷是万恶之首”?我不认同他的悖论。请他解释一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思变,为富不仁,纸醉金迷”,这几句耳熟能详名言警句的意思。

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我经历过的七十年代

  回到主题,再说一下我亲身的经历,夏季,生产队大面积收割小麦完毕后,个人可以去麦田里拣拾散落地里的麦穗,我跟姐姐们去拣拾过麦穗。秋季,生产队大面积挖红薯后,你只要想溜红薯,可以去翻红薯地溜红薯。但是这两种情况,得大田收获完毕,大队同意放开才行,没放开那可是有民兵把守田间、村口哟。我去翻过红薯地,大半天翻约一亩多地,双手打满血泡,“汗滴禾下土”,能溜一筐红薯,挖到一个大块头红薯,劳作后累与收获的快意、喜悦,不亲身经历是根本体会不到的!50、60后们回忆往昔,不是想重走那一段已经遥远的行程,谁也留不住逝去的青春韶华,而是感怀我们一去不复返童真的少年,奋斗的青春。我年轻是机械工人,半年学徒工期间,每月工资18元,(我以前干临时工有技术基础,提前转正)转正二级工后,每月工资34.5元。我在县里组织的“工业学大庆”活动中,我获所在单位县级“铁人”荣誉称号。全国3%调整工资指标,我晋升一级工资。我曾在伊河岸边抗过洪,援建过新唐山,我参与过县里研制的第一台挖红薯机、棉花打包机、烟叶打包机的全过程。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年代,昂扬向上、努力工作是主旋律,那年代的人是一心为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奉献的岁月。我曾经为赶工期,几天不脱工作服,不眠不休。星海横流、岁月如碑,那是我自豪无悔的青春记忆。

  这篇小文封笔前,我在电视上看到,1970年才4岁的翟志刚,他担任天宫13号空间站指令长,他在浩瀚无垠、九霄云外、虚无缥缈的太空13号天宫空间站,代表乘组向全国人民拜金虎新年。翟志刚挥笔写下“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骧虎步共迎春”,横批“盛世中华”的春联。他的书法不仅漂亮,内涵寓意深远,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展望了民族复兴的愿景。这是“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的生动形象。

  文章创作者:凌纪元

  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状态。向往从容、简单、平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后,拣起笔在报纸副刊版刊发90余篇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生产队   白面   县里   柿子   红薯   伙食   面条   县城   当年   衣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