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标签效应”对孩子教育的启示


一个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标签效应”对孩子教育的启示

今天,我们来聊聊教育,一起探讨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你发现没,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位员工被公司老板或者单位领导认为某些方面能力不行,那么他就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自己对自己也会丧失信心,即使他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再表现出来了,因为员工会认为“领导已经认为我的能力不行,那我还表现什么呀”。再比如,一个开通、豁达的男人与一个糊涂蛋老婆长期生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变得小肚鸡肠;一个糊涂、甚至有点不讲道理的女人因嫁给一个明事理的丈夫逐渐会变得遇事不再斤斤计较了;一个爱生气的丈夫被爱说爱笑、好调侃的老婆影响得笑口常开;一个守财奴、唯命是从的男人被会打理家务、管理财务井井有条的妻子影响得不再视钱如命。

诸如此类的事情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环境是可以影响、改变人的。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现在虽然放开了生育政策,但是很多家庭还是一个或者两个孩子。

对这些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最头疼的事是什么呢?我估计应该是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了,再或者是辅导孩子写作业了。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有些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会用最暴戾的语气与孩子交流,更有的会按耐不住性子暴跳如雷。

做为父母一旦看到邻居、亲戚家的孩子是如何的优秀,总是会感慨为什么是“别人家的孩子”,反过来就诟病自己家是“熊孩子”。

其实每一个小孩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张白纸,在长辈的关爱、呵护、赞扬声中慢慢长大,怎么越大反而越变的和小时候的聪明伶俐有了反差呢?好像“好孩子总是别人家”。

一个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标签效应”对孩子教育的启示

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由一个叫“标签效应”的心理学问题造成的。

什么是标签效应?

说,在二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把关押在监狱里的犯人组织起来送到前线去作战。为此,美国政府就选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训练期间这些心理学专家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地说教,而是特别要求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几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要求犯人们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勇敢地战斗、如何地服从指挥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很多人吃惊,他们比起正规军来表现毫不逊色。后来,经过很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所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会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把自己当做是这样的人。

标签效应有好有坏,现实中大部分都是从负面出发。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我们经常被提起,实际上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标签效应对一个人的影响。

你说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将来会怎么样,是什么因素影响的呢?我看无非就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复杂的环境影响两方面造成的。相比先天遗传,后天各类环境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辨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如果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就会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标签效应最为有趣的一点就是连带关系,连带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指责孩子是个笨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笨蛋,所以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当孩子被贴上笨蛋的标签时,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定义为一个笨蛋,所以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就会理所应当,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笨蛋,笨蛋是不可能做对事的。由此可见,标签效应是非常可怕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念成仁,一念成佛,孩子们最讨厌大人的一个行为就是叨唠,因为大人的唠叨99%都是在说孩子不好的地方。负面标签效应容易让孩子迷失自我,也很容易失去对父母的信赖,变得慵懒而自暴自弃。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亲子关系尤其是如此。

一般我们的都喜欢从这两个方面给孩子贴“标签”。

1、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比较。

家长用孩子攀比,是非常打击自尊心的,有的孩子能够从他人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弱点,但是有的孩子不能,因为比较,他们变得更加自卑和懦弱,感受不到家长爱的存在。

许多家长或许会想,孩子们之间有个对照很正常,不至于贴标签。这是因为大家只看到了一句玩笑或者一个对比的表面,实际上孩子在接受家长的审视和评论时,就已经有了很多定义了,比如“成绩差”,“反应慢”等。

2、家长一味地责备和否定。

不认同孩子是父母贴标签的惯用方式,因为在这样的父母心里,孩子永远都是那么不堪,没有好的地方,就算有优点,可是缺点太显眼了,还是会成为家长心中抹灭不掉的人设。

那么如果父母给孩子贴“标签”,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1、限制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标签不仅是坏的,也有好的,然而,利好方向的标签,就是帮助孩子的力量吗?不是的。好的标签和坏的标签都一样,会把人设定在一个规矩有边界的框线之内。坏的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无是处,打击到了自信心,而好的标签也给孩子很大的压力。首先,他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继续朝着当前的路走下去,因为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其次,标签是无形的监督,给孩子更大的压力。

2、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他人的眼光在我们心里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对自己的部分认知,也来源于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标签无疑会放大他人的评价,当责备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发生质变,孩子也会觉得,兴许我就是这么没用。

标签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虽说危害很大,但是有坏处自然也就有好处。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利用标签效应的话,那么就会为孩子带来不错的提升机会。只有良好的驾驭才能够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可观。

那么如何利用标签效应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呢?

1、对孩子的教育应多鼓励包容,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当我们鼓励和包容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被标签效应所向导了,面对于孩子的时候,我们应当多鼓励和包容他们,就算是孩子出现了短暂的错误,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接下来仍旧会出现同样的错误。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当两者不同步甚至发生冲突时,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重要的一点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灌输都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讲这个理,明天讲那个理,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使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权威性。譬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是个勤劳的人,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勤劳,并且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上。如此一来,孩子变得优秀,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2、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尽量不要打骂

其实标签效应不仅仅隐藏在言语里,动作上也会有标签效应的影响。譬如我们总是斥责孩子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下意识的往后退缩,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自己就是一个经常被打的孩子。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让孩子了解到,即便是犯了错误也可以勇敢的去面对,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也就可以克服困难,变得更有自信。

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孩子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3、理解孩子,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

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有孩子的苦衷,我们一定要学着理解孩子让孩子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最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就是我们。不要让孩子心凉,也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们只是把他们当做累赘。只有不断的去理解孩子标签效应的向导,才会更加偏向于对孩子好,那么孩子久而久之也会变得优秀。

在课堂学习以外,孩子往往像出笼的小鸟,活泼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这时也是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引导的绝好时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让孩子由着天性去自由活动,不宜拘束太多、限制太死。尤其要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而不可压抑。

心理学家忠告说:“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一个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标签效应”对孩子教育的启示

4、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

我们平时批评孩子只针对具体的不良行为,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对孩子进行批评的科学方法,应当是“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注重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这样,不但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给孩子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课堂以外,有的孩子不太守规矩,有的老师和家长就大声训斥:“你这个捣蛋鬼。”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地说:“你真是条大懒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深。我们要求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只“堵”不“疏”,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5、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

儿童有好的表现时,应当给予称许,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虚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不实的表扬,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毁的极端。家长要做到表扬不过分,不滥用,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表扬过滥,容易让孩子丧失前进动力,表扬过空,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哪里做得好。

总之,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说教能够让孩子听进去就适可而止,反复的唠叨会让你的教育大打折扣,让孩子更加不听话。巧用“标签效应”,不但使孩子们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巩固发扬,而且帮助一些孩子矫正和克服了不良习惯,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要让孩子走上叛逆的道路而无所适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效应   标签   孩子   好孩子   贴上   叛逆   笨蛋   启示   批评   走向   家长   父母   能力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