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奇妙!美国人写的书,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

冬奥会刚刚落幕,我国运动健儿再一次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在举世盛赞的北京冬奥会中有那么一丝不和谐的声音,从开幕式的服装、速滑的成绩、供应的菜品都在无中生有!这个国家在申遗时更是毫无廉耻,抢了我们的“端午节”不说,还要抢注“汉字”,真是“无耻她妈给无耻开门——无耻到家了!”

随着各国争相加大文化输出,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更不能落后。因为周边国家都盯着这一大块蛋糕要抢着吃。今天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另一个时刻觊觎我们的国家——日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从中国学到了很多,甚至还有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被留在了那里,在日本列岛开枝散叶。但如果我们不去重视和保护这些遗产,就很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被他们强行抢夺,成为我们的遗憾,比如——“面条”。

世界真奇妙!美国人写的书,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

很惭愧,就是这本美国人写的书——《拉面》才让我如梦初醒,我也曾经以为日本是“拉面”原产地,没想到却是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由于这本书是第三方国家作者写的,因此在内容上比较客观。现在日本的拉面非常火爆。但历史上日本拉面最早的记载是由流亡日本的明朝遗臣朱舜水用来款待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名的汤面料理。

明治时代早期, 有很多华人来到日本,他们聚集地是横滨的中华街,那时一种用鸡汤配青葱的“南京面”出现在街头。明治末期由日本人开业的元祖级拉面店“来来轩”,则开始加入酱油、配料上也多了叉烧肉,鸣门卷、烫菠菜和海苔。这道改良后的美味被称为“支娜面”。由于这种汤面比日本传统的荞麦面(既无汤头又无配料)更加美味,同时定位在便捷快速地填饱肚子这一需求,因此吸引了很多劳动人口成为顾客。

等到日军侵华后,由于战争导致的资源极度短缺,“支娜面”逐渐销声匿迹。

世界真奇妙!美国人写的书,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

二战后,美国在满足日本粮食供应的同时,为了推销自己的小麦,于是采用各种方法宣传面食的优点。他们希望通过改变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以此对进口小麦产生依赖。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已经被改名为“中华面”的面食频繁出现在大众眼前,甚至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符号。

1958年,来自于台湾的吴百福发明了“速食拉面”,他的日本名为安藤百福。由于他和政府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推出的产品立刻占据了垄断性的渠道,加之后期广告和市场的策略配合,让这种产品成了大爆款。1971年,安藤百福的“日清食品”公司推出了杯装拉面。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拉面已经走出了亚洲,在墨西哥和美国也渐渐成为主食,走上了西方人的饭桌。

转眼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时拉面已经成为日本新生代之间广为流传的一道食物,那时甚至出现了“拉面赏味之旅”。庄司祯雄的漫画《我爱拉面!》更是将拉面研究推到新的高潮。而1994年,新横滨拉面博物馆诞生,也是“拉面”成为日本国民料理的最佳证明。

世界真奇妙!美国人写的书,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

拉面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也开始逐渐与中国传统形象脱钩,他们更多采用匠人服装来体现自己的专注,店面展示的人生哲理更凸显了这种专业性。于此同时另一种风格——美式布鲁斯风格也在一些年轻一族的店面出现,让拉面的体验更加多元。

利用拉面,日本开始向美国大肆输出自己的文化形象,俘获了一批流行的追随者。明星厨师、专栏报道、影视作品等都在讨论拉面这个话题。日本用“拉面”为抓手,几乎影响了一代美国人。

世界真奇妙!美国人写的书,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

直至“韩流”兴起,“拉面”才归于平静。

总体来说,拉面制作方法来源于中国,食材来源于美国,却成了日本的象征之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用国家叙事来定义拉面,在他们心中 ,拉面和中国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作为面条的原产国,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除了拉面,我们对其他食品种类是不是也要给予重视呢?

世界真奇妙!美国人写的书,如假包换的“中国面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面条   明治   汤面   日本人   美国人   日本   美国   拉面   中国   无耻   国家   文化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