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团结报-湘西网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1982年,沈从文先生戴着斗笠在凤凰沙湾。(资料图片,请拍摄者联系本报)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沱江之畔,游客在凤凰寻找不一样的梦境。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1982年,沈从文回到母校凤凰文昌阁小学,与孩子们坐在一起,读完一本小书再读一部社会的大书。(资料图片,请拍摄者联系本报)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1934年,沈从文带着相机沿沅水回乡,船上他用速写本记录下沿途的风光,把相机胶片节约起来留给凤凰,这张图片是沈从文先生拍摄的凤凰虹桥。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雪后凤凰,沱江边捣衣声声入梦来。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凤凰沱江跳岩,艄公腰一弯,小舟便滑过木桥。

在回首处相逢——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五

十年前的沱江,鱼鹰在捕鱼,游客在休闲。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凤凰: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题记:沈从文的成功,是非同凡响的。它是楚文化隐微了两千年后在二十世纪一次耀眼的闪光,它是在屈赋几乎成为绝响时一次在现代形式中的复活。

——刘一友《沈从文与楚文化》

特立独行,楚风四射

一个绵绵秋雨天,我们走进凤凰古城与凉灯古苗寨,选择凤凰县不同的两个地理坐标,去感受一个已变化的凤凰古城和另一个还保存着原来模样的一个传统小村落,在两个坐标中寻找时代发展与变迁的轨迹。凤凰古城之美,是山、水、城、人的完美融合,这方山水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古城之外,是神秘苗乡——不同风格的苗寨生长在腊尔山台地上的山脚与山巅。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众多传统习俗与神秘文化现象依然保存至今。

参观完沈从文故居,我们到达位于沱江下游、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地,献上鲜花,祭拜沈从文先生。在墓地所在的半山转角处,竖立着一块牌子,上有黄永玉先生书写的文字:“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周边树木与地面的石子、苔藓被秋雨淋得洁净光亮。

只有了解沅水与凤凰的历史发展脉络,才能懂得沈从文的成长环境与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从地缘区域看,武陵山区处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不高,气候适宜,武陵山与雪峰山相拥沅水。大山成为武陵山区的屏障,但河流又令经济、文化等交流互通。因此,武陵山片区是地理的过渡地,也是文化的融合地。沅水流域的文化是多元融合的,百越文化、巴楚文化、中原文化、吴文化在此融合,形成了武陵山区独特的巴楚文化圈。从出土文物来看,最早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币、丝织品、漆器、木雕、竹编、毛笔、竹简、帛书、帛画、竹筷、木床、编钟等物质文明,都是楚人创造的。再从精神文明来看,巫的怪想、道的妙理、骚的绮思以及“荆楚八音”,都起源于楚地。因此,楚文化史专家张正明认为:楚文化不仅不比同时代周文化逊色,甚至可以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希腊文化竞辉。

苗族经过数次迁徙,最后从沅水向武陵山区腹地迁徙,在贵州苗岭与湘西腊尔山台地形成了聚居地。苗族人的性格中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崇尚自然,坚守传统,不畏强暴,血性彪悍。明清以来,统治阶级在凤凰、吉首、古丈、保靖、花垣等地修建了南方边墙,全长约200公里,沿途建有1232座用于屯兵防御的汛堡、屯卡、哨台、碉堡、炮台、关厢、关门,以及无数用石块垒成的兵房。

当年凤凰城居民不过五六千,守军却有七千。因此,凤凰旧称“镇筸”——明清以来,苗族人民揭竿而起,镇压之意极为明显。在竿中加入如日中天的日,“筸”字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见证着这里的压迫与对抗,而南方边墙的封闭与阻隔并没有让这种矛盾缓和。

南方边墙沿途的驻军大多从外地而来,人口的聚集让外地大量的商人也来到凤凰寻找商机。随着商业的兴盛,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也被带入凤凰,这一切与神秘的楚巫文化、彪悍的苗族血性对抗并交融,便形成了凤凰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独特的文化既有苗族文化的血性与坚韧,又有外来文化的理性与包容,因此,凤凰人性格特征中体现出崇文尚武的别样的精神气象。

无湘不成军,无筸不成湘。来自凤凰的男子们胸怀家国、视死如归,如抗日战争中血战嘉善七天七夜的128师将士; 坚忍不拔、楚风四射、特立独行的文化筸军,如沈从文、黄永玉等一批杰出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凤凰就涌现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凤凰,湘西的弹丸之地,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有一年,我在凤凰采访春节活动时目暏了这样一幕:一位拖板车的大哥把板车停在街道边,就着板车,给路人书写春联,两块钱一幅。这位大哥是民间高手,春联上的每一个字都写得龙飞凤舞、潇洒飘逸,令我感到小小凤凰城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再细想每年春节期间悬挂在凤凰各个城门及各家各户的门联,在格律、用字、书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极高的功力。

在凤凰古城,对每一个人,都不能怠慢与轻视。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诞生在凤凰县的一个旧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沈宗嗣又是一个极具近代民主思想的家长,沈从文自幼就受其熏陶和影响。在凤凰自然山水风物的洗礼中,他“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的书”。沈从文在15岁时入伍,16岁时又随地方土著部队辗转湘、川、黔边境20多个县份,过了许多不平凡的日子,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沈从文的精神深处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楚巫地域文化精神,这一精神内核也是其乡土文学的基色,一生从没改变。

流徙沅水的从军经历,让沈从文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生命的脆弱。1922年夏,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20岁的沈从文离开保靖、走出湘西,来到北京追随新思想、新文化。

2002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沈从文全集》,套装共28册。其中,除了文学作品,还有《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明锦》《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这些都成为中国物质文化史研究的宝贵财富。吉首大学教授、沈从文研究所原所长向成国说:

沈从文不仅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专家,而且是中国二十世纪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在过去的多年中,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已有不少人研究,成果累累,但作为物质文化史专家、作为思想深刻哲人的沈从文的研究者寥寥,成果也鲜见。

从沈从文与张兆和最美的爱情开始,他在沅水的船上写下了无数深情的文字,饱含的深情成为《湘行书简》的底色,为最美的年华注入了最深切的思念。这些如水一样自然纯粹的文字来自于沅水的诗意和智慧。当人到中年身逢特殊时代之际,他又似水一般坚韧,毅然放下了文学的笔,以湘西人的霸蛮耐性写下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这样的巨著。

沈从文先生去世后被安葬在凤凰的听涛山下,其墓碑为一块天然五彩石,其正面是:“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妻妹张充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八字概括了沈从文先生作品的重大意义与人品的赤诚纯粹。一切终将消失与毁灭,唯独文字不灭、精神不朽。

从1934年沈从文在桃源码头登船,一直到凤凰听涛山下五彩石的墓碑边,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穿越了沈从文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容貌可能会模糊,他的墓碑已布满青苔,但他的文字一定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香。他用文字铸造了一座神庙,这座神庙中供奉着人性与爱。

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在回忆沈从文时这样写道:“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纵观沈从文的一生,从湘西到北京,从“乡下人”到文坛泰斗,从作家到文物史专家,不论是地理空间、事业高度方面,还是人生境界方面,遥遥跋涉何止万里,然能始终不改“赤子”本色、表里俱澄澈,真乃人间至人、世人楷模。

“什么力量使他把湘西山民的朴素情操保持得这么顽强”——黄永玉每次面对沈从文时总也想不明白。沈从文研究的学者们也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他是一个从小就不断吸收,不给自己设限的人。”的确,他看自然、看人事、看自己,都没有限制,所以很多东西都能够融汇于一身,并使得他的后半生可以超越外界的压力和实际生活的困顿。

“坚守本心”与“不设限”,或许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坚守本心”方能坚守自我,方能不随波逐流、不被时代裹挟; “不设限”方能自在圆融,突破壁垒上升到更高境界。

“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明天。”斯人已逝,我们仍触摸得到大师精神的脉动——沈从文先生的精神一直在与湘西山水同频共振。

如果说沈从文的《湘行书简》是一部写给爱人的爱情小调,那么《湘行散记》《边城》就是他对世界深爱的宣言。

尘世中人,都应该让爱成为一种信仰,都应该向着爱的信仰奔跑。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说“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最好总结。

走进吉首大学沈从文展览馆,展览的“序”中写道:

沈从文,几经沉浮而最终彪炳后世的名字,他的一生,注定是一段不朽的传奇。从荒僻神秘、民风独异的乡村世界,到流光溢彩、五色逃离的都市空间;从沱江边逃学顽童,到京城里执尺最高学府的教授;从自然之子,到穿越中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坛领袖;从百舸争流岁月中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精神品格的文学新青年,到万马齐喑年代里依然激荡生命热忱的文化学者,他走过疾风骤雨,历经人间坎坷沧桑,留给世人千百万字的精神遗产。他对生命的尊崇,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善的弘扬,独辟蹊径,深刻隽永。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属于湘西,属于世界。

重走大师路,又一次与伟大的沅水相遇,又一次注目史诗般的作家作品;追怀一位大师, 更是在守望一种精神。

重走大师路,我原本的任务是负责沿途的拍摄,在结集出版的时候,领队请我写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重走大师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百年变迁》后记。 阿来写了精彩的前言,我硬起头皮把沿途见闻与多年的一些思考,形成了“后记”文字。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只是一滴水珠与一粒尘埃,只有当生命飞扬的时候,水珠可能就成为耀眼的浪花,尘埃落定时,也便能增厚历史。

百年之间,社会发生了巨变,物质世界空前丰裕,精神世界多元包容,我们在前行中需要思考一些内心深处的东西,对自我进行观照省视。

如果《边城》是中国白话文的一个样本的话,那么今天的湘西花垣十八洞村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样本。乡村振兴再出发——感谢沈从文先生,是他描绘了湘西的永恒之美;感谢这个伟大新时代,实现了先生笔下湘西世界的永恒之美。总有一种力量激励与支撑着我们的灵魂,踏实坚定地生活在湘西这片热土上。

在重走大师路的途中,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行走湘西的旅程中,可观山河、探文脉、知兴替……2022年,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在这个美妙的春天,让我们再一次回首,在回首处相逢一切美好。

本文采访与写作得到吉首大学教授、原沈从文研究所所长向成国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这段路途中遇见的每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人。

(全文完)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由张谨摄

(稿源:湘西网-团结报)

(作者:张 谨)

(编辑:孙莹)

本文来自【团结报-湘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沱江   吉首   湘西   苗族   赤子   凤凰   中国   大师   文字   精神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