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室内近距离用眼的时间也开始增加,更容易造成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下降。那么,如何养护双眸,让它清澈依旧呢?“宁宁”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了解到一些中医护眼妙招,可以帮助你缓解眼睛的疲劳和不适。

1 按摩

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表里相合,其中有8条行走眼周,按摩眼周穴位有助于眼周经络畅通。医生建议要着重按压眼周的穴位,包括攒竹穴、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太阳穴等,可有效缓解视疲劳。每个穴位按压半分钟,按压力度为感觉到酸胀即可,每天按压两次。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此外,还可以拍打胆经和肝经,从大腿外侧根部开始,自上而下慢慢敲打至膝盖处,再反向敲打回大腿根部。每天1~2次,每次敲打2~3分钟,敲打力度以自己感觉足够,且不会造成伤害为宜。注意避开夜晚11:00--1:00的时间段。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2 热敷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当我们用眼一段时间后,可用干净的双手来回搓热后捂住整个眼眶,可以刺激经络以及眼部周围穴位,反复3~5次后,再用食指轻轻按压眼周穴位,每天可做数次。

另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毛巾热敷眼睛,热敷时温度在40度左右,时长约10分钟;也可以制作一个含决明子、菊花、枸杞的药包,加热后敷在眼睛上,但是要保持药材的新鲜度,还要定期更换。

3 心静

“肝开窍于目”,调养好肝自然能让眼睛明亮。而肝主情志,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肝的功能。中医有句话叫 “怒伤肝”,恼怒发脾气比较容易伤肝,进而影响眼睛。所以保持心情舒畅,是有效的明目方法。

4 药枕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可以用荞麦皮、绿豆皮、黑豆皮、决明子和菊花做成枕头,但值得注意的是:药枕需定期更换枕内药物。

5 远眺

中医讲究“惜目”,一是强调用眼时间不能过长,二是环境光线要适合。如果用到中医里的“极目”法,即可预防近视,每连续用眼看东西45分钟,就应该抽出5分钟左右时间远眺,最好往窗外绿色的地方看;如果高楼林立,往楼顶看也行,但要注意不要让阳光直射到眼睛。

6 茶饮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日常学习和工作用眼时间长,可以用一些茶饮来有效缓解眼睛干涩疲劳。富含胡萝素或维生素A的茶饮都是养眼佳品,像枸杞子茶、菊花茶、决明子茶都能养护眼睛,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症状有较好的调养效果。

7 饮食调理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有“护眼必需品”之称的维生素A可预防眼干、视力衰退、夜盲症等眼部问题,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还可预防和治疗干眼病。日常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等;维生素B群是维系视觉细胞发育的功臣,多富含在芝麻、大豆、鲜奶、小麦胚芽等食物中。对于维生素的摄入,中医建议大家不能一味地只吃一种或几种食物,均衡饮食才能做到五脏调和。

8 沐足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十二经脉中有8条与眼部关系密切,其中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最为重要,它们在足部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太溪、太冲等。通过对足部的保养可以刺激人体体内的经脉更好地控制对眼睛的濡养。

1、按摩太溪穴

太溪穴位置在内踝高点和足跟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用拇指上下按揉该穴位3分钟即可,力度上以自己感觉不过于酸胀为宜。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2、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钟即可,力度上以自己感觉中等强烈的酸胀为宜。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中医药眼科门诊

缓解眼睛的不适和疲劳,中医这些“妙招”效果好

目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有专门开设的中医药眼科的特区门诊和特色门诊,多位专家在眼病防治中心开设中医药针灸等特色诊疗。特色诊室以中医传统辨证施治的方法为主导,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方法和治疗技术与西医现代诊疗新手段相结合,以此提高诊疗效果,为广大患者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文字:程清慧

编辑:李潇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太溪   太冲   中医   眼睛   决明子   眼病   上海市   穴位   妙招   中医药   不适   维生素   疲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