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探密之走向丹丹乌里克

1900年12月12日上午,前几天迎接斯坦因而点燃篝火的村路上,挤满了这个边缘绿洲的居民,他们跟着斯坦因长长的旅行队伍,一直走到最北端的村庄。

一路上村民们不停地为自己将要随斯坦因去可怕的沙漠里冒险的亲人祝福。

当走到没有耕地,马上就要进入灌木丛生的矮沙包群时,驾着显示尊贵的雄鹰为斯坦因送行的伯克和两名标致的随从也和斯坦因告别。

斯坦因又潇洒地恰到好处地表现他的送礼艺术,他送给伯克几个十卢布的金币作为礼物,以酬谢为他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也为在沙漠探险中的不时之需留下伏笔。

他很清楚,没有当地人的帮助,他的探险寸步难行,因此他很注意和地方首领搞好关系,也正是他的善于攻关和组织,使他以后的探险挖掘一路绿灯。

西域探密之走向丹丹乌里克

走向沙漠第一天的路程比较短,目的地是河畔一个牧羊人住的窝棚。向导告诉他,在这里过夜可以让人畜在向东走向荒漠之前全都喝足水。

第二天,他们向东前进,走不ー会儿,斯坦因就在地上寻找脚印,不久他们发现了前两天派出的向导率领的小分队的脚印,他给先遣向导猎人喀斯木的任务是选择好每一天的扎营地点并打好井,然后在到达丹丹乌里克后,再往前进到克里雅河,在那里等待斯坦因派去测绘昆仑山五号峰的印度地理测绘家拉姆・辛格。

松散的流沙现在是探险队最大的敌人,人和牲畜的脚深深陷入其中,每前进一步都要很大的气力,为了不使负重的牲畜在缺水和伺料的情况下太累,他们前进的速度较慢,每天行进不到十英里。

刚走进荒漠,还可以看到红柳和芦苇丛;到后来,活着的杨树完全消失;再后来,就没有了任何生物,但有干枯的红柳做燃料。

他们白天在沙包间穿行夜晚就在先遣队在由于风蚀作用而凹下去的黄土坑里挖好的水井边扎营。

井的出水深度在5-7英尺之间,刚开始两天的两个水井里出的水又苦又咸,只能洗洗手脸,但离和田河较远处的水则比较甘甜。

向导早已知道这种现象在塔克拉玛千一带较普遍,先来的赫定博士也注意到这一点并有过记载。斯坦因相信地质学家会对这种现象作出满意的解释,但不知道后来的地质学家解释了没有。

就这样的井,供应庞大的队伍是不够的,斯坦因派人夜晚守到井旁,把井内的出水在没有冻结前就收到他带来的铁水箱中,否则湿土冻结水就不渗出了。

荒漠里的冬天也许是荒漠最平静安详的时候,空气清爽、纯净,没有风暴,没有任何生物,除了这一队探险的人畜。

气温在冰点以下,但天气晴朗,白天的行进让斯坦因觉得真是一种宁静、舒适的享受。

在死寂空旷的荒沙大漠中目的地不知道在哪里的前进是享受,只有探险家如是说。

晚上的时光不好过,气温在零度以下,斯坦因钻进他配有哔叽里子的喀布尔小帐篷,点起伦敦制的浸过石蜡又经压缩的小燃料饼在他的小北极火炉内还觉得冷。他不敢脱掉皮大衣和靴子,他的小狗达什一世虽然穿着克什米尔制造的暖和的皮袄,但还是和他一起挤到床上的厚毛毯和小地毯内睡。

斯坦因在燃着特制燃料的小帐篷内不但受着呼出来的气把胡子冻成硬冰的煎熬,而病牙的神经更痛得他烦恼不已。因墨水冻结而中断的每天晚上的读书写字也使他不快。他吃止痛药也很费事,先挖一块冰放在他的铜酒杯中,在蜡烛上加热,烧几分钟烧得冻麻木的手指发烫,才能用一口液体水喝下止痛药。

但这些具体的个人的困难,比起探险的大事来说不算什么。

西域探密之走向丹丹乌里克

进入沙漠的第四天晚上,当斯坦因他们刚刚在覆盖着干枯红柳丛的荒凉的沙包之间搭起帐篷时,先遣小分队的两个人回来报信,他们说猎人向导喀斯木没有找到丹丹乌里克遗址。

老寻宝人吐尔迪听到这话表现在脸上的是意料中的平静。他虽然只从这个方向去过丹丹乌里克一次,但他凭着飘泊漫游沙漠几十年练就的本领,再加上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禀赋,他能在毫无生命气息的沉寂的沙包群中,在毫无参照物和路标的情况下找到前进的方向。

他在近两天的旅途中,虽然几次提醒斯坦因路线偏北了,但他一直没有明确反对先遣向导。

别看世纪初沙漠居民生活贫穷,但他们一般都很自尊也尊重同行,恪守着生活上职业上的规矩,保持着应有的骄傲。

如果没有这些人帮助外国探险家,恐怕早就有人把探险家打翻在地并抢走他行李中大量的金币了。

吐尔迪问清了先遣小分队目前到达的地点,并且告诉了那两个人怎样走才能回到正确的路线上之后,第二天打发那两个先走;晚一会儿,老吐尔迪即带领大队伍出发。

第五天,他们一直穿行在沙脊中间,傍晚时分,眼前的视野变得开阔脚下的沙子越来越厚,沙中埋有许多干枯变白的树枝。

西域探密之走向丹丹乌里克

吐尔迪和劳工们认出它们是白杨、柳树等的枯枝,这一切证明他们来到了古代耕作区再往前走他们到达光秃秃的黄土地带,并且发现干河道一样的洼地,那是风蚀造成的地形。他们在洼地一处陡峭的边坡下顺利地挖了一眼水井,然后安营扎寨吃饭睡觉。

第二天,12月8日,吐尔迪带领探险队到达了“丹丹乌里克”遗址,也就是又叫“象牙房子”的残墙断壁之间。


这是建于什么年代又遗弃于什么年代的建筑呢?这些建筑物中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又有过还有可能留下来些什么样的文化痕迹呢?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将要得到答案,这是考古学家最激动的时刻。

斯坦因迫不及待地开始测量分布在低矮的沙丘之间的一群群规模不大但看起来十分古老的建筑遗迹。

他发现沙土被风吹走的地方,露出来的断墙都是木料框架上抹了一层厚厚的灰泥构成。

凡是暴露在外面的遗址都有被寻宝者挖过的痕迹,挖掘造成的损坏也很明显。

在几间较大的屋子内,从曾经装饰过墙壁的壁画残片上,斯坦因辨认出佛像和菩萨像,他因此断定这是与佛教有关的遗址,也可能是寺院。

虽然

西域探密之走向丹丹乌里克

20世纪初整个新疆已经伊斯兰化几百年了,但在以前和田曾是有名的佛国,公元400年的法显和公元600年的唐僧都对这个西域的佛教国家有过生动的描述和记录。

老吐尔迪到这荒凉的环境中居然完全像到了家一样,他由怕羞变得活跃起来,积极回答斯坦因提出的许多问题。

他和他的亲属曾一次又一次来到过这里,但他们艰苦的旅行所获很有限,因为他们被物力所限,不可能有很多人有吃有喝地在这里长时间停留挖掘,他们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返,没有物资供应他们去把埋住遗址的沙子挖开。

也因此,斯坦因很庆幸凡埋入沙土中很深的建筑物都没有被挖开过,他也很佩服老寻宝人吐尔迪惊人的记忆力和地形学的才能。

敬请期待后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沙土   水井   斯坦   西域   红柳   沙包   小分队   荒漠   遗址   向导   沙漠   走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