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飞天造梦者余梦伦

“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中国自古就对飞天有着浪漫的畅想,无论是神话里的仙人,还是壁画里的“飞天”,无不是中国自古以来“飞天梦”的具象描摹。让中国的飞天情结从梦想照进现实的是一群忘我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航天人,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将中国制造的飞行器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以最美丽的弧线冲向云霄。

和其他很多产业不同,中国的航天业是零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航天人所走过的路,是一条完全没有人走过的路,如果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自力更生的志气与自主创新的信心,绝对不会走到今天。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与践行者,他用他的大半生践行了一个航天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1960年,24岁的余梦伦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自此开启了他一生的事业。他是中国航天工业中少有的参加过东风一号、东风二号、长征三号等全部多型导弹、火箭研制与发射任务的航天人。20世纪60年代,余梦伦带着满眼春色与对祖国航天事业春的期盼来到了工作岗位。那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就像努力在春风吹拂下冲破泥土的嫩芽,代表着生机与活力,又需要时刻培育,护佑成长。然而余梦伦面对的是一项几乎没有前期积累的任务,这株嫩苗还在泥土里苦苦挣扎。我国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弹道专业理论,也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先进的设备更是无从谈起,加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苏联单方终止合作协议,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并不夸张。

为了让这种航空事业的嫩苗早日冲破屏障,余梦伦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迎难而上:基础知识薄弱,不怕,争分夺秒地学习与补充;科研条件恶劣,不怕,只要有办法就能克服。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余梦伦用胳膊手摇计算机计算了两个多月,胳膊都摇肿了,终于得出了与外国先进资料计算完全一致的结果,踏出了我国自主弹道设计坚实的第一步。他说,那个时候做梦都是手摇计算机的声音,一条弹道得好几个人一起摇一起算,既辛苦也温馨。

火箭发射也是一个充满惊险的过程,余梦伦用他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稳定的临场判断,保证了长征三号火箭的顺利升空。1996年,我国在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太一号A卫星任务时,火箭在点火起飞不久,其安全控制系统显示出“异常”的指示。正在这时,余梦伦临危不惧,沉着计算实时测量数据,经过快速精密地分析,他果断地判断出火箭的飞行并没有问题,建议火箭照常升空。在余梦伦的建议下,火箭最终准确无误将卫星送入轨道。有人说这是一场虚惊,但是这场虚惊之所以能够“虚”下去,则是有赖于余梦伦过硬的业务水平与过人的胆识。对此他说,我是对我们自主设计的弹道方案有信心,因为这是我们航天人千锤百炼的成果。

余梦伦举重若轻的判断,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还需要超人的预判性,这与他平时工作中苦练内功,不懈钻研,持续创新是分不开的。谈到他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事业中成长得那么快,余梦伦说是因为钱学森、方俊奎等老一辈航天人的表率作用给了他勇气与动力。他尤其提到自己的恩师,事业上的引路人方俊奎。在他看来,方老师一辈子淡泊名利,不当领导,始终扎根在弹道设计的第一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祖国的航天事业,他申请带着妻儿离开北京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了偏远的酒泉发射场。因为在方老师看来,自己一个人的优越是短暂,如果能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最薄弱的环节,用他一个人的牺牲换取全中国航天事业的提升,还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人们,这就是中国的飞天造梦家们,舍小家顾大家在他们那里绝不是漂亮的空话,而是用一生去实践的诺言。正是在这样老一辈航天人的激励下,余梦伦干得更起劲了,他不仅要流大汗,出大力,还要在科技创新上贡献力量。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在领导的支持下,大胆提出三维弹道运动方程,用他所擅长的数学方法,改进了弹道设计方法,保证了落点精度,为我国以后的火箭弹道设计打下了基础。

余梦伦常戏称,自己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从业生涯里只做了设计弹道这一件事情,当过最大的官是“弹道组组长”。他在这50多年的坚守里,从理论上系统创新了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他提出的小推力弹道方案,提升火箭运载能力高达25%,他的大型捆绑火箭设计方法,为发射卫星打下基础。

计算,是余梦伦心头最沉重的牵挂,从酒泉基地里魂牵梦萦的手摇计算机的声音,到现在几分钟就能得出数据的超级计算机,余梦伦带领着他的班组成员们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扛过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他带领的优秀班组的技术保障下,航天人以创新为灵魂,以精诚协作为指南,创造了中国探月工程举世著名的成绩:嫦娥一号“奔月”用了12天,嫦娥二号“奔月”只用了不到5天。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速度的提升背后是科技的艰难创新。嫦娥一号的“奔月”路线是曲折的,必须经过火箭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再利用卫星推进器经过数次变轨才能完成。而嫦娥二号的路线则直接得多,直接由火箭送入轨道。这一方案的改进与创新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辛琢磨与奋斗。

余梦伦曾说,苦干不怕,最难的是我国航天事业这种毫无基础的原始创新。正是这最艰难的探索,最能磨炼人。2008年,余梦伦率领的班组被组织命名为“余梦伦班组”,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院士个人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班组。这个班组承担了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到长征一号、长征二号,到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再到后来的宇航员飞天、嫦娥奔月、“神九”“天宫”太空牵手的壮举。他们为中国的航天器设计出了完美的天梯,一步步实现着中国人的飞天梦、奔月梦。

2019年1月3日,承载着中国人奔月梦想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之前从未探索过的处女地。而将嫦娥四号送入奔月轨道,让人类有幸目睹那片宁静海的就是“余梦伦班组”。

余梦伦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精神的缩影与代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旁观到参与,从跟随到超越,从弱小到强大,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效率、中国速度与中国精度。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劳模精神》,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故事:飞天造梦者余梦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飞天   酒泉   东风   弹道   班组   嫦娥   中国   航天   火箭   航天事业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