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陆续复课后,学生轻生事件接连发生。一次讲座直播前,在上海从事家庭教育与文化公益的前媒体人陈瑜通过网络收集家长关心的问题。在收上来的1000多条信息里,充斥着孩子们的各种“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字里行间透露出家长们的无措、哀怨、焦虑,甚至绝望。面对家长们抛来的成百上千个“怎么办”,陈瑜越看越气恼,内心深处,她并不认同家长对孩子这样的“控诉”。她特别想问问家长们:“你们之前对孩子做了什么?”她也很想知道,如果给孩子们一个发声的机会,他们会如何解释和表达自己。“在这个社会不断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热议时,若听不到教育对象的声音,其实并不正常,也不合理。孩子们的思考和感受,理当被听见、被尊重!”


于是,陈瑜在自己创办的“少年大不同”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少年发声”栏目,她向孩子们发出邀约,希望和他们直接对话,聆听他们的经历、感受和想法。2021年7月,收录了16篇访谈文章的《少年发声》一书出版,少年的心声得以被更多人听见。截至2021年底,陈瑜已经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7名孩子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透过孩子们的视角重新观察今天的教育,力图在成人和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期促成一些推动与改变。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陈瑜,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创始人,上海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申江服务导报》副总编,上海市青年文联副会长,上海市青联委员。曾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个人)。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他们的深刻程度和痛苦程度都超乎我的想象”


“中国教育走到今天是一个什么状况?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诉求是什么?这两者之间匹配吗?”抱着这些疑问,陈瑜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她越来越确认一件事——孩子们的声音值得被听见且理当被听见。


陈瑜不挑访谈对象,不预设问题,发布文稿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对话。她与孩子们聊的教育话题涵盖广阔,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诸多方面。在她那份没有经过安排的访谈名单里,最小的孩子才小学一年级,最大的已进入大学。他们有读书不费力就考年级前十的,也有受困于读写障碍、考试从来不及格的;有深受焦虑症、抑郁症困扰,开学时曾爬上学校窗台的,也有数学考了40分,但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精彩的;有休学一年,读了100多本书、写了10万字专著,却对重返校园深感焦虑的,也有用“欢乐无比”来形容每天上学心情的;有和同桌一起在自习课上自残的名校生,也有带领团队制作游戏视频的UP主……


陈瑜惊讶于这一代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刻,也痛感于一些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我觉得比较两极化。一方面,因为处于互联网时代,资讯的获得变得十分便捷,孩子们能够借助互联网打开视野,加之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他们的认知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他们看卡夫卡、看鲁迅、看加缪,他们会思考一些终极问题,诸如‘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爱到底是什么’,并为此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心理问题的多发和严重程度也超乎我的想象。在我深度访谈的孩子里,有两个已经实施过自杀行为,也有不少存在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情况。”


小黎是一个因患焦虑症、抑郁症而休学在家的孩子。她垂着头坐在陈瑜对面,诉说着前一晚的梦境:“我梦到上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扔到一个尸体堆里,我是这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差点被扔到那个尸体堆里去了。”小黎当时就读于上海的一所名初中,9月开学时被妈妈逼着去上学。开学第二天,她爬上学校的窗台,被巡逻的家长救了下来。当陈瑜问及她对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些贪恋时,她脱口而出“没有”。


“除了学习,都是不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但是我现在并没有在学习,所以我就是不务正业,而且我再也回不到‘务正业’的状态里去了。我一直都是个垃圾,所以我就想跳楼。”小黎抽泣道。


小黎在对话中一直强调“努力”,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都应该在学习。只有比别人更努力,她才能心安。而休学在家的她,每天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会让她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比如,我现在看到你的衣服是蓝色的,就会想到我有一个朋友也很喜欢蓝色,她现在每天都在好好学习;铺了棉被,会想到当时的味道,我好好学习的时候睡在被子上是很舒服的;听到鸟叫声就会想到,以前上学的时候我是6点起床的……”任何东西,最终都会扯到学习上。即便在家里休息,她依旧每天问自己“你到底学习了没有”。


在陈瑜看来,小黎的身体里早早被植入了一套价值观,一个“好成绩=好孩子=好未来”的公式,而她期待听到它土崩瓦解的声音。“我们现在看到特别多患焦虑症、抑郁症的孩子都是当年的‘学霸’。他们通常在小学阶段名列前茅,但当进入初中、高中,置身于强手如云的竞争环境中,不能再靠成绩拔得头筹时,他们的自我价值系统就崩塌了。我接触过很多‘学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就特别痛心。当孩子把自我价值完全维系在成绩上,结果可能是非常惨烈的。”


小黎的妈妈在看了小黎“少年发声”的当天晚上,给女儿写了一段话。“对不起,丫头,妈妈现在非常沉痛地想跟你道歉,甚至是忏悔。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我没有把一些特别好的价值观传递给你,反而在这样一个全社会弥漫教育焦虑的大背景下推波助澜……我现在完全理解你了,我会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管你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在这里,全身心地保护你,永远把你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就是你,不一样的丫头,再不是社会‘轨道’中一个被滚轮传送带输送着,自己也不知道去往何处的存在。”


在造成抑郁的诸多原因中,学业压力或许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陈瑜认为,信息化时代为孩子的学习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他们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早地开始思考人生价值,迫切地追问自我及生活的意义,但现有的教育似乎难以与之匹配,还极大地压抑了他们的这种需求,种种矛盾造成的痛苦或许才是抑郁的根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心理层面给他们一些支持?这是陈瑜希望推动更多人共同思考的命题。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认识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为他们的生命托底


随着一篇篇真实访谈的发出,来找陈瑜的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多。从上海到全国,从一二线城市到小县城,从家长提出让她与孩子聊一聊到孩子主动找她倾诉,这是一个圈层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阔、样态也更为丰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欣喜地看到许多孩子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形成了一个自我学习系统。八年级的小米,是陈瑜接触的孩子中,第一个用“欢乐无比”来形容上学心情的。她特别喜欢看BBC的各类科普纪录片,从小看到大,每次地理考试她都是年级第一。同是八年级的天天,从小到大看了1000多本书,从4岁到12岁听了8年收音机,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就起码听了30遍。他是班上历史最好的,一周两节历史课,其中一节老师就让他来上。历史考试40道选择题,他5分钟就能写完,还是满分。陈瑜认为,这样的孩子具备“降维打击”的能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超过考纲要求的范围,会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精进与思考。他们学习的疆域不受考纲所限制,能够自由拓展和自主探索。“对世界抱有满满好奇的孩子才会真正地热爱学习,获得新知和启迪思考所带来的真正愉悦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恒久的热忱。好成绩不是他们启动自我学习的目标,而是随之而来的结果。他们才是真正有后劲的孩子。”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家长觉得孩子拿着课外书或是看视频,就是在浪费时间,似乎只有刷题才是学习。在陈瑜看来,这些家长的眼界束缚了孩子,他们把学习窄化与功利化,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会在网上寻找学习资源、找到求教的对象、形成学习的圈子,孩子的能量若是释放出来是非常巨大的。


在“少年发声”中,有孩子提到妈妈常常在自己耳边唠叨“你必须要承认,你有多么糟糕”;有孩子提到与家人的关系不温不火,只能通过优秀的成绩去换取妈妈的“爱”;还有孩子说到妈妈想在自己的房间装监控摄像头,“我和她完全无法交流”……这些畸形的亲子关系令陈瑜不禁感慨:“现在的家长把孩子越养越远了。有些家庭教育问题之所以棘手,一个重大原因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对家长关上了房门,也关上了心门。”


在陈瑜的观察中,各方面发展得都比较好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对支持型的父母,给孩子满满的爱和安全感,为他们注入探索自我和世界的勇气与能量;而相对成长艰难的孩子背后通常是“负向家长”,他们的亲子关系有着种种问题。父母与孩子构建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修复和孩子的关系。陈瑜对此深信不疑。


天天妈妈是陈瑜在“少年发声”栏目中破例采访的一名家长。天天妈妈初中毕业,从农村来到大城市打工,有了孩子后就没再去上班,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天天身上。她特别容易紧张、焦虑,天天比较调皮好动,老师经常告状,她情绪失控就会打孩子。一次激烈的亲子冲突让她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的情绪那么容易失控?为什么我没有观察、思考能力?为什么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判断?……”她发现根源在自己身上:“我缺爱,不够自信,比较自卑。”她把自己成长中的痛苦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觉得天天必须会读书,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吃了读书少的亏。通过反思,天天妈妈开始改变,加入家长育儿群,读了许多育儿书,听了不少课,认真做笔记、写践行日记。在家庭中,她不再那么强势,不再总是评判;对待天天的老师也不再卑微、讨好,而是能够不卑不亢地跟老师沟通。在她身上发生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一位焦虑迷茫的母亲是如何自我成长,从而具备托举孩子的力量。从天天妈妈开始,陈瑜采访了一些家长,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家长回声”的栏目,希望通过这些家长的积极反思与改变,给予其他家长一些借鉴。


陈瑜认为,在教育还未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当下,家庭教育应为孩子托底。首先,家长本身需要有稳定的价值观,梳理好教育的底层逻辑,不盲目跟风,不被社会焦虑裹挟。“家长要认识到对于孩子成长而言,底层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诸如感知幸福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其次,在教养方式层面,家长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家长的教育方式是需要做出改变的。“那些不成长的家长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家长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能否与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这些都很重要。”此外,家长要跟随孩子自己的节奏,当孩子成长到某个节点,生发出自己的动力时,再给予他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家长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创造适合的土壤,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前行的方向。”




结语


真实的分享比任何道理都更为发人深省。“少年发声”就是这样一个窗口,让家长、教师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反省当下教育中的误区,探索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采访的最后,陈瑜提到,上海的一些教育部门集体购买《少年发声》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用书,也有一些学校邀请她去给老师们讲课。这对于陈瑜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影响一名家长可能只是帮助一两个孩子,而影响一名老师意味着可能影响一个班的孩子,甚至一个班的家长。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意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真正地理解孩子,我觉得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会变得更为通畅。”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1月刊第2期,原标题《打开“心门”,给孩子一个倾吐的树洞》

文 | 本刊记者 王梦茜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焦虑、抑郁、自残……父母的觉醒,不要等到孩子出事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焦虑   孩子   都会   家庭教育   上海   抑郁   程度   家长   父母   能力   少年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