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亚美尼亚的圣山

一座山,一部史,一个传奇,一把辛酸泪。

从没有哪座山,像它一样,近在咫尺却又可望而不可及,承载亚美尼亚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寄托,见证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阿拉拉特山,亚语称作“马希斯”(Մասիս)意为“高大、伟岸”,包含大小两峰,大阿拉拉特峰海拔5165米,小阿拉拉特峰海拔3896米,两峰之间有相距13公里的山岭相连。

聊聊亚美尼亚的圣山

埃里温市内清晨远眺阿拉拉特山

阿拉拉特山为休眠火山(1840年最后一次喷发),山体由玄武岩构成,海拔4200米以上常年覆盖积雪,有30余条冰川绵亘山脊,景色壮丽优美。

阿拉拉特山是亚美尼亚人的精神象征,是国家和民族力量的标志,亚人奉其为宗教圣地,更视其为民族发源地,这种精神与情感的寄托将圣山与每一个亚人紧密相连。

聊聊亚美尼亚的圣山

亚美尼亚国徽,中心图案为诺亚方舟停靠在圣山之巅

亚人为何尊阿拉拉特山为圣山?

基督教经典圣经开篇《创世纪》中记载,公元前2370年,“耶和华见世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洪水爆发前上帝托梦给诺亚,诺亚一家提前建造方舟,储备各类植物种子,并将百兽带进船舱,以备后续再造新世界所用。连续40昼夜豪雨滂沱,所有山川大地均被淹没,未上船的所有人类和动物均被毁灭。洪水泛滥150天后,方舟在阿拉拉特山顶着陆,诺亚放出一只鸽子,鸽子飞回时嘴里叼着一支新的橄榄枝(后人就把鸽子嘴里叼着橄榄枝的形象作为和平象征的起源),诺亚大喜,知晓洪水已退。公元前2369年元旦,诺亚奉上帝旨意率领全家和百兽离船登陆,前往巴比伦居住。此后,诺亚的后人哈伊克(Հայկ)率部族从巴比伦返回诺亚方舟停靠地,并在阿拉拉特山脚下繁衍生息,从而诞生了亚美尼亚人,哈伊克被认为是亚美尼亚人的祖先,亚人也称自己是诺亚之后。

聊聊亚美尼亚的圣山

亚美尼亚通史中亚人祖先哈伊克

站在阿拉拉特山脚下的形象

因此,阿拉拉特山对于亚人来说,既是宗教意义上的圣山,也是本民族发源地。亚人讲,2007年在亚东南部洞穴考古发现的“阿列尼”葡萄籽(系列品种种植至今)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证明亚人是最早种植葡萄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在该地区定居繁衍的民族。亚人朋友相信,“阿列尼”葡萄就是在洪水退去后,诺亚从方舟上带下来的葡萄种子传承而来。

亚境内人口不足300万,境外侨民有逾800万,每一个海外游子返回故土,到阿拉拉特山脚下的霍拉维拉普教堂(关押亚美尼亚使徒教派创始人格里戈良的教堂监狱,华人称其为深坑教堂)瞻山祈祷几乎是必做之事,有的人还会带上瓶子,抓一把山脚下的故土随身携带,由此可见亚人对故土、对圣山的眷恋。

然而,这座被亚人奉为圣山的巍峨事实上位于土耳其,是土境内最高峰(土耳其多次对亚国徽图案中包含此山提出抗议)。亚美尼亚人的圣山缘何在土耳其境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地缘格局重新洗牌,沙俄中途退战,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无力掌控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手中夺下的大片领土。十月革命推翻沙俄政权,为巩固新生政权,1921年,在苏俄施压影响下,在俄土《莫斯科条约》基础上,即将加入苏联的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签署《卡尔斯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将俄土战争中沙俄占领的大部分领土归还土耳其,其中包括将阿拉拉特山所在的卡尔斯区划分给土耳其。在亚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圣山被归入世仇版图,时至今日,大部分亚人仍宣称此山为他们所有。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阿拉拉特山位于亚美尼亚高原东部,从亚方一侧观看,拔地而起,十分伟岸、壮观(可以对比一下:阿拉拉特山相对高度达4300米,珠穆朗玛峰相对高度3600米);但从土方一侧看,这座山垂直高度较低,气势全无。亚人为此津津乐道,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圣山只向亚人展露真颜,属于亚美尼亚而非土耳其。

聊聊亚美尼亚的圣山

事实上,亚境内最高峰为阿拉加茨山(Արագած),海拔4092米。但亚人对于阿拉加茨山的感情远不及阿拉拉特山,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游览休闲之地,每年5-11月(冬半季山路被大雪覆盖深埋,普通车辆无法上山)境内外游人络绎不绝。(笔者有幸与友人登过此山,由南坡上山,2-3小时可登顶。)

亚友人讲,相传阿拉拉特山与阿拉加茨山原本是手足情深的亲兄妹,但因为整天互相比高争吵,遭到诅咒被分开,从此再不能相聚。兄妹后悔不已,阿拉加茨山(妹妹)整天以泪洗面,泪水汇聚形成了山脚下的卡里湖,阿拉拉特山(哥哥)从此成为一座荒山,无人敢攀登。

聊聊亚美尼亚的圣山

仁者爱山,阿拉拉特山之于亚人,已超脱喜爱之凡情,它是芸芸众生倾心仰慕的归宿,它曾亲历昔日地跨三海的亚美尼亚王国的辉煌,也曾目睹饱经风霜磨难的亚人的奔走呼号,它用美丽传说赐予亚人信仰与力量,用伟岸与挺拔给予亚人依靠与希望,它是弱小民族挺起脊梁的一丝倔强,也是亚人民族复兴梦想的高耸灯塔……。新时代,它又将见证亚美尼亚这个古老民族怎样的历史变迁?

(来源: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馆,感谢景色宇瞰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亚美尼亚   沙俄   诺亚   亚美尼亚人   方舟   阿拉   土耳其   山脚   洪水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