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皆知,明十三陵却有12块无字碑,跟朱元璋有关


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皆知,明十三陵却有12块无字碑,跟朱元璋有关



武则天因为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所以关注度特别高。埋葬着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一直是旅游大热门,每年许多人不远千里来陕西参观乾陵,特别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更是必看文物。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块碑由一整块巨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石碑做工比较规范工整。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但如果你到现场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这块无字碑的背面,有许多风格、体裁各不相同的文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宋金以后,人们看到乾陵外部破坏很严重,那些石像什么的,都残破不堪,神道也早已不复存在。于是有心之人便开始逐步修补乾陵外部的地貌,包括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但也正是这一时期,开始有人在无字碑上面添补题诗,现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

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皆知,明十三陵却有12块无字碑,跟朱元璋有关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之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出来,只能推测认为是一种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字。到了近代,有学者将这种文字视为“20世纪之谜”。

那这种失传了的文字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才将这一谜团解开。原来这些文字和这些辽代墓志上的文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创于公元920年,但随着辽国的灭亡很快逐步消亡,到了明代,彻底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这一失传的文字作为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来,却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皆知,明十三陵却有12块无字碑,跟朱元璋有关

有意思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并不是帝陵当中的独一份。埋葬着明朝迁都北京以后皇帝的明十三陵陵墓前,除了朱棣的长陵,竟然都竖立有一块无字碑,总数达12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朱元璋亲自书写的《大明皇陵之碑》说起。

《大明皇陵之碑》在位于凤阳的明祖陵,碑高20余尺,宽约6尺,有碑文二十六行,每行五十六字。文为楷书,额篆“大明皇陵之碑”。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但造成后,朱元璋嫌原皇陵碑文都是儒臣粉饰之文,这种“彩虹屁”文章不足以让后世子孙引以为戒,于是亲自撰写碑文,重立新碑,叙述他的身世之凄苦、开国之艰辛、岁月之苍凉。全碑文字长达1105字,朱元璋一气呵成。如今,这块碑文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皆知,明十三陵却有12块无字碑,跟朱元璋有关

明成祖朱棣半生征战,并最终死于讨伐蒙古途中。由于他是死于征战途中,未来得及亲自留下什么总结一生的雄文,加上他又是造反篡位成为皇帝,所以子孙也未敢轻易点评。因此,朱棣陵前虽然有一块“神功圣德碑”,但也只是大臣们的彩虹文章。之后的几位皇帝,自觉成就比不上太祖、成祖,这事也就到此为止。

到了嘉靖年间,好大喜功的明世宗嘉靖心血来潮,觉得自己的列祖列宗陵前应该都有这么一块记录丰功伟绩的石碑,好彪炳史册。当时礼部尚书严嵩负责落实此事,很快,从长陵到康陵的七座帝陵前,都建起了一座碑亭,亭内各有一块螭首龟趺的石碑。严嵩上疏请嘉靖亲自撰写七碑之文,但嘉靖一心沉浸于修道成仙之中,根本没心思写这个。对于他来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写几首青词,这事就这么又搁住了。

嘉靖之后的几位皇帝,昏庸贪玩一代赛一代,动笔费神却是一个不如一个。再说了,就那几位的“功德”,能昭之于众吗?于是,成祖之后,这12块石碑便都成了无字碑。

武则天的无字碑天下皆知,明十三陵却有12块无字碑,跟朱元璋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契丹   大明   辽代   蒙古   嘉靖   碑文   皇陵   石碑   皇帝   文字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